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定同志在《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一书中,一开头就说,“历史先该搞清,任务自会摆明”。应该怎样搞清历史呢?他认为首先要弄清历史的基本线索。但是,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呢?他认为这就是劳动。他说:“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线索和一定的轮廓,并不是乱七八糟的。现在要问,究竟有什么东西贯穿在这一线索和这一轮廓里面,而使之不断发展呢?这,最根本的和最主要的,就是人们的劳动。”(第2页)  相似文献   

2.
一个时期以来,在农村经济领域,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建立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虽然世界上早有先例,但对我国来说还是个新事物。它的内容是什么?其作用何在?国外是怎样搞的?我国应如何建立?都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一农业生产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部门一样,是在社会分工日益发达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纵观历史上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由手工劳  相似文献   

3.
艺术生产是一项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文艺创作是否有固定的方法和原则?如果有,那么设法找到它、尽力照搬照套就可以了吗?如果没有,那么研究总结前人艺术经验还有什么用处吗?再进一步问:“有”和“无”之间是否是截然对立、不可逾越的呢?这些问题,在我国古代曾经长时间发生歧异,因此,一般往往认为我国古代在这个问题上是两派意见:“有法”论和“无法”论,二者是对立的。然而,当我们综观古代文学艺术理论,仔细审视古人全部论点之后,我们又不能不惊讶地发现,古代文艺理论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竟是那样充满艺术辩证法光彩的。探讨总结古人这方面的见解,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4.
<正>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则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在高科技的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时代,它将对历史学的进步带来什么影响呢?本文拟讨论这一问题,希望得到同行和各界师友的指正。历史研究中的技术问题历史研究是一种思维生产的过程,借用经济学的术语,在这一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同一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这种劳动的进行,即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和工具,把历史资料变成历史研究的成果。既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由于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要,人们总是想到“法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对于法的本质有过什么看法?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根本观点究竟是什么?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存在着和存在过一种僵化的制度模式和僵化的理论模式,但它的表现是什么?它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矛盾?笔者仅从若干侧面作些剖析,或许有助于对问题的认识与解决。 (一) 僵化的阶级斗争模式与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华民族向高度统一的一体化民族共同体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代曾经被分裂为阶级,残酷的阶级斗争的血和火,几乎在中国历史的每一页上都留有它的烟痕与血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最初几个年头,阶级斗争仍然是异常尖锐和复杂。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论古典诗歌意象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外“意象”理论被介绍到国内,学界为之一振,研究文章随之而出。但是,从已发表的文章看,侧重于意象问题的横向的理论探讨较多,而较少侧重于意象问题的纵向的美学史的研究。如诗歌中的意象是怎么出现的?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它是怎样逐渐积淀、成熟的?其中有什么规律?本文试图对这些疑问作一些探讨。一唐人刘知几在谈到意象生成问题时讲过:“夫有知而无知,有质而无性者,其惟草木乎?然自古设比、兴而以草木方人者,皆取其善恶熏莸,荣枯贞脆而已。”“寻葵之  相似文献   

8.
文学要民族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所谓民族化,主要是指民族文学的发展过程和应达到的标准与归宿。近年来,这个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义学民族化的实质是什么?也就是说,它的内在规定性是什么?这在民族文学的创作实践中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文学民族化的实质是什么?我认为,这就是真实、深刻地反映民族的社会生活。这是由民族文学的基本属性和产生条件所决定的。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  相似文献   

9.
至今,我们已分别撰文考察了自主劳动的个人性和社会性。但是,在质上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相统一的具体形态究竟是什么?或者说,自主劳动作为个人性和社会性这种在质上的统一体具体为何种形态?本文就来考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笔者对1901年到1912年间的“民变”作了初步探索,感到有以下几个问题很值得研究,即:“民变”的历史地位,以农民为主体的各阶层劳动群众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民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问题。本文拟就此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一、关于“民变”的历史地位 所谓“民变”,即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各阶层劳动群众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各阶层劳动群众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逐渐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涛巨浪。武昌起义的号炮,更把群众的反抗斗争推向新的高涨。1911年和1912年初,“民变”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由于劳动群众的积极投入战斗,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高潮终于形成了。显然,在辛亥革命时期,各阶层劳动群众的“民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那么,这种“民变”究竟在辛亥革命中占什么地位?是否是当时时代的中心?是否是当时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呢? 长期以来,地主资产阶级学者从唯心史观出发,否定劳动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自然是十分错误的。但是也有一些同志过分夸大辛亥革命时期劳动群众自发斗争的作用,否定资产阶级革命派能够把整个历史运动都集中在它手里的经典论断,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我产什么,你销什么;我卖什么,你买什么;统购包销,质次价高;既有积压,又有脱销。经济方面的这些缺点,久已为人们所不满。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认识到,造成这些缺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那种不管社会需要,只管生产的“以产定销”。而改正这些缺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要倒过头来,按社会需要进行生产,即,“以需定产”。“以需定产”也涉及什么理论问题吗?是的,而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最基本的部分。只不过在过去那种“以产定销”的气氛中,它被好多人所忽视,在理论上,它甚至为好些同志所否认而巳。  相似文献   

12.
<正> 一 问题的提出现代公仆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但到底什么叫做现代公仆意识?它的实际内容、客观基础和形成机制又是什么?在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树立现代公仆意识又要注意一些什么东西?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都是现实而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的.  相似文献   

13.
石柏林 《湖南社会科学》2006,(3):I0001-I0001
国家的主体是谁?法律的灵魂何在?对于这样的问题,人们或许有些茫然。这既是一个曾经的“禁区”,又是一个宪政所涉及到的核心问题。宪政是什么?宪政与宪法又是什么关系?这看似不太复杂的问题,却用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求着解答!有一丝欣慰的是,今天我终于做出了一份答卷。尽  相似文献   

14.
<正> 人的发展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它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已回答的问题。今天之所以又提起它,是因为被后人修正又多年来定为一尊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发展这一重要前提。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后,我们感到更有必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以使我们在发展商品经济和改革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住人的发展这一根本的方向和目标。一、人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傩舞简论     
我国远古的一种以禳除疫鬼为内容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后世沿袭,称之为傩.傩之初始已经具有了综合性的品格,其中包含着原始歌舞等原始艺术成分.至今,在我国一些省区民间的傩活动里,还传承着源远流长的傩舞,象贵州、江西、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傩舞就十分丰富多彩.它是远古傩舞的遗存和延伸,有很珍贵的研究价值. 1 傩舞起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原始舞蹈的一个方向的发展.原始舞蹈是在原始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随着原始初民劳动、思维、言语的渐进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原始舞蹈固然有一定节奏和一系列的身体动作姿态,并联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但它在内容、结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土地市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房子商品化逐步推行,开放城市土地市场已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但为什么要开放城市土地市场?社会主义城市土地市场的内涵和内在调节机制是什么?它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对此,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有必要从我国现实出发,在理论上对这些问题作一较为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素质。中国要现代化,关键自然是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人的素质怎么样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说它差吧,会有人说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充满着智慧,有几千年的文明史等等等等。说它高吧,汪洋大海般的文盲半文盲、法盲半法盲、科盲半科盲就足以使人汗颜。我们曾经自豪过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一特点,已被历史的发展证实了地不大物不博,更被严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虽然是个老话题,却时时吸引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讨,以期更为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一西方学者关于历史的定义,可谓是五彩缤纷、众说纷呈。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象“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等已成为名言,本文没有再作评论的必要。这里想介绍一种观点,那就是:历史是对过去知识的回忆,或者是一种生活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一词,多年来使用上很不一致:或在习惯上泛指历史上各种人们的共同体,或就它的科学含义确称一定历史时代人们的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古代民族”说,斯大林提出了“近代民族”说,人们随其所是而各采斯说,发表了各种不同的主张。对于这两种学说以及各家的主张,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它们之间有什么连带关系?而在具体运用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又如何去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民族究竟形成于什么时代?这篇短文,拟就这几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热点.党中央顺应民心,已决定要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这使人们为之振奋.最近,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既反对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也一定要下决心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以调动我国广大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要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就要先弄清楚社会分配不公概念的内涵.然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不一致.究竟什么是公平、什么是不公平?笔者认为,在按劳分配范围内,只要劳动报酬与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