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冰 《社会》2017,37(5):24-58
本文围绕查尔斯·泰勒的两篇文章"消极自由有什么错" "自由主义政治与公共领域",以及泰勒与哈贝马斯在2009年的对话,来阐释他对自由主义的修正。这两篇文章相互呼应,前一篇阐释作为道德心理学的个人本真性,后一篇阐释使(个人或群体的)本真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多元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市民社会的核心环节,而市民社会是与自由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自由社会的主要形式。在对自由社会的阐释中,泰勒总结了修正自由主义的中庸观:在个人自由、自治和基于平等权利的规则之间寻求平衡和相互支持。在2009年与哈贝马斯的对话中他进而指出,宗教是多元公共领域中的议题之一。这种历史观基于他对韦伯观点的修正而形成,而此历史观对当前中国的处境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来说,都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时期,在入本身的需求和利益日益受到重视的条件下,对于这个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人的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方面。因为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既不是抽象的、普遍的人,也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两者的辩证统一.即社会的人。因而,人的价值实现.是个人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对立统一。个人m值的实现,指的是个人欲求的满足,即个人的生存基本权利、个人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3.
日常仪式化行为的形成:从雷锋日记到知青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艳红 《社会》2007,27(1):98-98
本文关注日常仪式化行为的形成。以知青日记写作为例,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一日常仪式化行为形成的过程。因其日常性和表达实践中的个人性,日常仪式化行为的社会性是容易被忽略的。本文主要利用结构仪式化理论,证明日常仪式化行为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群体存在特征,社会、群体存在特征和个人在日常仪式化行为形成中具有关键的作用。社会领域的公共行为是群体和个人日常仪式化行为的真正来源,群体的存在特征则为群体成员复制、选择、调整甚至改变这些公共行为提供了条件,而对社会公共行为和群体特征的估量则是由个人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俞吾金 《求是学刊》2004,31(4):12-15
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 ,马尔库塞认为 ,在发达工业社会中 ,理性只剩下了一个向度 ,即技术性的向度。本文认为 ,马尔库塞的观点是片面的 ,实际上 ,理性还有三个向度 ,即公共性向度、规则性向度和超越性向度。正是这三个向度使发达工业社会的理性获得了自我批判、自我调适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现实社会生活视野下的隐语行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语言几乎都无例外地存在使用民间秘密语的历史或现实.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民间秘密语,不免印有时代与群体的文化痕迹乃至政治、经济的烙印.人们一向对隐语行话的误读与偏见,但事实证明,流行隐语行话的群体,大多不属于涉嫌犯罪的群体,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的隐语行话,其使用与传承是现实社会语言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隐语行话的传承,引发的一系列语言现象和语言问题有待于我们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吴越 《社会》2005,40(5):169-189
本文认为,“宗教礼物论”是一个具有潜力的理论视角,它以莫斯等人的礼物理论为基础,探讨宗教现象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本文在述评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探讨礼物与宗教的内在关系,进而分析礼物理论与宗教社会学的亲和性。文章认为:首先,礼物与宗教是双向关联的,两者相辅相成,不仅宗教现象中蕴含着礼物逻辑,而且宗教为礼物的内在价值提供了神圣性的基础;其次,礼物和宗教都与社会团结的法则直接关联,这一点体现在两者共通的自愿式义务性上,两者既融合了情感性联系和工具性联系,也融合了相互性伦理和等级性伦理;最后,“宗教礼物论”的优势最可能体现在对宗教之“非自主选择性”的分析上,而它的潜在挑战则主要在应对社会变迁与价值倾向上。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城市化与个人的城市化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对于城市化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个是宏观的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研究社会的城市化;一个是微观的角度,即个人的角度,研究个人的谈市化。社会的城市化是指一个社会随着工血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特质得到发展,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传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的个人从农村进入城市,要经历一个从权村人到城市人转化的过程,这就是个人的诚市化。就目创我国的城币化来说,合两个重要的特征:一个是…  相似文献   

8.
第二语言的遗忘与保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语言的遗忘与保持是语言磨蚀研究的重要内容.人大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使人形成语言网络.在信息没有被稳定地储存在大脑语言网络中的条件下,人大脑对于信息的检索就会减慢或失败,从而引起遗忘.语言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语言动态因素对语言的遗忘和保持产生影响.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对语言习得和遗忘的影响作用,并巩固大脑中的语言网络,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水平,使学习者达到关键阈值,对保持习得的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峰 《社会理论》2008,(1):83-104
近些年来,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如果说此前所谓的“宗教热”这一描述性术语还值得商榷的话,那么,视中国当前宗教为一股社会“潜流”应不为过。其中,基督教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信徒人数的快速增长上,而且还表现在基督教作为一个社群团体自身组织性格的呈现及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或基督教已经“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  相似文献   

10.
社会人文科学危机与“对价值的重新评价”[俄]B.И.奥夫相尼科夫王兴权译我们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社会人文科学的危机。这种危机,在我看来,就是关于社会和人——作为社会进步主体的人的科学的危机,即我01所理解的社会与人发展的危机。近些年来,重新评价价值之风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