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张佳 《东岳论丛》2022,(1):128-135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学者聚焦于城市空间生产和现代性危机的内在关系,展开了对现代性的空间批判.他们指出,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和空间规划导致了空间生产的同质化、空间结构的碎片化、空间功能的消费主义倾向以及强烈的"时空压缩"体验,使现代性的悖论和矛盾在城市空间集中爆发.针对都市生存困境,列斐伏尔从技术官僚体制、哈维及卡斯特尔从城市空间生产的内在矛盾、索亚从空间正义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其实质和根源,并积极探寻拯救现代性危机的都市革命道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对我国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重建和书写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的文学体验与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中期以来对大都市的空间改造密切相关,这种都市空间的改造首先从巴黎开始,在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波德莱尔等人的作品中被折射出来。大都市的空间改造体现了现代性的进程中以"创造性的破坏"和"时空压缩"为特征的物质化过程及其在情感体验上的结果。在文学上反映出来的陌生感、异化感、孤独感等,则可以被理解为"时空压缩"所带来的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中的迷惘、紧张乃至惊恐的内心体验。就此,哈维的《巴黎,现代性之都》为我们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具体例证。  相似文献   

3.
现代诗人通过抒写都市及都市人的生存意识,拓展了诗歌的象征系统和精神空间;同时,诗人对都市空间、运动和变化的反映,也为新诗语体的生成与建构起到了"塑形"的作用。在都市文明的影响下,一部分新诗人率先建立起和现代都市风貌、速度、节奏相对应的语体结构,成为新诗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4.
行走是体验城市的最基本方式,经典的城市行走文学形象是19世纪巴黎“都市漫游者”(flaneur)。20世纪早期的巴黎作为引领世界文艺创新的中心,吸引了众多美国作家和艺术家纷纷汇聚塞纳河畔,漫步巴黎街道。侨居巴黎的美国作家通过回忆录、小说、新闻报道等不同叙事形式诉说巴黎的城市空间体验。20世纪早期美国文学中的巴黎都市漫游既承袭了19世纪的传统印记,也呈现出不同历史时代的鲜明特征,概括为以下六点:城市漫游者兼世界主义漫游者的双重身份、法国与美国之间的阈限人、与都市人群的主动融入、日常都市景观的具身体验、对流动性加速的反思、战争创伤后的救赎。  相似文献   

5.
王才勇 《社会科学》2012,(8):127-133
本雅明通过对文学(艺术)中各种现代性转向(波德莱尔、普如斯特、布莱希特、卡夫卡等)的关注和研究,发现了现代艺术经验背后隐藏着的社会变迁,进而揭示出了精神世界的嬗变。此间,由于看到了这个嬗变中不尽人意的地方,转而实施救赎,对现代性的弊端展开了批判。其灵韵思想和都市经验就是这条思想路径的集中体现。灵韵思想使他有了对艺术现代性的深刻揭示,都市体验披露了现代性的源起。而此间展现的批判态度则使他成了20世纪修复现代性的重要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04-107
小说不仅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新时期的都市小说书写者善于运用空间书写建构都市意象。其空间书写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三大维度:第一,以迷宫困境隐喻都市困境;第二,以高楼大厦折射都市欲望;第三,以空间对垒反映价值冲突。新时期都市小说的空间书写生动鲜活地表现了都市人独特的生存体验和精神困惑。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期我国电视剧的艺术研究中,"审美现代性"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其中,现代性体验是审美现代性研究的逻辑起点;"春天中国"是现代性体验的中心幻象;"憧憬型"、"感愤型"、"回瞥型"是现代性体验的三种表现形态。就艺术研究而言,着意于审美现代性的现代性体验研究为分析和阐释"现代"这种审美新质预备了广阔的美学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8.
"时空压缩"与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视觉转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互动:一方面,现代性的时空压缩体验和视觉经验为现代主义视觉艺术革新提供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同时,时空压缩为美国小说向欧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的越洋和跨界借鉴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资源;另一方面,美国小说通过运用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等叙事创新,对时空压缩进行回应,同时通过转向心灵内观反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技术空间,表现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对审美自律的坚守,对科技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88-95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视域下的都市经验书写与文化论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至90年代"新世代"作家群有显著的发展,其主要线索是从早期较为普泛的存在主义论述转入资讯文明、后工业时代消费文化语境下个体的异化与分裂,都市这一承载、演绎、生产现代商业文明与资讯交互的地理空间,正是促进现代性在"后现代"时期质变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它更加彰显了现代性的迷离与眩晕带来的异化体验。对此,台湾"新世代"作家林耀德以其对自我与存在的拷问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经验,他不仅捕捉到晚期资本主义混乱失序的时代自我的悲剧性,更说明了分裂的个体与畸变的社会空间如何形成了相互生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诗的百年发展始终与城市文化紧密相关,城市文化是诗歌的重要话语资源,它使得新诗有着不同于古典诗的全新境遇,并且改变了诗人认识世界、感觉世界的基本模式,促进着诗人现代精神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形成.在现代性命题的精神背景下,诗人以文本化的方式对"语词城市"进行着艺术抒写,诗人在追求前卫与创新的诗美过程中,逐步确立起现代都市主体的独立精神形象.  相似文献   

11.
在21世纪当代电影中,重庆是一个正在被发现和书写的城市,重庆的大街小巷是影像空间中重要的呈现对象,也是典型的城市意象,从而被赋予了多变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讨论了街道意象中的深层文化因素,即街道差异带来的身份对立、街道改造后的价值失落、现代街道中的自我迷失以及作为街道延伸部分的交通工具意象特征,从而探索街道意象中人与城、文化与城的变动乃至互动。从中,得以考察都市人在城市化过程中精神的流离辗转,也促使我们重新认识生活于其间的都市的驳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子夜》文本中的空间维度不仅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也是小说中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外在表现,且积极参与了对吴荪甫这一"身体时空体"的塑造;在文本所建构的上海现代化都市空间中,吴荪甫由掌握绝对权威到逐渐丧失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中的崇高地位,最后走向被所处空间驱逐的必然结局,体现了"身体时空体"在欲望驱使下被外在时空所挤压而崩溃的全过程,宣告了民族资产阶级抗争的失败,以及个体生命在对抗碎片化的搏击中的无力,由此确立了这一文学形象的悲剧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周发财 《北方论丛》2010,(3):125-128
鲍曼用流动的现代性来描述当代社会,认为当代社会的三个主要现象是消费主义、全球化和个体化,它们造就了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不确定性、不安全性和不可靠性;人们生活在焦虑和恐惧中。要解决流动性带来的问题,鲍曼认为,主要是重建"公共空间",而解决"基本收入"是寻找政治的前提,一种新的共和主义制度是鲍曼的探求。鲍曼通过分析流动的现代社会,解释流动的现代性的涵义,为我们分析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流动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农民工的一个主要特征。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其现代性关联度较高。对于农民工来说,离家与更换工厂的主动流动以及借助现代组织的流动,都显现出其现代性的特征并促进其现代性的获得。而从农民工的流动距离来看,远离"乡土"的流动更有利于他们现代性的获得。总体来看,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厂农民工现代性的获得,但一些流动仍具有传统特征,成为农民工现代性获得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自20世纪末期开始,中国文化与文学领域中都市怀旧情绪蔓延。在这种思潮中,天津与北京、上海尤其被视为一种都市现代性的象征符号。不过,作为呈现对象的大都市京、津、沪,其现代性的呈现过程或方式不尽相同。相对而言,"北平"多"复活"在小说、散文中,如《狼烟北平》等;"上海滩"则多重现在影视里,如《上海滩》等;而"天津卫"则更多的是在史料中被还原出来,主要集中于《天津文史丛刊》等刊物。现在,随着都市现代性课题研究的深入,人们在"镜  相似文献   

16.
"惊颤体验"是理解本雅明现代性理念的重要术语,但在传播、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分歧。通过探究本雅明对该术语的思考与提出过程,查阅德文词典,剖析该理论的深层内涵,对该术语作出界定:中译"惊颤体验"更能体现本雅明关于现代性生存的思考与救赎思想。同时,本雅明"惊颤体验"概念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社会学、美学等,本雅明"惊颤体验"的提出对"惊颤"理论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本雅明对"惊颤体验"的矛盾态度反映了他对现代性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文学受制于当时中国的京海社会结构和时代动荡,一方面以五四时期启蒙主义、反现代性的浪漫主义和革命意识形态等视角,绘写同一时空中国乡村世界的不同政治与文化、文学与审美的地理空间,塑造了不同的乡村和中国形象;另一方面,对北京与上海代表的都市中国,从政治、革命、性别和文化视域,揭示和形塑都市中国的文化地理空间及其色调,使摩登的上海与古都北京既呈现出现代与传统的不同内涵,又使不同政治与审美立场的作家笔下的同一都市,具有复杂多态的空间意义及其表征符号。文学叙事中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其实呈现和蕴含非同一性的多个中国的形象及价值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8.
都市文化研究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课题。不过无论中西,现代性的历程是人类城市发展历史的关键转折:现代性的进程促进了都市的急剧膨胀,现代性也在都市中迷茫,最后,现代性在都市中终结。正如本雅明等人的研究表明的那样,现代性本身的问题在都市的空间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得到某种清晰的再现:现代性进程从其一开始起,它就相信它比古代世界能够更好地理解自身、掌握自身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肖庆华 《社会科学》2008,(1):180-187
作为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是一位重要的都市书写的女作家.但评论界从都市书写的角度研究多丽丝·莱辛则完全是一个空白.在多丽丝·莱辛的都市书写方式中,在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张力结构中,莱辛的都市创作的积极意义昭然若揭.她的都市书写有三个主要特征:独特的叙事模式,文本交织的结构及社会学的漫游性.同时,莱辛的都市书写对中国的都市小说创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年代革命小说的都市书写一方面通过对比性的都市空间图景的呈现,展示都市的贫富两极对立,以此批判都市空间的等级秩序.另一方面,由于革命文学家在思想意识深层及生活方式中所具有的小资产阶级根性,革命小说中的都市书写又会不自觉地投入个体的都市感觉,体现出现代性的质素,从而使革命小说对都市的批判在显隐对立的叙述中显示出暧昧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