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将敦煌文献中描写丑妇的作品分为两类:佛教故事类和民间世俗类,并分别对这两类作品中的丑妇形象进行了分析。佛教故事类作品重在对丑妇外貌的描写,极尽夸张之能事,美与丑之间以崇佛为分界可以相互转换。民间世俗类作品重在对丑妇品行的描写,妒妇、懒妇、搬弄是非之妇都被归入丑妇范围,反映了儒教对女子"四德"的要求。两类作品在描写丑妇方面的差异,反映了儒释观念的不同。但这两类作品有着一致的丑妇观,即丑妇之丑具有绝对性,是美和善的对立面,两者不能并存,这与中国传统认知中丑女可因其美德而改变命运的丑妇观有所不同。其原因与佛教对唐人审美观之影响、敦煌说唱类作品对俳谐性之要求以及唐代官方对审美理想之引导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从韩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个别类型入手,分析韩国人在古代是如何认识、描绘"中国"这个他者,并探究其中所蕴含的韩国人的思维及如此创作的意义,最终尝试在东亚文学的多种发展脉络中,把握韩国文学的本质及地位。高丽与朝鲜时代,以"中国"为素材和背景的作品非常多。一些抒情诗和叙景诗以中国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出使路上所见的风景名胜为素材进行创作;一些传奇和小说将背景设置在中国,出场人物的国籍也均为中国。这些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在文人的作品中。通过与来访朝鲜的中国使臣的会面,通过去往中国的朝鲜使臣的访问记录,通过览阅中国书籍和士大夫收藏的绘画,可以探寻中国历史和文化空间。一般而言,这些以中国为描写对象和抒情对象的诗文作品,表面描绘中国,实则隐晦地表达或呈现了韩国本民族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以及命运。  相似文献   

3.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作品的改编本就开始出现在美国童书市场。提供给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读者的中国儿童作品主要有三类:训诫故事,民间故事和中国历史故事,以及描写儿童经验的幽默故事。从每一类别中分别研究一个个案,论证不同历史时期提供的不同文本有助于阐明美国人对中国及其文化的理解。在每个个案中,为美国读者包装设计的叙事反映了一种关于中国的想象,它为作品出版的不同时代和语境而定制。尽管这种想象随时代而变化,但是却始终如一地强调对家庭的忠诚,尤其是孝亲。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的江户时期,出现了大量以中国明清文言、白话小说为底本改写的作品。特别是改编自中国志怪传奇的作品在日本近世怪异小说中所占比例极大,形成了日本近世(前近代)文学的一大重要特征。中国的志怪传奇对日本近世文学的影响既深且广,然而由于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的志怪传奇在翻改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形变。这些翻改小说既保持了志怪传奇的怪异性,又融入了日本本土的民俗风情,可谓中国古典与日本文化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日本知识人来华考察的过程中,塑造于古代经典的中国形象与近代现实社会所感受的中国形象始终交织在一起,共同参与建构了近代日本知识人的中国观.以日本知识人的中国游记为对象,探讨幕末至昭和初期以知识人为主体的日本人的来华体验,进而考察其来华过程中的感性因素在建构近代日本人中国观中所发挥的作用.由于个人体验与时代状况的差异,幕府末期至昭和初期,日本来华知识人的中国认知大致呈现出五种表现形态.对各种形态的认知做出历史还原和事实定位,对于准确把握日本人中国观的形成过程及其后世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以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为核心内容。日本的生态文学可以追溯到7世纪,而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学思想。日本作家生田省悟曾这样写到:"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含有某种自然的描写。"本文将对日本现代生态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现代文学中,有不少描写朝鲜人和朝鲜的作品.80年代中期以来,中韩两国学者对这些值得珍视和铭记的作品,已经作了十分有益的研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着文献搜集不足和研究视角较狭窄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文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这类作品的文学史意义和思想文化价值,从而使沉睡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的这一重要文学现象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学者们历来在习惯上把中国历史小说分为两大类:一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归纳为通俗史话,另一类则是纯属虚构的故事(尽管在这些故事中不乏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由于后一类作品的绝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者是以在大规模曲折的军事活动前提下的个人、家庭、兄弟之间,以及新王朝的代表人物们的活动为主题,所以,这类作品又可以称为军事演义。诚然,  相似文献   

9.
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坛上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因其出众的创作才华而被誉为“小说之神”。其所发表的散文更由于简洁的文体、细致的描写和准确的心理写实而成为近代散文的范本。这些散文多篇幅短小,取材周围的人和事,淡雅含蓄,独具特色。志贺创作初期至中期的作品多以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对立为题材,《某个早晨》是志贺的初期作品,读来亦...  相似文献   

10.
作为日本文坛现代派的代表川端康成,很早就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细致地描写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及情趣,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无不常有的悲哀韵致,尤其是在小说《雪国》中展现了日本文学的悲哀之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日本历史题材影视剧为研究对象,对日本历史题材影视剧中出现的对中国的态度进行分析,以求从中发现在日本近代的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真实存在着的,对中国与中国人的一类看法,及日本社会中存在的对中国与中国人的真实态度中的一些内涵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2.
当代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作品以科尔沁沙地的生活为题材,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描写人性为创作题材。两位作家在关注人类生存状态方面有比较一致的创作思想,即以尊重生命,和谐共存的理念构建美好的生活图画,但是两位作家切入的角度及写作方式有明显的不同,郭雪波注重描写人与自然、人与动物;茨威格则注重描写人与人、人与自身,这四极共同构成了人和谐发展的全部要素。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以来,西方现代文学中描写死亡主题的作品越来越多,从这些作品表达的对死亡的态度,可以看出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人生的态度。死亡主题是一个古老的文学主题。通过分析两篇以死亡为主题的西方现代文学作品,本文作者进一步想到自古以来,死亡意识与人的价值追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对死亡前的意识,对人生的意义的认识往往是不明确的。在死亡感中超越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的局限,走向超验的人生追求,似乎成了人的价值生成的一个恒常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中许多诗人和作家,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创作了大量以他们所在的侨居国--中国为创作背景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的描写中国东北大自然,有的反映中国社会生活,有的介绍中国文化等等.本文主要研究薇拉·孔德拉托维奇·西多洛娃小说<黄包车夫>的时代背景并对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当代的小说创作中,以知识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并不少,但相当一部分是男性作家写的。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往往把对女性的描写作为对整个现实世界反映的一个方面,通过这一内容,力求更全面、深入地表现客观现实的真实面貌。后者却不同,她们在其中倾注了全部热忱和心血,把它作为世界的重心、现实的中心来描写和表现,倾诉了她们对人生、宇宙的全部感受、体验和思考。在这一类作品中,你也许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流行关于中国的游记作品,横光利一却用小说形式想象中国,他在小说《上海》中塑造了他所代表的日本人对上海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上海形象体现为脏乱与混杂、底层的民众、革命与革命者等。上海这些形象的形成与横光利一这位观察者的身份、观察角度、观察心态等密切相关。作为"他者"的上海,实际上折射出了日本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有一种过多使用“の上”的倾向,反之学习汉语的日本人刚开始无法理解“天花板上”一类的词语。汉语的方位词“上”与日语相比,用法更灵活丰富,二者表现出了一种不对称性。文章从空间认知角度,分析了汉语、日语关于方位词“上”的认知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抽取的例句进行分析,得出汉日语“上”的异同之处,揭示了汉语日语“上”的各用法与不对称表现中隐含的认知规律,以期为两国关于该词的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古华是新时期文坛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小说家。他在作品中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美好善良却命运悲惨;一类是有文化有见识且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类是改革型女性。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最常用的是白描手法,其次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第三是通过必要的艺术氛围描写,达到渲染、烘托人物的命运和思想感情的目的。这些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古华对新时期文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戏曲中有大量的描写鬼神的作品 ,其主要内容表现人鬼相恋 ,与世抗争 ,因果报应和人神相遇 .与小说中的同类作品相比 ,同中有异。作家利用对鬼神的描写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情感 ,作家写鬼写神是为了写人 ,对神鬼世界的描绘是对人间社会的体悟  相似文献   

20.
《霸王别姬》反映的是中国从旧社会到新社会梨园里的血泪爱情,内中二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冲突,这些都在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作品中让人流连难忘,然而细读小说,李碧华细腻的描写似乎更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