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状况与社会整体的男女平等意识、大学生对两性社会地位与价值的认识、对现实层面的就业、教育、维权以及恋爱婚姻家庭等实际问题的关注以及如何实现男女平等、实施性别平等教育等方面密切相关。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应加强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和广泛宣传,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男女平等价值观的认同,营造良好的男女平等氛围;学校应向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性别观念和知识,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大学生应通过掌握正确的性别知识,培养平等性别观念和行为,形成健康的性别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性别法律制度演进模式,社会性别分析是研究男女平等问题的新方法。在我国,男女平等原则的宣示性规定具有社会主义性别法律制度演进模式的鲜明特征。随着夫妻财产制度的逐步完善,男女平等原则由形式平等向实质平等转变。物权法第99条关于共有财产分割的"重大理由"的规定,为夫妻财产规定的完善和男女平等原则的进一步实现提供了依据,婚姻法应予以细化。  相似文献   

3.
浅析“社会性别意识”观与“男女平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男女平等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男女平等的基本点就是要实现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权利、机会和责任上的平等。用“社会性别意识”观分析“男女平等”问题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男女平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男女平等”激发了人们尤其是女性的主体意识 ,但因政策、法规和社会行为的滞后性 ,而导致了男女平等问题上的“性别亏损”问题 (女性发展滞后于男性 )。“社会性别意识”观要求将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主流 ,为解决”性别亏损”问题提供了前提保障  相似文献   

4.
中国性别文化的变迁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阐述了中国性别文化的含义及特点;总结了性别文化变迁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当代社会趋于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概括了性别文化的两次转变:由原始社会平等的性别文化向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文化的转变、由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文化向现代社会趋于平等的性别文化的转变;提炼了我国当代社会性别文化的三大特点:复杂多样、群体差异显著和滞后于经济发展;分析了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意义:有利于推进男女平等进程,有利于促进性别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促进性别文化转变的政策建议: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夯实性别文化转变的物质基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完善立法 健全机制 切实保障妇女参政的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参政是衡量男女平等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是妇女解放在政治领域中的具体实现,也是历史的必然.要切实保障妇女参政权利的实现,就需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完善妇女参政的法律,努力营造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执法环境.  相似文献   

6.
关于完善妇女平等就业权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就业权是妇女的一项基本人权,是妇女生存权的基础,也是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已经对妇女的平等就业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完善我国保护妇女平等就业权的现行法律制度,加强对妇女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对于推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性别视野审视我国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及其相关法律,发现存在一些形式平等但实质未达到公平正义立法效果的法律规定,实际上损害了妇女的婚姻家庭权利,有必要在社会性别平等的框架下完善我国《婚姻法》的条款,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性别平等原则普遍进入各国宪法,中国也位列其中。但显性和隐性的性别歧视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宪法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措施是我们实现性别平等的根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内涵的发展中内在地包含了两性平等、和谐发展,针对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在社会发展中易受忽略的状况,文章以必要性为切入点,提出性别平等指标嵌入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可行路径,并对指标体系作初步探索。以期通过建立男女平等量化指标,提高全社会对全面小康社会与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共同努力推进国家发展决策中的性别平等主流化。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尤其是’95世妇会以来,中国加强了对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扶持,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一、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更新了我国的政策理念;二、将男女平等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基本政策层面推进了性别平等;三、建立了一整套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以立法决策有力保障了性别平等。这些为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创造了空前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促进性别平等就业,欧盟与日本不仅从政策上保障男女平等就业权,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政策的实施。欧盟和日本的性别平等就业政策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十分强调对女性权益的保障,注重政策的有效实施。此外,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异。合理借鉴欧盟和日本促进性别平等就业的政策和经验,可以为我国制定和实施性别平等就业政策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老子性别平等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性别观是一种主张男女平等的观点,其平等的形上依据是"道"论.老子性别平等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老子通过对"道"的雌性比喻以及对女性品格的推崇,表达了他对女性的尊崇及对女性性别价值的肯定;另一方面,老子通过对雄性所具优势的肯定及其对阴阳等范畴关系的论述,表达了他对男性社会地位和性别价值的肯定.老子性别平等观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他试图以此纠偏父权文化的缺陷,消除社会的动乱,实现人间的和谐.在现代社会,老子性别平等观有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妇女参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以等级次序为准则的封建社会,男女性别及地位差异在"夫为妻纲"的规范之下愈益强化.这一突出的社会性别文化给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应该通过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来不断提高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4.
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级妇联组织,为促进男女平等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妇女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但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导致两性地位不平等、社会角色不协调、进步发展不均衡、权利和机会被剥夺等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今后,推进男女平等进程,需要落实基本国策、提高参政比例、解决妇女发展问题、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挥妇联组织作用、营造平等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由于传统父权文化的根深蒂固及经济体制转型期的社会背景,社会中仍存在大量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由此引发的性别歧视、性别矛盾悖逆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分析我国两性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实现性别平等,促进两性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追求男女平等应在承认男女两性差异的基础上赋予他们同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提出了实现两性平等的三点建议:以平等、和谐的先进性别文化代替传统性别文化;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消除性别歧视的相关政策:女性应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赢得家庭和社会的尊重。  相似文献   

16.
实现男女平等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尽管女性在我国的地位得到了大幅提高,但男女不平等现象还是随处可见。究其原因,经济根源是探究男女不平等根源的首选,而政治、文化、历史等原因也是造成我国现阶段男女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领导的农民阶级从朴素的平等思想出发,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初步主张,并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提高妇女地位的法律.第一次在法律制度上将女性置于男女平等的历史平台上,对几千年来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及生存状态提出了挑战.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影响,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妇女的地位,太平天国事实上也没有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婚姻家庭立法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各具独特的立法理念,以社会性别的视角观之,1950年婚姻法体现了明显的社会性别建构踪迹,是我国男女平等立法的重要典范;1980年婚姻法在立法策略上趋于性别中立;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则融入民法的基本价值,赋予实现性别平等以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是我国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本文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分析我国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产生的必然性,概述它在椎进我国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把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经验;同时,针对妇儿工委工作机制尚不完善的实际,对于如何进一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如何防止性别平等机构边缘化倾向;如何提高该机构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等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男女平等是我国重要的立法原则 ,为我国妇女劳动就业权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 ,女性就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较男性突出 ,与立法的平等精神有一定距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立法相对滞后和不完善以及性别观念的缺席是重要原因。本文在对我国现行立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建议把性别分析方法纳入立法 ,以保证男女平等劳动就业权利在现实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