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境是指影响语义和表达的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翻译是语际间的信息转换过程,对语言行为的准确理解要依靠语境,而翻译是在对语言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依据认知及非认知语境的内涵,探讨其在参于对语篇的分析、理解、重构时存在的可及度的问题,着重研究语境对语言获得意义或传递信息所起的功能及其在翻译中的制约作用和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英语习语的特征与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英语阅读理解和翻译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从字面上理解的短语或句子.这些难以理解的短语或句子就是所谓的文化词语(culture-loaded words or expressions),亦可称作习语(idioms).英语和汉语都是世界上最丰富和发达的语言之一,都具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语言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使用的形式简洁且意思精辟的定形性的、文化承载量最为丰富的词组或短语,包括俗语、成语、格言、谚语、俚语、歇后语,等等.而这种文化词语的翻译和理解也正是我们进行各种跨文化阅读理解和翻译活动的难点所在.文章旨在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揭示习语的文化特色以及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并试图用归化和异化法对习语翻译进行阐释,提出英汉习语翻译和理解的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3.
从洪堡特的语言观看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可译性与否受到包括语言、心理、文化以及翻译方法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里我们仅从语言的层面来探讨翻译的可译性问题。本文在分析洪堡特语言观的基础上阐述了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关系问题。分析洪堡特的观点使我们对语言本身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可译性(或不可译性)这一翻译观的理解。于是在把对语言的认识与对翻译观(可译或不可译的观点)的理解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例证,本文得出结论———没有绝对的可译性或是不可译性,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事实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两者。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而要给翻译这样一个有历史的、多元化的词下定义实属不易。翻译有其语言上的意义,也有生化上的意义,而且在其他众多领域中也有翻译一说。因此,对于翻译的理解也是众说风云。狭义的语言之间讲的翻译一般是指文字之间的转化,中外学者对此也研究颇多。本文将以中英文为例从正反两面用对话的形式且仅在言语范畴内谈谈对翻译的理解,重审翻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翻译定义的首要问题是给何种翻译下定义,若定义项不明确,极易将此"翻译"理解为彼"翻译"。而由于语言形式的误导,"翻译是……"的命题也往往被视为翻译定义。何谓翻译之问题历来争论不休,其原因就在于此。故视角不同,理解各异。翻译实践者眼中的笔译,是译者在特定的情境下动用一切手段,遵循一定原则,试图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重要信息以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出来的一种行为或活动。  相似文献   

6.
语境即语言所处的环境。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 ,词义的确定 ,篇章结构均离不开语境。因此 ,翻译时应考虑文中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情景知识或相互知识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离愁历来都是中国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这其中不可忽略的是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而翻译则是以口语或笔语的形式用听众或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转达出发语要表达的思想,它的目的在于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之间建立某种等同,因此翻译并非语言本身客观僵硬的再现,而是在译者参与下受社会文化语言影响的再创造。所以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文化传译便也成了诗歌形式及内容传译之外的又一重要使命。文章结合汉语及英语语言特点,以中西方翻译理论为基础分析探讨中国离别文化在古诗词英译过程中的传递。  相似文献   

8.
语境与翻译     
语境对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具有语用和语义上的制约作用 ,特定的语境赋予词或句子以特定的含义。因此 ,翻译应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据 ,以确定具体词汇在其语境下的语用意义。从构成语境的语言外知识的两个主要方面入手 ,对其所涉及的诸如文化、上下文、时间、地点、风格等几方面对语言翻译之影响进行了分析 ,阐释了语境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境是一综合、复杂、极为重要的语言学概念,是语言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知识,也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语境主要包括语音语境,语法语境和语义语境。语境的这几个重要方面限定了词或短语等语言成分的意义的理解和翻译时对词义和语体的选择。翻译中注意充分理解原文语境,保证译作符合原文语境要求,充分体现原文语言风味和语体风格,才能提高译作质量。  相似文献   

10.
翻译就是理解或诠释,而理解或诠释的对象是意义。完成对意义的建构是翻译的必要条件。文章把翻译中的意义建构分为两个层面:低阶建构和高阶建构,认为低阶建构无需太多的思维加工,而高阶建构则需要大量智力活动。建构必须依托语言知识、百科知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才能顺利完成。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翻译的意义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经验主义哲学的认知语言学,将翻译看作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活动。其显观认为,语言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来决定的。由于不同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识解方式不同,便使得原文与译文在传递信息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侧重点。各种识解方式的转变都会对翻译过程中信息的重组带来巨大的影响。以认知语言学为背景,以Langacker的识解理论为基础,从详略度、主客观性和视角三个方面来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其识解方式选择与转换上的差异给译文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问世以来,中西文艺界乃至思想界对于诗学的探索绵恒久远。然而诗学的现代趣旨不是看诗歌如何表现美,更是看诗歌语言何以成为关。雅克布逊以降的形式主义诗学继承发展了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遗产,区分了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还原了语言诗学功能,指出使得日常语言成为诗的是语言的陌生化表达方式,在很多场合下恰好是翻译实现了这一目标。翻译诗学同样关注语言的美学问题,形式主义诗学则为其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3.
马士奎 《东方论坛》2010,(3):33-37,43
对外翻译行为的主要意图是在异文化中塑造出本文化的自我形象。这种翻译形式在大多数国家都得不到重视。但在中国,较长时间内,对外翻译一直是文化输出和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中西思维方式与语言逻辑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语言是人们思维和认识的组织者。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说话和行文的遣词造句。英汉思维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只有正视这些个性差异,才能消除文化传播领域中出现的翻译障碍,促进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维索尔伦关于交际双方在语言选择上的语境顺应模式,解释了交际过程与语言选择相关的各种因素和心理特点,给人以重要的启示。翻译也是交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受维索尔伦语境顺应模式的启发,构建了翻译语境顺应模式。詈语是语言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有着别类语言不可替代的语用功能,通过对霍克斯英译《红楼梦》中詈语翻译典例的语用分析和解读,证明了翻译语境应用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建立了充分的理论检测正误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All Men Are Brothers 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唯一译作,也是《水浒传》的首个英文全译本,历来因其对源语语言与文化特质的尊重和尽可能保留而遭受非议。而大部分批评者不是断章取义地横加指责,就是站在强调目的语文化及其价值观立场上,忽视了相异文化间的开放性和可融合性。考虑到赛珍珠希望忠实再现汉语及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初衷,并将其译本与其他两个重要译本加以比较,我们可以肯定,赛珍珠的翻译实践反映了她向西方展现和阐释真实的东方的努力,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跨文化交流价值。诚如尼采所言,翻译是一种征服。而这种征服应是双向的、互相的,而非单向的支配与控制。在当前的后殖民语境下,《水浒传》赛珍珠译本更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鉴于翻译所涉及的原著文本的特殊文化价值,尤其是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之间展开明显的力量悬殊的较量,赛珍珠作为一名来自西方阵营的译者对西方文化进行自觉反叛的勇气与卓识,值得我们肯定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语言学家M.A.K.Halliday指出,语言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一致式和非一致式,并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语法隐喻。在翻译实践中,语法隐喻能为译者在目标语系统中语言形式的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英语语言自身的语法隐喻现象,透视汉译英过程中一致式与隐喻式的对接。  相似文献   

18.
翻译教学应从表层向深层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传授所谓“翻译技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法在翻译教材和翻译教学中仍很常见,其实它是一种只注意语言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语言实质的翻译教学路径,对提高翻译学习者的翻译能力起不到指导作用。本文根据现代翻译学、语言学及外语教学理论,对传统翻译教学法进行剖析,指出其局限性,并提出翻译教学的新思路和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把人类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成若干个过程,如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等,并认为各个过程之间的转化是隐喻的。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语言表达形式可分为一致式(Congruent Form)和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两种,并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翻译中,有时为了避免语言的单调,我们往往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丰富表达,或者为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思维表达习惯和文体特点的需要,往往采用隐喻式来代替一致式,其中包括一个过程转化为另一个过程。作者认为,语法隐喻能为译者在目标语系统中语言形式的选择上提供理论解释,并通过实例来探讨语法隐喻在汉译英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