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幕间》的详尽分析,指出作者在小说形式上的实验,她提出的“戏剧一小说”致力于小说和戏剧界限的消弭,艺术与自然的融合。她塑造出的一系列生动的女性形象改变了女性在历史和现实中失语、无名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小说中创作了一系列“人格处于分裂状态”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是“中上层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伍尔夫相当熟悉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刻划了这些人物的特点,揭示了人物所表现出的空虚、迷惘。  相似文献   

3.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影响极大,她的小说以新的内心话语和独特的结构形式宣告了崭新的小说美学原则的确立.在小说技法上,她纯熟地运用绘画的"构图艺术"、宏观的透视方法、主导的象征意象来丰富小说艺术的表现功能;她通过"内心独白"和"诗化小说"来展现人物心灵,刻画人物形象,构筑小说的独特意境,赋予小说美的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伍尔夫一生致力于小说形式的革新和探索,她用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对时空概念的超凡认识,去展现人的“内在真实”,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的心灵及生命的本质.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潜入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心灵来寻找人的真正的自我,通过描写她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感受,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与真谛,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伍尔夫用象征、主题语及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深层意识,突出深化了主题,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达罗威夫人》中的叙述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最重要的意识流小说家之一 ,是现代小说形式革新的先锋人物。她的文学思想变化与她的小说形式创新密切相关。本文以其重要作品《达罗威夫人》为文本 ,以小说叙述视角和表现人物话语的引语方式为焦点 ,着重分析以她自己独创的隧洞挖掘法来表现人物意识活动的一系列叙述话语 ,从而阐明伍尔夫的创作对现代小说叙述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素以意识流小说的创作饮誉20世纪文坛,但意识流并不能涵盖她艺术探索的全部范围。晚年伍尔夫逐渐形成了一种公众文化立场,受这一立场的影响,对日常历史观的宣扬和对集权价值观的异化性的揭示成了其后期小说创作的主旨,而小说的散文化写作则成了她后期小说的主要创作形式。这种新的创作主题和艺术形式标志着伍尔夫晚年再次成功地超越了自我,又实现了一次新的艺术飞跃。  相似文献   

7.
在二十世纪的文学世界中,意识流小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了当时非常风靡的小说题材之一。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典型代表人物,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推动了意识流小说的不断发展,使得意识流小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色,能够给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从而能够使得更多的读者了解伍尔夫,了解其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点,从而使得伍尔夫的小说更好地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经常被一些评论家简单地贴上现代主义的标签,但是现代主义写作必然和以前的写作传统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将从伍尔夫的早期小说,她的现代主义写作技巧以及她的小说理论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来寻找伍尔夫的现实主义因素。这一点通常是被评论家忽略掉的。  相似文献   

9.
窗与两性的灯塔——《到灯塔去》中象征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灯塔去>作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压卷之作,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她的小说理论--探求生活的真实性在于表现人物的"内在真实",即人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为实现这一理念,伍尔夫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来暗示人物内在的性格和思想情绪.<到灯塔去>中的两个重要人物拉姆奇夫妇和两种实物--灯塔与窗--充分表现了作者独特新颖的想像力和创作思想.充满神秘特质的象征意象不仅赋予了小说多元的意义,而且为读者提供了与人物及作者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伍尔夫认为,传统小说只能反映外部客观世界、不能真正体现现代西方人纷繁复杂的意识活动。她致力于开发小说创作的新园地,将创作焦点转向人物的精神领域,在小说实践中通过采用音乐音响、时空蒙太奇、印象主义等手段揭示出现代人的心灵世界。伍尔夫的创作实践标志着一种新型的非叙事性小说模式的诞生,拓宽了小说艺术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到灯塔去》是伍尔芙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它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女性主义宣言,充分展示了伍尔芙对女性观的具体诠释。作品通过对主人公拉姆齐夫人的分析向读者阐述了:女性的价值和地位何在?女性怎样获得真正的独立?男女两性的关系为何如此不平等以及如何达到最终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伍尔芙在创作中致力于讲述生活,推崇一种全新的阅读策略,并创立了情景再现的模式。她在讲故事的必要性和限制性之间探索小说的张力,试图探索思维的轨迹。伍尔芙在小说创作中对于主题、生活和美学意识的定位,使其结尾合理化。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读者》中伍尔芙用轻松浪漫的笔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天资聪慧、与众不同的简·奥斯丁,用写实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出生卑微、柔中有韧的乔治·艾略特。前者的浪漫实际是在叙述一种理想,轻松背后更多是沉重;后者的写实则侧重表达抗争,直白之下更多是钦佩。同时伍尔芙用自己小说家兼评论家的实力,通过对两位女作家作品的细致品析让我们感受到她们即使令男人们也艳羡的成就。这一切都表达了伍尔芙作为女性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评论家对父权制社会的控诉、对遭受不公的女性的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进行女性主义的文本解读,阐明《到灯塔去》是小说家伍尔夫在文学创作中对女性主义的有意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与文学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雌雄同体"概念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文学观点,它既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中的重点概念,也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内容。文章探讨了学术界关于"雌雄同体"概念的研究与争议、"雌雄同体"观在伍尔夫整个创作过程中的运用、她常用的"雌雄同体"文学意象以及该观点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开山鼻祖。她的女性文论影响并启发了其后各个时代和流派的女性主义者。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同样具有开创性的价值,与她的女性主义文论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该文通过对女权主义运动和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的考察和分析,论述了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源起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玛丽·卡森的“魔鬼”形象是男权社会文化对她的偏见。事实上,她是女权主义的极端代表,追求事业,力图改变命运,同时渴望爱情,但又拒绝虚伪,甚至反抗虚伪。这在当时的男权社会无疑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在妇女解放运动中起到了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呼啸山庄》作为女权主义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内隐着艾米莉超前的"双性同体"意识,通过对性别二元对立论的消解与颠覆,她成功地塑造了走出山庄又返回山庄的"疯女人"希克厉,使其担负起实现女性在男权制社会无法实现梦想的使命;卡瑟琳也被描绘成"双性同体"失而复得的形象,借此批判了男权制对女性的强制性改造。  相似文献   

19.
伍尔夫文学对女性话语权的嫁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本文分析了伍尔夫如何在生活和文学中争取更多的女性话语权,以及伍尔夫以小说为代表所进行的女性话语权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我国女性主义文学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女性文学致力于抗拒传统的价值观念,虚化男人,把自己写进文本,使女人从人们的视界凸显了出来。本世纪初的几年里,通过屏蔽男人世界,男人蜕化成女性驱遣的工具,女人则成了活动的唯一主角。我们惊喜于妇女解放成果的同时,不难发现,我国女性主义走的是男女二元对立的道路,这既不利于我国女性主义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人类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