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那棵树》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发表的一部墨西哥短篇小说。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依托,剖析作品中西方白人殖民者看待墨西哥传统文化时的东方主义想象视野,表现他们在遭遇异邦文明时所流露的强烈种族歧视。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进行审视,文章力图展示波特墨西哥短篇小说中所潜在的多种后殖民写作主题。  相似文献   

2.
库柏以西部边疆生活为题材的《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刻画了一些友善的印第安人,改变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印第安人都是野蛮人的思维定式。但是,受西方殖民者的帝国"天命扩张论"思想和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所影响,作者在刻画不同人物命运时仍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意识,从白人立场出发书写美国西进历史,以未开化的、注定在白人文明进程中走向灭绝的高贵野人和卑劣野人为模式,构建起一整套殖民主义话语,对印第安人存在着文化偏见和种族优越感,为白人发动的大屠杀和侵略行为做了巧妙的辩护。  相似文献   

3.
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讲述了华人之家的黄家第五个女儿黄玉雪的成长故事。在她的成长中,白人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存在种族歧视,但并没有妨碍她的成长。她逐渐把白人的价值观内化,以此反抗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挑战父母的权威,张扬个体,贬抑集体和家庭,最终成为华人归化的典型案例。她关化了美国的主流社会,认同白人的价值观念,而缺乏批判意识;但她同时批判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华裔美国人,中国和美国都成了异国,华人和白人都成了他者,她成了一个孤独的个体。但她仍然试图以写作展示中国文化,让美国人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4.
对赛义德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争议 ,方兴未艾.为在全球化语境下正确处理文学的民族关系,有必要进一步剖析赛义德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立场和观点,总结其文学批评的宝贵启示和得失教训,以达到取精用宏,丰富我国文学民族学理论的目的.赛义德文学观的反殖民主义立场值得肯定,但他未能客观理解殖民运动的必然性,混同政治与文学的界限,苛责西方进步作家,使他的反殖民主义愿望反而起到助长殖民主义的作用,这是必须予以澄清和克服的.而且,区分文学的题材和内容, 理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甚至淡化东、西方地理疆域而重视其思想疆域,都是文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摘要]由于爱默生在19世纪50年代对废奴运动表现出来的兴趣、热心和公开立场,不少人以为他提倡种族平等。本文指出废除奴隶制是一回事,种族歧视则完全是另一回事。爱默生的确认为奴隶制是一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制度,的确赞成废除奴隶制,但他和他同时代的大多数白人一样,并不赞成黑人和白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上完全平等。在骨子里他仍然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内战后,在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美国,黑人虽然在法律上获得了自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遭受着白人的种种不平等待遇。小说《冒充》中黑白混血儿克莱尔,在长相上和白人无异,然而在血缘方面,她却是黑人。为了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克莱尔既想做白人又想做黑人,因此陷入了种族身份认同的困惑。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探析克莱尔的种族身份,能够揭示出美国社会中种族伦理秩序的混乱与荒谬。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的小说《扶桑》凸显着帝国站在东方主义立场上对华人的"凝视",通过带有巨大权力意味的凝视,被凝视者被塑造成了他者。该文结合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探讨严歌苓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女性化,甚至是妖魔化书写进行的逆写。小说中的妓女扶桑在凝视下保持着一贯的笑脸,这笑脸构成的"反凝视"影射出美国白人对华裔移民粗暴的种族歧视和灭绝政策,以及被扶桑神秘的东方色彩迷恋一生的白人克里斯对种族问题的良心叩问。围绕着妓女扶桑的爱与婚姻,严歌苓的小说打破了西方意欲凸显自身强大而东方弱小构建起来的东方主义话语,赋予了处于失语状态的华人以言说的机会,并且书写着真正意义上的东方。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拥有跨文化身份和多元文化观,与后殖民理论家有着诸多异同。她从积极的意义上言说中国,解构殖民话语霸权对它的歪曲和丑化;在与明恩溥的个案比较中可见,她和殖民主义文化立场有着巨大差别。这一切证明赛珍珠有鲜明的后殖民性,对她的研究可以和后殖民主义建立起联系。  相似文献   

9.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解读<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发现混杂性的文化身份使得杜拉斯在创作中呈现出许多后殖民作家共有的特征:反殖民主义的立场及种族主义的偏见.  相似文献   

10.
《朱利的族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丁.戈迪默的代表作。小说把白人主人公置于虚构的南非政权交替的背景下,描写了白人主人公在黑人村庄的流亡生活。作品多被人们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展现了白人与黑人的命运和地位的置换。本文跳出后殖民主义的范畴,找到了作品中蕴含的存在主义思想,从存在主义角度阐释了在"被囚禁"的荒谬生存境遇下,...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细读《拉奥孔》,从诗与画的界限、美与真的冲突,从与温克尔曼的古典美理论同与不同的原因以及他们在“古今之争”中的各自地位,阐述莱辛在“古今之争”中美学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许多结构和设备由于材料本身原因或使用不当会产生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是用来判定含裂纹的设备或结 构是否会失稳甚至断裂的重要依据。文中选用存在表面裂纹的有限大平板,用1/4节点奇异单元,建立含表面半椭圆裂 纹的平板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对此模型进行应力强度因子的求解。建立不同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不同的裂 纹长度、深度、板厚等因素对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情况,以及应力强度因子沿裂纹前缘分布规律。发现裂尖处 应力强度因子随着裂纹长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裂纹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裂纹前缘的应力强度因子,在裂纹最深处最大, 由裂纹尖端向裂纹最深处呈现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苏菲主义思想是莱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在不同的语境中苏菲主义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本文涉及到苏菲主义的内涵,哲学与宗教的区别;讨论了伊德里斯·沙赫与苏菲主义的关系,西方新苏菲主义与伊斯兰教的苏菲主义的区别;最后,驳斥了苏枕的“苏菲主义推崇众人皆信教,它完全排斥理性、否定国家形式”的说法。莱辛接受的苏菲主义是西方语境下的苏菲主义,它既是一种知识又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莱辛的《金色笔记》一直被尊为女性独立的教科书,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其实,莱辛并非一个激进女性主义者。作为"人类关系的考古学家",莱辛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的生态关系。在《金色笔记》里,她审视了男人与女人的关系、穷人与富人的关系、白人与黑人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批判了等级观念、种族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解构了男性与女性、自然与人类等的多重二元对立。《金色笔记》处处闪耀着生态女性主义的光芒,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这个世界需要一种生态和谐,惟其如此,人类才能生存、繁衍。  相似文献   

15.
伏尔泰认为真实是美的第一要素,戏剧情节要符合历史的实际;莱辛则认为性格才是戏剧表现的重心,作品为了表现性格可以改编历史。莱辛对人物性格的强调与他试图要建立市民悲剧的主张联系起来。伏尔泰的戏剧观以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为基础;莱辛对戏剧的认识则以古希腊特别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为根基。在启蒙大潮中,莱辛思想的古典色彩与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金色笔记》是当今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当今世界文坛大师级人物多丽丝·莱辛发表于1962的作品,该作品被普遍认为是莱辛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以莱辛的多种人生经历为切入点,多角度剖析了《金色笔记》这部奇特而新颖的作品,也涉及了该作品所引发的争议,并对莱辛及其作品做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多丽丝·莱辛运用互文关系,对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进行了重塑与阐释,再现了伍尔夫所表现过的对女性精神与生存状态的关注。多丽丝.莱辛小说中所描绘的房间不仅指建筑意义上的空间,而且是一个独立于男权中心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理性王国,是女性在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8.
多丽丝.莱辛在短篇小说《七月寒冬》中对人类的异性恋情规范做了一次大胆的超越,通过现实主义地描画非规范的人际关系,反观规范的人际关系的伪善和虚幻,并试图消解异性恋与同性恋的对立,使人生艺术化。运用酷儿理论来解读这个故事,能增加我们欣赏或阅读莱辛作品的纬度。  相似文献   

19.
《金色笔记》是当今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当今世界文坛大师级人物多丽丝.莱辛发表于1962的作品,该作品被普遍认为是莱辛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以莱辛的多种人生经历为切入点,多角度剖析了《金色笔记》这部奇特而新颖的作品,也涉及了该作品所引发的争议,并对莱辛及其作品做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德国古典主义时期莱辛与温克尔曼的“诗画之争”是在古典主义回归希腊精神的过程中,对古希腊艺术一种带有现实目的的反思。莱辛通过《拉奥孔》所提出的一系列对古希腊艺术的分析,在否定温克尔曼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观点的同时,把古典英雄纳入到现实的领域,最终目的是建立独立于法国古典主义的德意志民族艺术理想,同时也为19世纪后期德意志文学辉煌时代的到来进行了理论上的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