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蔡中和 《金陵瞭望》2007,(23):23-24
“昨天,我们共同庆祝了中德两国之间的一件大事——建交35周年。目前,中德关系正呈现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活力。”这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中国社科院演讲时对中德关系的表态。话尤在耳,但默克尔一系列大搞“价值观外交”的行为显然已危害到中德关系,受到德国有识之士的严厉批评,也遇到中国政府的当头棒喝。  相似文献   

2.
张敬伟 《金陵瞭望》2007,(23):24-24
中德关系,经历了中德两国几代领导人的呵护而成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典范。因此,经科尔到施罗德时代形成的高水准高平台的中德关系唯有层层递进方可登高望远。而默克尔意识形态挂帅的政策设计却使中德关系“不进则退”。  相似文献   

3.
王颖 《国际公关》2023,(7):19-22
在中西方对抗性上升、美国不断拉欧遏华的大背景下,中德经贸关系立足于后疫情与后默克尔时代交叠的关键节点。本文通过回顾默克尔时代的中德经贸关系得出竞合力日益显著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后默克尔时代下的中德经贸关系挑战。2022年正值中德建交五十周年这一契机,倘若中德能基于经济体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继续秉持务实稳定的长期合作,中德经贸关系或将经历类似于默尔克时期从震荡期回暖并重回快速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统一后的德国有意超越其中等国家的国际地位,希望在打造国际政治秩序方面发挥更多的影响力。为了在世界舞台上赢得尊重,并且扩大自己的外交活动空间,提升国家的影响力和声望,德国赋予人权外交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人们对德国红绿联盟的人权外交研究颇多,对默克尔价值观外交的评论也散见于各种报章媒体,但把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放在人权外交的大框架内进行分析的研究还做得比较少。本文在学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对人权外交新版本———默克尔价值观外交做一些探讨,希望能够对人权外交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便我们在同西方国家交往中做到"知己知彼",取得主动。  相似文献   

5.
自默克尔担任德国总理以来,德国的对华外交政策做了重大调整,由原先施罗德时期的"亲华"走向全面"排华""反华",大搞"价值观外交",对中国不断施压,中德关系由此急转直下。默克尔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主要涉及其国家利益、政党利益和个人利益三方面因素,其对华新政策其实是冷战思维的产物,属于外交上的逆流现象。今后中德关系何去何从?最有可能的走势将是合作与矛盾并存,既非敌人,亦非朋友,是"利益攸关方"。  相似文献   

6.
高峰 《金陵瞭望》2007,(20):19-20
当德国基民盟总理候选人默克尔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之时,默克尔和当年的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成为全球探讨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的大国,并彻底摆脱了战败国地位和以美苏为首的四大盟国的控制。德国统一及后来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对峙的“冷战”时代的结束,欧洲力量对比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格局迅速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根据自身地位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德国在外交上改变了以往追随者形象,根据其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开展自主性的全方位外交,极力扩大德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使之成为世界上的政治大国,并以世界大国的身份主动要求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国家.但是在外交上,联邦德国一直坚持“德国统一”的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末,东西方关系缓和,东欧局势动荡不安,苏联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民主德国也陷入了政治危机.联邦德国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展开频繁的统一外交,以经济援助为筹码逼迫戈尔巴乔夫做出让步,排除德国统一的最大障碍;利用美国的支持进行外交攻势,消除英、法等国的疑忌,终于使德国再次获得统一.  相似文献   

9.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的外交策略。这一外交策略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具有相互联系的逻辑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采取了审慎、灵活的外交策略.发生在此际的中德钨锡交易,国民政府较好地执行了既定的外交原则,以拖延搁置的办法,暂时稳住了德国,拉住了英法,为争取抗战最终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民间外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民间外交是指民间进行的带有明确外交目的的对外交往和交流活动。民间外交形式多样,特点鲜明。它与人民外交、国民外交和公共外交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力开展民间外交是我国总体外交工作中的一个极具特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在冷战的背景下,历经波折,终致建交。但建交后,中德关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冷战烙印。随着冷战结束,两德统一,中德关系在曲折中迅速发展深化。科尔政府时期实现了中德关系正常化,施罗德将两国关系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默克尔时期中德关系日趋成熟。中国的发展需要德国,德国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德关系的互补性决定了双边关系可望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步伐,世界正朝着文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国际文化交往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水平,文化外交日益走向各国外交舞台的重要位置。文化外交即是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和平性”,或称之为柔性。文化外交具有从“人为物而外交”到“物为人而外交”、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的三个层次。文化外交是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总体外交指导并制约着文化外交。  相似文献   

14.
作为非传统外交的新形式之一,公共外交目前颇受关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公共外交的研究成果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着重对其提出与具体界定、理论来源、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外交是时代的产物。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外交是城市国家错综复杂政治形势的产物。作为现代西方外交的起点 ,其外交特点和原则对西方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乃至在当代外交实践中还可以辨认出其痕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千方百计歪曲历史,美化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尤其是日本政界要员,特别是小泉纯一郎上台以后,不顾日本国内舆论和亚洲各国反对,多次参拜供奉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的问题,通过对靖国神社问题的由来、发展和社会基础的分析,揭露其实质,指出日本新时期外交走向,以及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德国现任国家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研究热点之一.国外研究开展较早,研究范围较广,内容涉及其生平、成长经历、政党领导、默克尔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等;国内对默克尔的研究的焦点多集中于默克尔本人生平、家庭情况的介绍方面,以及默克尔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其对中德关系的影响.今后的研究或可尝试从语言学、大众传播学、新闻学等角度做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美国公共外交的兴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9·11”事件发生之后 ,公共外交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越来越多的着眼于公共外交的学术著述和政策计划先后推出。其实 ,美国的公共外交并不是一个新事物 ,早在冷战期间就作为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考察公共外交概念、特征以及外交价值的基础上 ,认为公共外交是2 1世纪外交理念转型的一个趋向 ,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洋务思想家和外交官。对西方文明的深刻认识是其外交思想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外交思想。主要内容包括超越“华夷界限”,向西方学习;主张“主和外交”与“诚信外交”。他外交思想的本质并非卖国投降,而是有非常大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