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长”和“进步”具有明确的目的。三十年代左翼都市小说中“成长”主题有两种模式 ,在两种模式中知识分子与工人在角色功能上是互换的 ,因而两种模式的“成长”是互为反方向的。主题性结构是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所感知的程式化的观念内容向艺术形式积淀演化 ,因而“成长”的主题性结构与三十年代社会历史发展有内在联系。与“成长”主题相关的分别是“前成长”主题与“后成长”主题 ,三者相互印证 ,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2.
古典文学界对《西游记》叙事模式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从叙事方式切入,指出它的叙事模式主要有个性神话的叙事模式、传奇式的叙事模式和程式化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3.
叙事学方法是 2 0世纪早期萌芽、五六十年代逐步走向成熟的形态学理论 ,它通过探索民间故事和其他文学文本的角色模式与叙事程式 ,来挖掘其深层的故事结构 ,并从结构形式中呈现其文本意义。文章运用这种方法来解读独龙族童话《老虎同火赛跑》 ,认为其原型叙述和角色模式所展示出的深层结构是强与弱的辩证对立 ,同时故事的原初形态还应包括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古神话母题即“神人之辩”母题 ,寓含着用火文明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无厘头”: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传播时代的“无厘头”文本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文本,“无厘头”结构文本以其经典情节模式的特殊变体、庸常的小人物形象、拼贴性的“程式化”结构、“戏说”式的文本风格等因素,形成具有鲜明特质的文本结构,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和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无厘头”结构文本的形成有着独特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土壤,客观、全面地探究剖析“无厘头”文本的特定内涵和程式化结构、复杂的社会文化成因、狂欢化的审美风格等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包括“无厘头”在内的当代大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熊图腾整体文化模式的重构并以此观照和解读局部的熊文化现象,是《熊图腾》的重要贡献:林西熊女神的再发现使中华民族熊崇拜的历史提前了3000年;“四重证据法”的研究,使被遮蔽的黄帝族熊图腾谱系得到鲜明的梳理和揭示;古朝鲜檀君神话是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熊女神话相关联的变体;韩国学者关于黄帝神话来源于檀君神话的说法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立场对神话谱系的“历史化”改写。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中的“程式化”因素和特点 中国的绘画,和中国的戏曲一样,具有一种极鲜明的所谓“程式化”的因素和特点。但是长期以来,“程式化”或“程式”等概念在不少同志心目中往往是一个不得喜爱的贬词,因此有些同志即使肯定中国绘画,也往往对“程式化”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在一些讨论中国画特点的文章中避而不谈它的“程式化”因素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鲧、禹化生神话是中国上古最惹人注目的神话之一.在古代文献中,鲧禹的化生有多种不同的神话叙事,主要有化龙、化熊、化鳖等说,其背后的结构是“变形”,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与动物的密切关联.鲧禹父子神话性格中既有一致传承之处,又有对立的成分,是破旧立新观念的呈现.  相似文献   

8.
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1923年)为起点,顾颉刚所代表的“古史辨”派古史研究和神话学,以“疑古”“辨伪”为思想武器、“古史即神话”为理念,把与古史纠缠为一体的古神话剥离出来。他的“层累的造成的古史观”亦即神话观和“历史演进法”,开了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中国古神话(古史传说)的先河,为中国神话学的创立铺设了一块基石,成为中国神话学初创时期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之外的又一重要学术渊源和流派。“古史辨”神话学的特点,在神话学研究中被概括为“古史的破坏、神话的还原”。  相似文献   

9.
蛙类崇拜是远古时代我国西北羌戎民族普遍盛行的信仰文化,蛙纹的神秘性与女娲神话形成象征性关联.随着东西民族文化融合,古羌戎民族主导性图腾发生转化,蛙崇拜观念被覆盖,华夏龙蛇文化成为主流,女娲神格走向“龙蛇化”.  相似文献   

10.
罗兰·巴特借助浯言学的分析模式提出了大众文化的“神话学”符号分析方法,开创了大众文化研究的符号学模式、巴特认为大众文化就是流行神话,而这个神话是一个二级的符号体系。其通过含蓄意指过程,将历史自然化,偶然永恒化,旨在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得以伪装和遮蔽。大众文化的“神话学”符号分析就是要通过“去神话”或“解神话”将这种隐蔽的意识形态揭露出来,从而达到对于神话的本质及其真实内涵的批判与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时期,我们有关苏联社会的社会结构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意识形态和神话化了的“二加一”模式,即两个阶级加一个阶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神话演变状态的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历史化是世界性特征,算不得是民族特色;而神话的仙话化是中国神话演变中的一枝,尽管有独特性,但不足以涵盖中国神话演变的整体特点。如果寻找中国神话演变特征的话,则莫若以“混杂”二字来概括,即它的演变是多种模式的统一,是神话的历史化、仙话化、哲学化、文学化、宗教化等的统一。就《淮南子》中神话演变的形态而言,也同样彰显出“混杂”的特征,神话历史化、仙话化和哲学化是最主要的演变状态。这三种演变状态的文化意味在于:如果说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使神话历史化,大众文化性质的神仙思潮使神话仙话化,那么精英文化性质的哲学理性精神最终使神话哲学化。  相似文献   

13.
《黑桃皇后》是普希金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传统的社会学批评方法难以全面理解小说高度凝练的情节结构和充满悬念与梦境和幻想的艺术魅力。神话理论和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方法能够透过扑克牌中的黑桃皇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因素的表层,探寻到小说背后传来的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原始宗教神话的回声,领会到作品独特的神话诗学特征: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对人的命运的影响以及善恶有报的观念、人物的原型意蕴以及悬念与意外、预感与征兆、幻觉与梦境、报应与劫运感等原始宗教神话成分对情节建构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叙事学方法是20世纪早期萌芽、五六十年代逐步走向成熟的形态学理论,它通过探索民间故事和其他文学文本的角色模式与叙事程式,来挖掘其深层的故事结构,并从结构形式中呈现其文本意义.文章运用这种方法来解读独龙族童话<老虎同火赛跑>,认为其原型叙述和角色模式所展示出的深层结构是强与弱的辩证对立,同时故事的原初形态还应包括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古神话母题即"神人之辩"母题,寓含着用火文明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神话历史化是人类从“神的时代”走向“人/英雄的时代”出现的世界性文化形象。目前,对“神话历史化”的表述出现了意义相关而又相混的五个概念:“神话历史化”、“神话伦理化”、“神话理性化”、“神话史诗化”以及茅盾的译语“欧赫梅鲁司”(Euhemerize)。文章从对Euhemerize译语涵义的质疑谈起,让“五化”概念在相应的语境中得到梳理与界定。  相似文献   

16.
口头史诗说唱的叙事以仪式化的出场为起点,其承载的价值观念与认知态度的“共同体”意识的联结,使说唱叙事具有情绪传导和情感动员的意义指向。说唱仪式的空间构建与听觉符号的程式化复诵以及情感动员的共同作用,形成观念与情感的象征意象和“沉浸”行为的交互空间。聚焦于中国三大史诗,从仪式、程式和情感三个方面论述口头史诗说唱的叙事空间和“共同体”意识构建的情境创设、结构表征和意识生成,以此来揭开史诗传唱的编码方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误区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 ,提倡运动的健康性。科学设置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改变课外体育活动的竞技化、程式化倾向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8.
墓志铭作为应用性文体,通常会出现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这既是应用文体的特性所决定的,又与一般的应用文体有所不同。墓志铭由志文和铭文两部分组成,志文的程式化主要表现为行文方式的模式化、特殊类型的模板式和具体内容的雷同性;铭文的程式化主要表现为化用经典诗句、抄撮志文成句和袭用固定模板。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虽然使墓志铭形式单一,结构固定,但却有着重要的文学意义,有必要对其内涵和价值进行恰当的评估:唐代墓志铭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为考察他们形象的经典化和在后世的接受情况提供了全新的素材;其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套语,则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创作中点化前人成句的创作模式和经典诗句的生成过程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了蒙古史诗的诗句、母题、人物名称、神话因素如何在程式化创编和传播机制中形成为史诗多重意义结构的不同层面,认为诗句、母题、人名、神话都有自身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由它们的种种关系、不同组合和意义交叉所形成的史诗文本的意义是多层而多变的.  相似文献   

20.
纪录影像是引导人们直接进入现实的工具,具备建构文化形象的能力。“中国梦”作为近几年主流媒体主张并强力宣传的文化符号,其纪录影像作品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成效,但也暴露出诸如创作观念保守、叙事模式单一、视听语言程式化等问题。本文结合当下“中国梦”纪录影像传播中的具体实例,从更新创作观念、讲究叙事技巧、巧用影像语言等方面探寻纪录片文化形象建构与传播策略优化等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