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纳博科夫的小说《绝望》是一个由谋杀者讲述的谋杀故事。主人公先天性的自我分裂、主人公与影子人之间的相似性关系以及作者所采用的拟自传体的呈现方式,使小说具有了多重对话性因素。这种自我分裂与对话关系,将人性内涵作为叙述中心,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引发不同层次的价值判断,将自我、他者、世界以交互主体的形式呈现,从而使文本进入主体间性的"我与你"的范畴,呈现出一个彼此平等、异质共存的对话世界,主人公不同层面的自我所形成的多重对话关系构成了文本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纳博科夫对蝴蝶的痴迷及科学研究活动是其小说美学思想生发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因,即他的科学活动对他的小说美学思想具有发生学意义:对蝴蝶的迷恋与研究培育出纳博科夫独特的“元学精神”,并让他发现科学与艺术之间异质同构的“审美狂喜”的特征,由此而导引出他独特的艺术本源论与艺术本质论。  相似文献   

3.
纳博科夫处女作《玛丽》打破了时间的线性流动,情节由多个空间场景和虚实时空间的不断对话构成,展现了人物在时空对话中对自我的探索。《玛丽》中时空成为其设置情节、展示结构、表达人物内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体现了纳博科夫洞察时空的能力,初露其时空对话的叙事风格和文学创作理念,为其后期小说时空对话的创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洛丽塔》和《阿达》等作品中提供了新的乱伦书写的文学经验,跨越了传统的伦理边界。纳博科夫的这种书写呼应后现代伦理思想。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后现代自我伦理学一方面强调了个人所具有的道德自由感,摒除了现代性的秩序和规范对于人的约束和束缚,另一方面又最终把道德的个人化引向了"审美化"的方向。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狂喜"可以从身体美学和文学的游戏精神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这种审美狂喜是后现代自我伦理学的表现方式,以便证明人性的自由和复杂。  相似文献   

5.
存在性不安——《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我分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多学者对于亨伯特人格分裂这一主题达成共识的前提下,以莱恩的存在心理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分析亨伯特所表现出的三大主要焦虑吞没、爆聚和僵化与非人化,重新审视其种种反常行为和心理,探讨造成亨伯特自我分裂的根本原因,揭示其悲剧根源。由此得出单纯从心理学层面来分析其人格分裂,不免会造成剖析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时希望能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6.
纳博科夫认为,文字风格和结构是一本小说的精华.从他的诸多作品里,可以感受纳博科夫情感的蛛丝马迹,以及其文学艺术观的偏执.纳博科夫的著作充满了浓厚的黑色幽默色彩.在纳博科夫的黑色幽默里寻得一抹透亮,照亮其内心写作历程,才能更好地走近纳博科夫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7.
8.
从拉康的心理分析角度来看,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反映了男主人公振保从主体的自我分裂逐渐走向自我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说中出现的镜子是一个关键的隐喻,在振保的自我认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暗示了振保在镜像阶段的心理发展。从对振保的自我认知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无论他生命中出现的是"红玫瑰"或"白玫瑰",振保真正需要的,与其说是"玫瑰",不如说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认同。经由镜中之像,他逐渐建立起来一个统一的自我形象,自我认知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纳博科夫的小说<微暗的火>是一部复杂的小说,其文本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特征.通过对小说文本叙述者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小说中的叙述者之间存在镜像关系,小说文本的叙述者问题就是纳博科夫的一场游戏和词语狂欢.不可靠叙述者的叙述干预背后隐含着作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和纳博科夫其他作品中的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10.
从空间视角切入 ,小说《子夜》中的上海可以被解读为一个意象化的空间世界。由都市上海、吴公馆和主人公吴荪甫的私人书房等几个重要的空间意象 (群 )构成的这个开放性的空间系统 ,在不同人物的不断参与和介入中被改写 ,并由此呈现出鲜明的自我分裂特质。以吴荪甫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空间意象世界的最终崩溃 ,可以看出茅盾着意表现的 30年代初上海民族工业必然失败的多重原因。  相似文献   

11.
果戈理习惯被看作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 ,纳博科夫在《尼古拉·果戈理》中却表达了相反的观点。纳博科夫认为 ,果戈理不是喜剧作家 ,他的作品展示了形形色色的第二级的人物与世界 ,因此他的文学属于梦幻文学 ,其道德性内容表现为对“庸俗气”的批判。纳博科夫在一定程度上将果戈理纳博科夫化了 ,但这种个性化的阐释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2.
E .M .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反映了一个客观现实 ,即旷久的民族壁垒问题。作者明确无误地驳斥了殖民帝国主义所谓的“东方主义”的殖民意识 ,展现了被殖民地人民反帝反殖民侵略的具体行为 ,同时也呈现了在殖民和被殖民问题上自身分裂的双重心理。  相似文献   

13.
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的创作感觉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她通过这种转变传达出了自我分裂所导致的那种极不确定的历史情绪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阿瑟·丁梅斯代尔是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主要形象之一,在表现小说主题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生存现象学为理论观照,以R.D.莱恩的存在主义心理学为视角,分析该形象"分裂的自我"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出版于1950年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虽然该书的出版早了莱恩的生存论心理学经典作品《分裂的自我一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整整10年,但是《野草在歌唱》作为莱辛的处女作,不但触及了莱辛创作中一再表现的主题,如妇女的社会地位及生存状态、种族歧视制度等,还审视了“人类的生存”,凸显了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深刻的精神危机.在这点上,莱辛和莱恩的思想不谋而合.可以说,从《野草在歌唱》开始,莱辛就像好朋友莱恩一样对人类生存和命运赋予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康拉德本人晚年关于他的海洋系列小说的“艺术统一性”和“人生三阶段”之说提出质疑,指出《阴影线》应该是康拉德海洋小说中最具自我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的小说,故应纳入其有关年龄、性格和道德责任的海洋系列小说范畴。《阴影线》的年轻叙述者在镜像和日记中反思自我,在与海上死神的较量中肩负起道德责任。大海成为叙述者一面观照自我的镜子。  相似文献   

17.
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对她说》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女性身体与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索。影片以镜像理论中主体通过“他者”的镜像完成自我验证为切入点,探寻了男性感情世界中映照出的女性生活与精神状态;同时也通过女性这一镜像中的“他者”来完成了男性的自我身份验证;片中女性正是照亮男性的一面镜子,是男性的底片或映像,是心灵通过现实镜像的映照在此刻的复活。导演以片中片的叙事形式制造镜头内部的隐喻与映照,让影片充当了“镜子”的角色,因而对世界的本体与真相也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美国文坛上,华裔文学发展日益蓬勃,华裔女性作家是推动华裔文学发展的主力。但是以赵健秀为代表的华裔男性作家却批判这些女性作品用东方主义的笔调描述和改写中国的传统文化,扼杀了华裔男性的阳刚之气,有迎合种族主义之嫌。女作家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书写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给她们贴上"华裔"和"女作家"的标签。  相似文献   

19.
安纳德①是印度著名英语小说家,《不可接触的贱民》是他的第一部英语小说。小说通过对年轻的清扫夫巴克哈一天生活经历的描写,充分展示巴克哈对自我身份的逐渐清醒的认识,以及为摆脱自己的身份所做的努力与抗争。  相似文献   

20.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是穆丽尔·斯帕克的代表作,其中针对学生桑迪对教师布罗迪的背叛,学界存在多种争议。依据雅克·拉康的主体理论,提出一种新的视角探究其悲剧产生的根源:桑迪的背叛是希望摆脱以布罗迪小姐为代表的“他者”建构的世界,穿过欲望的幻想做回本真的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