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佛系”青年群体以网络为主要阵地,以娱乐性、遁世性的情感寄托为核心纽带,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独具一格的圈层化地带.“佛系”青年亚文化具有三大结构——情感维度的娱乐性、价值维度的遁世性、意义维度的虚无性.“佛系”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其相悖论的不合理消极成分.它所带来的社会责任的模糊与放逐、价值理念的迷失与错位,以及意义追寻的迷茫与彷徨,亟需以“破茧成蝶,不负青春”的担当精神引领社会责任感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青年价值建设,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建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3.
叶穗冰 《天府新论》2019,(1):149-155
“佛系青年”的主体是“90后”青年。不愿参加现实社会劳动的“佛系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乐于从事免费数字劳动。本文基于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发现免费数字劳动能够满足“佛系青年”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归属需求。自主需求来自“佛系青年”向成人世界夺权、自己做出行为选择的愿望;能力需求使他们偏爱与世无争又能挑战自己能力的免费数字劳动;归属需求则源于他们对虚拟组织的依恋心理。尽管免费数字劳动创造了新的不平等,但无论如何,免费数字劳动的核心价值在于珍视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快感,推崇后物质主义时代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4.
杨静 《理论界》2010,(1):183-184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突发公共事件对我国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旨在分析突发性公共事件如何影响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并且对我国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进行反思。从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分析开始,重点分析突发公共事件对大学生国家观、生命自然观、人权观和幸福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时代,后现代的文化语境、高风险的时代困境和新媒介的工具效应导致当代青年价值观取向上的多元化、个体化、世俗化;在价值观认知上对传统价值审美的颠覆、对价值虚无导向的推崇和对主流价值认同的迷茫;在价值观实践上对功利主义的追捧、对个人主义的标榜和对消费主义及拜金主义的膜拜等后现代症候的出现。高校应面向现实、面向青年、面向实践,培养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自觉,从硬认同、软认同和潜认同三个层面加强对自媒体时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青年毛泽东通过勤奋学习 ,深入思考 ,刻苦实践 ,正确处理了个体与群体、现在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逐步确立了以救国救民为核心的人生价值取向 ,实践并回答了怎样生活才有价值、才有意义的问题 ;为当代青年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最近“佛系”风靡网络,它标榜的“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有无皆可,一切随缘”的人生哲学,表面上与佛教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实际却是继“屌丝”文化与“丧”文化之后的又一股青年亚文化潮流,并在归因、行动和心态三个方面呈现出新的变化。“佛系”的流行是青年群体的一次文化抵抗,折射出成功学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下青年群体的清醒意识,反映了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中青年群体的集体诉求。“佛系”情绪滋生的根源在于社会阶层日益固化、青年群体进退两难的精神困境以及技术支持和商业裹挟,应当理性而辩证地看待“佛系”现象。  相似文献   

8.
姜杉 《南方论刊》2008,(12):61-6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在转机建制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茂名热电厂现有职1724名,其中35岁以下的青工占职工人数的40%,“80后”青年员工就有114人,而且青年员工主要集中在运行、检修等一线岗位;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80后”青年员工的思想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当代青年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思潮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过程 ,分析了青年价值观发展的特点 ,最后提出了在新形势下青年应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总结概括了当前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并提出了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主流价值观折射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共识。青年作为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群体之一,对主流价值观基本予以认同,但部分青年对主流价值观存在认同危机,教育方面存在弊端、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青年自我意识的过分强化是产生这种危机的主要原因。增强当代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就要加强青年的自我教育;优化教育机制,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引导青年自觉接受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2.
杨宇琦 《人文杂志》2020,(11):58-64
培养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青年认同其价值,更要培养以制度优化为基础的积极心理体验。当代中国青年社会价值观蕴含四对冲突心理感受:竞争观念显示竞争感与不安全感循环、成就观念折射平凡感与不凡感趋同、自我观念反映真实感与虚无感交叠、道德观念呈现无力感与自我实现感并存。制度优化是形塑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路,需要优化社会保障制度,缩减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青年的距离感;优化资源再分配制度,提高青年对终极性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感;优化媒介管理制度,培养青年对多元文化的享受感,挑战世俗化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据调查表明,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跨世纪一代青年的价值观发生了相应变化。一方面,跨世纪一代青年中不存在大面积的信仰危机,他们拥护改革开放,对中国前途充满希望,他们中的大部分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并崇尚自强进取、勤奋敬业、质朴俭约、诚信交往的人生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中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也存在着负面演化的情况,主要是存在信仰多元化和人生目的狭隘化倾向,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上存在明显反差,对集体主义持中性态度的人数增加,崇洋媚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取向在少数青年身上表现明显,许多青年的婚恋观亦不容乐观。为使跨世纪一代青年能够真正承担起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就必须从多方面加强青年价值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伟升 《理论界》2005,(1):146-14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在对理想教育的内心拒绝和外在遵从相脱节,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和注重物质消费等不健康倾向的增强。面对当前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现状,需要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青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成长,从而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当前,网络空间充斥着大量粗鄙搞怪、戏虐谩骂等泛娱乐化信息,污染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网民的网络生存环境。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理想追求虚无化动摇其理想信念、行为方式功利化淡化其责任担当、传播内容媚俗化拉低其审美品味、信息获取碎片化限制其思维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且具有求新猎奇心理、独特的网络信息传播机制作用、一些错误社会思潮推波助澜等因素。基于此,应通过强化网络生态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审美情趣等多种举措,积极抵制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6.
赵庆林 《理论界》2014,(1):20-23
本文在深入分析第一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揭示了当前机关青年公务员在价值观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究了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加强和改进机关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中的消极现象对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产生了激烈的冲击 ,使青年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新的趋势 :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 ;价值主体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和群体本位相结合转化 ;价值取向由单一价值向多元价值转化 ;价值评价 ,由严厉向宽容转化。  相似文献   

18.
恋爱、婚姻是人生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价值观和情感需求的重要体现,在青年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农村青年的恋爱婚姻体现出与城市青年不同的特性,而生活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郊区的农村青年,婚恋价值观在保留一部分传统观念的同时,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新的特性,体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的时代特点.保留青年婚恋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引导社会青年坚持理性恋爱,健康婚姻的良好理念,对于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将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文章同时提出了通过加强知识教育,强化舆论宣传,引导主流观念等手段来促进农村青年婚恋价值观的演化.  相似文献   

19.
流行语的变迁折射着时代的变化,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表达着人们的价值观。而网络流行语更是其主要创造及传播者——青年网民利用网络展现自我,参与社会生活,关注现实问题的载体,它能透射出当代青年各种类型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价值观意蕴。对网络流行语的探讨能使我们准确地理解现今青年群体价值观的表现方式与基本特征,进而对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强的凝聚作用,两者魂体相依。但在民国这一特殊的社会转型期,作为回族中坚的青年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却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之前以对真主绝对信仰为最终目的的伊斯兰教对当时的青年丧失了号召力,青年们开始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评价和看待伊斯兰教,以伊斯兰教对自己的有用性来决定是否信教及如何信教。为了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宗教价值观,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伊斯兰教和青年的关系,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而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伊斯兰教的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伊斯兰教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