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族有其独特的人文、民族与历史等诸文化事项,并以多元复杂的原始面貌呈现、交织的独特的民间歌舞艺术的普遍存在,是在一定历史范畴内的一种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家族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力度而独领风骚,它们常常将一个家族兴衰的描写与整个民族历史的书写结合起来,追求文学的史诗品格,借家族之间物质利益的冲突、权力追逐与情感纠葛来表现自己对特定历史的感受与理解,对置身于历史发展过程中个人命运的思考,创作与历史观念的变化使作家能更自由地书写自己对历史事件的重新理解,这样既让读者看到了历史本身丰富和复杂的一面,也给家族叙事增添了艺术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3.
试论“桐城派”的艺术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桐城派”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过去论者虽多,但犹有“补其缺而纠其失”的必要。我试从这一文派的历史渊源与其艺术手法、语言使用等方面来分析其艺术特点,认识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中西方历史的演化,从各种艺术门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论出当代数字媒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从数字媒体的特征,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等方面来综合阐述数字煤体主要是网络媒体对当代大众的审美情趣所造成的影响,并且探究数字媒体对大众审美趣味所带来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理想化是贯穿西方艺术与美学历史的重要观念。理想化首先作为一种艺术方法,经历了从被否定到被肯定再到曲折演变的复杂过程。作为一种艺术美学观念和追求,理想化是自希腊时代以来西方艺术与美学历史保持自身的独特内在联系的重要的基础概念,也是标志西方艺术特色与美学特色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中西方历史的演化,从各种艺术门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论出当代数字媒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从数字媒体的特征,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等方面来综合阐述数字媒体主要是网络媒体对当代大众的审美情趣所造成的影响,并且探究数字媒体对大众审美趣味所带来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审美批评与现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宝云  邹永莉 《天府新论》2003,1(2):107-112
文学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 ,文学批评便是对艺术世界的审美批评 ,而不是对日常世界的政治批评与道德批评。由于中国历史文化情境的特殊性 ,政治审判与伦理审判在文学研究中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 :作家政治身份决定论 ;政治题材决定论 ;政治价值决定论 ;文学之争延为政治之争。政治审判造成文学标准的扭曲、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扭曲等诸种弊端。文学可以有实用的艺术与审美的艺术 ,但文学批判则只能首先是审美的批评 ,对现代文学的批评 ,也应是审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21世纪 ,追求可持续的、平衡的发展 ,是人类共同的目标。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生活中 ,艺术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而人们对它的忽视 ,却势必造成社会发展与人的个体发展的不平衡 ,且为人类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造成危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索尔仁尼琴的创作经历、创作特色及其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概括,揭示了索尔仁尼琴作为一个文学大家对俄罗斯民族命运的关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家再现了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对人性与人道、社会与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反思,此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展现了一个丰富、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0.
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中,“视觉”是一个并不显见却又至关重要的议题.首先,技术作为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得以展开的内在逻辑起点,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生成及其内在价值主要是以视觉的文化再生产方式得以呈现的.在一个关乎技术与文化再生产复杂关系的问题域中,无所不在的“视觉”因素成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其次,借助光晕与震惊、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政治审美化与艺术政治化等一系列关键概念,本雅明艺术生产论的现实功能指向问题,可以在视觉维度得到充分的揭示.最后,对于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中的理论效应问题,不仅要立足于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全球语境,更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文化生态,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视域中予以审慎考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历史主义思潮与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历史剧创作出现了非历史化的艺术取向:或将复杂人性作为关注历史人物的切入视角,或以新历史主义态度重构、戏说历史。这种取向为剧作家借助历史评议现实提供了更大自由,但也因过分的主观与随意消解了历史剧本应具有的内在严肃性。  相似文献   

12.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里,富有敏锐艺术感悟力的茅盾在感性与理性、个体与集体、文艺与政治间的摇摆游移,使其作家论呈现出矛盾的驳杂状态。而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茅盾作家论,其矛盾表象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左翼文艺思潮变迁的产物,也深刻地烙上了批评者自身的印迹,它展示的是批评者感性的艺术才情与理性的政治意识相互冲撞、交融的复杂进程。  相似文献   

13.
张岚 《浙江社会科学》2003,11(1):171-174
本文从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出走”现象切入,指出女性的“出走”在鲁迅笔下仅仅指向一种“虚妄”;同时通过对女性的社会历史地位、鲁迅个体生命与女性复杂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深层挖掘,探究了造成“虚妄”的原因,并指出鲁迅在社会责任与家庭角色、启蒙激情与传统因袭之间的重重矛盾,剖析了造成鲁迅在女性出路问题上产生深刻悖论的多重因素。同时探讨了鲁迅对女性的“悲观启蒙”之于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缺乏艺术的批判创造性思维,是中国近几十年宫廷剧制作和鉴赏被浮泛解读为文化功利性的“宫斗”的重要原因。但中国优秀影视艺术的创造性经验,却是将“宫斗”和“史实”只作为材料而通过批判创造思维建立自己的艺术立意的。其中的路径有以下三点:一是被文化所轻视的生命是否得到尊重并与文化构成对等互动的关系,因为文化总是规范生命的,艺术则是尊重生命并放大生命力的,这是艺术创造的基本内容;二是看一部作品的生命内容是否能与文化形成复杂的张力,艺术创造的丰富性因这复杂的张力而得到孕育,并形成消解文化单一性的艺术张力,这是艺术创造的基本特性;三是看艺术家是否已经有了自己对生命和文化张力独特的哲学性理解,从而使艺术意味难以被既定的文化观念所概括而启示观众,这是艺术创造的基本功效。尊生命、尊复杂、尊独特,使影视经典能够达到较高的创造境界,进而与文化观念对艺术的功利要求对等互动。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平话》叙述三国故事大体遵循三条原则,即历史原则、报应原则、道德原则。《平话》在《资治通鉴》编年体之外创造了艺术的叙事文本,确定了迥异于正史的叙事视角,把历史本真的复合结构改变为刘备蜀汉发展的单线结构。《平话》对刘备蜀汉同情与赞颂的叙事中积淀了魏晋以来不同时代复杂的社会心理。《平话》的艺术图景中凸现的主要是蜀汉方面不多的几个人物,经常占据叙事焦点、最为活跃、塑造得最有生气的人物是张飞。《平话》的叙事原则与叙事视角,表现了市民接受群的审美风尚与道德观念、价值判断,表现出民间艺术来源于史著、但又别异于史著的艺术趣味与评价倾向。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复杂的,文学是复杂的,因而作家与作品也是复杂的。不仅思想的内容与艺术的风格各不相同,而且所起的历史作用也很难用一个框框来套。但大致说来,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与作品,却又不外两种主要的类型;一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叫人百读不厌,始终能够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和艺术上的享受.杜甫的诗、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阿 Q 正传》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作品。另一种是思想上还不够那么深刻,艺术上也还不够那么十全十美,可是,它们却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和艺术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象惊雷一样地唤醒了一个时代,象暴雨一样地清洗了一个时代,它们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和号召,因而它们和它们的时代一道,取得了不朽的历史地位。卢梭的《爱弥儿》和《忏悔录》、雨果的《欧那尼》和《克伦威尔》、席勒的《强盗》、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等,都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影视艺术的普及和繁荣中,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取得了成就,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些创导人员自身理论先导作用的虚弱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等原因,导致了创作中反文化、反历史、矫作妄构、丧失历史本真的创作病症大量出现,促使文艺工作者展开积极的反思并寻求对策.历史影视剧创作应做到四个"统一",即唯物史观与文艺创作观的统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统一,历史戏剧化与戏剧历史化的统一,历史宣教与审美悦情的统一,才能对这一病症起到有效的疗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什么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真正含意第一种理解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发展存在着矛盾,艺术生产不是按照这个时代生产力达到的水平成比例的发展,人们不能按这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去衡量文学艺术发展的水平。历史上曾有过这种现象: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的时代,艺术上却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发展来说,这是一种不平衡的关系。第二种理解是,马克思所讲的“不平衡关系”主要是揭示从生产、经济到艺术等精神领域之间的曲折、复杂的关系:经济作为必然性通过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对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生产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第三种理解是,“不平衡关系”是指艺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庄子·大宗师>篇出现两组方外之友,共有七位角色,其中五位有历史原型可考,事见<论语>和<左传>.这五位角色的名字和相关历史人物一致,处于相同的历史阶段,都以鲁国为活动舞台,在作品中以莫逆于心的群体出现,体现了悟道的感受性特征.庄子以历史人物原型为基础,通过勾粗添细或取名舍实等艺术手法.对历史人物进行艺术重塑,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其历史原型形成较大差异,从而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的喜剧描写不仅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对体现作品的思想倾向、刻划人物的复杂性格、造成情节的戏剧性、形成明快和谐的叙事节奏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都有着不可低估的艺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