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自组织机制与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空间格局演变的初始势位阶段、能量需求阶段、能量重组阶段、新势位阶段四个自组织演进过程,及推动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空间结构演变的相互作用、自身积累与外部动力三大动力源,在这些动力因素及势位的随机涨落过程中,产生了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聚集或离散现象。然后,从宏观因素、微观因素及关联因素三个角度总结归纳了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及其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效益、经济结构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构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法分析2001—2017年新疆整体与地州层面经济发展质量的时序变化,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新疆地州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效应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新疆经济发展质量水平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取得较快发展,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但幅度不大,环境保护层面波动性较大。(2)从地州层面来说,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有所提高,但部分地州存在效益水平下降、结构升级缓慢、环境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3)新疆经济发展质量总体呈现正的空间集聚效应,即质量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现集聚分布但并不稳定;从经济发展质量冷热点区分布来看,主要表现为南北差距,热点区空间格局有逐渐东移并扩大的趋势。基于此,认为应将经济效益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作为重点,增强经济质量核心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4.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界和决策部门关注的焦点。我们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1990—2004年中国地级区域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表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空间集聚,二是空间不平衡。而且区域人均GDP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显著的东西极化的中心—外围结构,这一结构在整个考察期内极为稳定。最后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居民健康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模型,分析 2017— 2021年长江经济带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探讨其空间分布格局和关联特征。结果发现,两系统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但经济发展水平仍滞后于健康水平;耦合协调度均值由0.556增长到0.647,呈现“下游高,中上游低”的空间格局分布,说明存在地区间不平衡;全局莫兰指数均大于0,表示存在趋同聚集,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集中于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研究结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地区居民健康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促进两系统间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虹潘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1):12-14
本文针对重庆市的实际情况,从该市现有经济区划出发,对重庆市内未来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发展做出一些分析和预测,如预测了"都市发达经济圈"的扩张及"环都市次发达经济圈"的形成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商薇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
有别于传统工业化,除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外,新型工业化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山东省的新型工业化总体水平虽比较高,但区域分异明显.从空间上看存在鲁西地区、鲁中地区及鲁东地区三大板块,而且其新型工业化水平依次逐渐提高.科技实力、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差异是导致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在参照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应根据不同城市特定的区位条件和工业基础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讨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选取京津冀174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分析2006—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空间格局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京津冀县域经济规模和结构差异呈现显著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县域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明显,县域人均GDP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率有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呈现出空间集聚分布和典型的“核心-边缘”格局;区域经济空间发展轴格局初步形成,各功能区形成符合各自功能定位的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发展基础、区域经济政策和地理区位条件是影响京津冀县域经济格局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依据京津冀区域战略功能定位,优化经济结构和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包玉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03-111
健康长寿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经济发展是影响居民长寿水平的重要因素。应用聚类、变异系数、相关和回归分析等定量方法分析山东省经济发展对居民长寿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是居民长寿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长寿水平呈正相关性,而且不同地域尺度上二者间正相关性的强弱不同,地域尺度越大,正相关性越强,反之越弱;经济发展水平更大程度上影响的是中低老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到了高龄老年人口阶段,经济因素影响作用下降。 相似文献
10.
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区域的开发是江苏省“三沿”开发战略之一,也是我国沿海地区全面崛起的重要突破点。分析认为,区域内中等城市缺失造成城镇体系失衡,交通轴线局限于横向发展,纵向扩展受约束,县城经济中部断裂,空间差异十分明显,徐连两市难以支撑整个产业带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桥头堡区域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以中点新沂为核心的多层次双核结构模式,形成第一层主双核结构——徐连双核、第二级小双核结构——“新邳”、“新宿”、“新临”小双核,构成十字形空间结构体系,支撑区域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陕西省内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是陕西实现全面进步的关键所在。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选取了11个指标,对陕西省内的10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衡量比较和考察,探寻出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协调发展、构建陕西省和谐社会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江苏实现全面进步的关键所在。笔者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选取12个指标作为衡量江苏13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始数据,对江苏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考察,找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并探讨其成因,进而提出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相似文献
15.
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设计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人均GDP、人均第一产值、人均第二产值、人均第三产值、居民消费水平、人均财政收入、人均邮电总量、人均进出口总额。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全国31个省市(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归类分析,得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情况。 相似文献
16.
设计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人均GDP、人均第一产值、人均第二产值、人均第三产值、居民消费水平、人均财政收入;人均邮电总量、人均进出口总额.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全国31个省市(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归类分析,得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情况.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度模型,在空间层面上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山东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文章采用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南北两大区域的双重划分视角,在用熵值法测算全国总体及各大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应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探讨区域的差异来源及分布动态,进一步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区域数字经济的收敛特征。研究发现:2012-2020年,全国总体及各大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稳定增长势态,但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异常突出,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且各区域的核密度曲线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与极化特征。同时变异系数表明全国总体及南方和北方区域存在明显的σ收敛。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后,全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南方区域存在显著绝对β收敛;纳入区域因素后,各大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均不同步。文章通过对我国数字经济的空间分异与收敛特征的概括性总结,为决策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政策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山东省17个地市2005-2014的数据资料,从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整体、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均等化水平,发现山东省整体均等化水平在提高,区域之间差距在缩小,区域内部还存在明显不均等现象。利用熵值法计算了各年份和各地市在基本公共服务各方面的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空间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分布整体上是北强南弱、东强西弱、中心突出的局面。最后,根据实证测度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