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孔坚,中国唯一的哈佛大学设计院博士。 1997年,他回国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把“景观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这个当时在国内还不为人所知的新概念带回了中国。他的“土人景观”设计研究所,又是中国第一个融景观规划、城市设计、生态及人居环境为一体的设计研究所。在设计领域,能真正把生态环境和人的居住、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人屈指可数,俞孔坚是这一领域的带头人。“让现代设计再现历史” 俞孔坚 1997年回国后出版了《理想景观探源》一书,…  相似文献   

2.
青年博士杨其长由于姓杨,因此常有人开玩笑,称他为“洋”博士。他自己不无解嘲地说:“其实,我是与中国的农业和农民有着割不舍情感的地地道道的‘土’博士。”杨其长博士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的贫困生活使他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渴望长大后能改变农村的面貌。1981年上大学时杨其长依然选择了农业——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1985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研究生,1987年8月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设施农业与生物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至今。1996年3月通过在职攻读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十多年来,杨其长博…  相似文献   

3.
“中国魏”不能走 “中国魏”,是魏于全在日本留学期间,因攻克癌症的科研成果引起国际上同行瞩目,被他们称道“内田那里有个中国人干得非常出色”。内田教授,是日本“放射线生物研究中心”主任,他甚至亦以有魏于全这个人在身边工作为骄傲,因此就亲切地称他为“中国魏”。 当魏于全在日本攻读5年博士研究生,于1996年学成回国时,曾在日本医学界和许多癌症病人中,掀起一阵挽留“中国魏”不能走的呼声。这得从魏于全在日本攻研癌症科学的故事说起。 魏于全在到日本留学前,是四川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病理科医生。是两年前在本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当时,他在攻克癌症的研究中,已取得显著成果,即已走完了“破译死亡密码”的第一步。要继续前进,就需要有先进设备。正在这时,他以高深造诣,被国家选拔作为世川奖学金留学生派赴日本。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个“3·15”消费者权益日。每到这一天,中国的消费者格外精神抖擞,中国的厂家和商家则加倍小心翼翼。因为,投诉者那怕一个柔和细语的电话,足以毁灭一个厂家或让你的经营大厦瞬间坍塌。 “3·15”的日子,号称“中国第一变性大师”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陈焕然博士也受到“冲击”,“冲击”来自本院本科室的护士小姐,她们不允许他在这一天“造假”,请他务必“歇工”。而那些“假冒产品”却在1999年3月 15日这一天自报家门,欢天喜地给他送来一个大匾,上联写着:再造红颜;下联是:上帝化身。横批:赠陈焕然…  相似文献   

5.
一年前,《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介报道了四川联合大学(原四川大学)一群被评为大学教授、副教授的中年知识分子,踊跃报考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消息,一时间举国上下引起不小的震动。一年过去了,他们的现状怎样?他们有多少酸甜苦辣?他们的举动说明了什么?……带着种种思考和问题,记者采访了这群既为人师又为人徒,既教书又读书的博士们——清贫与博大@周格错4O岁教授现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周裕错是四川联合大学第一位报名考取并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年轻教授,于是记者便首先想到了他。周格错所在的住地有一个非常好听好记的名字——锌…  相似文献   

6.
你可知道,中国第一个WTO专业博士现在就工作在上海,他曾自始至终参与了13年中国从“复关”到“入世”的实质性谈判工作,并从1997年3起任外贸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副部长的秘书。目前,他作为上海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外贸学院入世研究学会执行会长,仍然活跃在没有硝烟的WTO第一线。首创“入世”一词刘光溪博士对“入世”一词有着特殊的偏好,当年,在“关贸总协定”改为“世界贸易组织”后,他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称谓的缩写上颇费了一番脑筋,在“加贸”、“加世”、“入世”、“入贸”等多种提法的排列组合中,他最终选择了“从‘复关’到‘入世’”作为其研究新著《中国与“经济联合国”》的副标题。古人有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刘光溪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作为身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最前沿的“老资格”的年轻外交官,他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无保留地献给了“入世”的事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刘光溪的求学经历富有一些传奇色彩。从1980年7月高考只差0.5分一度落第,数学作为参考分只考了个18分,到后来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领域学业有成,满腹经纶,在硕士、博士阶段勇做第一个吃螃蟹者,真叫人大跌跟镜。刘光溪说,我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种瓜  相似文献   

7.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札。”──《中庸》第二十七章1985年,北京大学培养出了”文革”后的首批博士,沉寂了十几年的中国学术界都在倾听这声婴儿的初啼。陈来有幸成为新中国首批哲学博士。当时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有3人,而陈来是第一个答辩的,于是便被出席答辩会的哈佛大学华人哲学教授杜维明先生冠以“头一个哲学博士”之头衔。与此头衔一同蜚声海内外的是陈来的博士论文《朱熹理气观的形成与演变》。了解中国哲学的人都知道,朱子学是中国哲学中最庞大繁杂的哲学体系,经历复杂…  相似文献   

8.
一个清华博士到外企工作,老板派给他的活竟是打扫工地──当清洁工。 朱荣辉,6岁时是一个放牛娃,13岁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重点中学,16岁考入清华大学,成为所在地区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27岁清华博士毕业后进入跨国公司,1997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2000年初,他在上海创业大厦创建“美髯公科技发展公司”,主要从事电子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用网络在政府与社会间搭起桥梁。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他被人们誉为“洋雷锋”。他为“老少边穷”地区的儿童设立助学金,为中国高校的新兴学科尽心尽力,他还真诚地申请加入中国国籍……两年前的一天,潘维廉博士投书《厦门日报》,叙述他当天上街,不慎把二百美金和在中国的永久居留证弄丢了,就在他着急的时候,一对中国夫妇叫住了他,说:你丢的东西在这J[。潘博士写道:“我的钱对他们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他们如数还给了我,而且无论如何不肯接受我的酬谢,甚至连一件小礼物也不收,他们说:‘能帮别人一把,这就够了。”’潘维廉在信中还针对有人对他说“你在美国可以赚…  相似文献   

10.
一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王敏从大连外语学院毕业了。那时,大学里所教的日语,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中国语的另一种表达符号,没有文化的含义。两年后,王敏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考入四川外语学院,专攻自己所志愿的日本文学。当时,全国只有四川外语学院设有日本文学研究生专业。因此有着比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学院中有从日本请来的教授石川一成,他可说是王敏走上文学研究道路后遇到的第一位导师。1980年的一个雨天,石川一成教授穿着沾满泥水的长统雨靴走进教室。他像往常一样将蜡板印刷的教材发给大家。这一天的教材…  相似文献   

11.
[开栏的话]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一些新事物、新情况不断涌现,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人事工作者见仁见智,这个栏目就是为大家畅所欲言开辟的一个阵地,欢迎您点题!欢迎您参与!2000年第2用点题:“我看博士后下岗”2000年第3期点题:“我谈竞争上岗”请将你的意见写成约500字左右的小文章,寄给我们,截稿日期:每日10日。点题时请将话题选择的背景、原因写出来。本栏主持牛励耘1999年3月12日,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农学博士后之一的肖拴锁,拿他自己的话说“被深圳科技工业园总公司张榜公布下岗”;而深圳科技…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踏上中国,便被这片土地深深地迷住了走进比尔·林教授在北京公寓里的家就好像走进了一个老北取人的门户。客厅通往厨房的门上贴着一个大红倒悬“福”字与阳台相连的窗户上贴着一张花卉图案的中国剪纸两面的墙壁上务悬吊有一个手工做的老虎样子的纸玩具和一幅绘有中国古代女子吹笛子的中国画通往卧室的门上贝’」挂着一件做工精致的中式对襟的小孩穿的央扶。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的比尔林教授兴奋地告诉我这是他第三次来中国工作7。他第一次来中国是ms年那时他还只有30多岁现在转眼已经年过50但他对中国的迷恋却日益深厚。比尔…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水稻遗传育种界享有盛誉,十余次获得国际农学大奖的戈·辛·库西博士又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国土,这已是他第26次访华。这一次他无需再风尘仆仆地奔赴各地讲学和到水稻田中去指导生产,他是作为共和国邀请的客人来参加国庆50周年大典,并接过了“友谊奖”的奖牌。为此他特意带来了妻子,为的是让她感受节日中北京的气氛领略中国人民欢庆建国50周年的盛况,共享他在这片国土上无私奉献所收获的累累硕果。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20年来库西博士源源不断地将世界优质水稻种质品种介绍到中国足迹遍及我国15个稻米主产区进行7一系列推动我国…  相似文献   

14.
1949年5月,陈毅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向上海进军。5月27日,解放了上海。陈毅就任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市长。在解放上海、改造上海。建设上海的过程中,陈毅夙夜匪懈,建立了丰功伟绩,深受上海人民的爱戴。上海人民为了永远纪念他、缅怀他、学习他,在南京路外滩树立陈毅的全身铜像,铜像周围的广场被称为“陈毅广场”,如今是上海的一个重要活动场地。陈毅的名字和上海永远联在一起。 1949年5月陈毅进上海,这是他生命史上第四次进上海。在解放之前,他曾三次到过上海。而这三次,都是他生命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在…  相似文献   

15.
周俊 《人才瞭望》2016,(19):44-44
殷贵鸿,男,汉族,1974年12月生,河南省鄢陵县人,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现任周口市农科院副院长、河南省小麦种质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他被专家和领导亲切称为“周麦”的第二代掌门人和开拓者,被世界顶尖小麦科研机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全球小麦项目主任布劳恩博士称赞为“最优秀的小麦田间育种家”。  相似文献   

16.
高悬中国未来的四把利剑冯林肖帆门清日前,长期研究中国人口问题的青年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翼博士在第23届国际人口科学大会上,表达了他对未来中国的四点忧虑。他认为:到2050年,中国总人口将突破16亿,这是悬在中国未来的第一把利剑考虑到本世纪末政府...  相似文献   

17.
1984年,还在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的罗斯高(Scott Rozelle)第一次来中国,“当时还有人民公社,公社的负责人说改革肯定不行,他肯定错了。”之后的20余年里,罗斯高一直研究中国的农业问题,他的研究论文几乎都是和中国学者合作而成。而今,他已经成为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的研究浓缩了中国农业30年的发展与变化,也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了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一位英国人这样对记者说:“你真该去采访一下王宁,他是中国人的骄傲,别看他年轻,但他的名字在世界拍卖行业都是赫赫有名的。世界第一大拍卖行──苏富比拍卖行建行255年来。他是第一个来自中国内地的文物鉴定、征集、拍卖的专家,了不起。”8年前,在旧货充斥的英国一个小镇的跳蚤市场,王宁用6英镑买到一件中国古董“灯笼尊”,然而拍卖行的英国专家仅通过照片就明确无误地告诉他是赝品,这使王宁认识到自己对古董知识的浅溥,洋人都能对中国古董说出一二三来,我为什么就不行呢?凭着一股钻劲,他立志成为一名古董鉴赏家宁的办公室里…  相似文献   

19.
“25年前中国和联邦德国同意建交。没有国务活动家的任何准备工作,一位记者,后来的中国驻波恩大使,使两国走上互相接近的道路。” 这位被德国人称作“打破德中关系坚冰的中国记者”名叫王殊。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夏日,从医院手术住院回来不久的王殊,在他的家中向我们讲述了他那传奇般的新闻外交经历。 “临时救场” 来到德国 话题自然从他“出使”德国开始。 那是1969年,国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依然如火如荼。被打成“三反分子”在新华社内部“劳改队”改造过2年的王殊因为熟悉英语、法语,又有长期在国外工作的经验而再度成为…  相似文献   

20.
踏上三极     
在科学发展到人能登上月球,探测器能抵达火星的时代,人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又有多少还来知的东西?这是一个谜。这个谜深深地吸引着他。自他1963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跨进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大气物理所的前身)那一天起,他用了毕生的精力,破译地球之谜。青年时代,他攀上了珠峰;不惑之年,他去了南极;知天命的年龄,他到达了北极。他成为中国第一个完成地球三极科学考察的人。“地球是个小村落。”初次见到他时,他那种与自然相交甚深的泰然,让人心旷。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