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作为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决不只是一种反映,也不是反映的总和,而是一个发生在人与外部世界的不断扩展着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中的开放过程,是一个具有内部结构的动态系统。在这一结构中,又必然地包含有主体和客体两极因素,以及主客体之间的中介、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等要素。这一点已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确认。但问题在于,实践这一动态结构是如何建构起来的,组成实践结构的诸要素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又是如何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一 实践是由主体和客体以及中介着…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关系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学科。审美关系使主体与客体得到具体的规定,成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这是因为,一切人对现实的反映,都是以一定的人与现实的关系为中介的。当现实客体还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它只是外在于主体的独立自在之物,还不是人的对象。同样,主体也还是没有与现实客体发生关系的、没有得到具体规定的、抽象的主体。只有当客体的某一方面或某种属性被人所认识、需要和改造,亦即形成一定的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客体的一定方面和属性才成为人的对象;同时,主体的一定状态才成为特定的反映主体。审美作为特殊的人对现实的反映形…  相似文献   

3.
一、情感是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要内容 情感作为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人与客体在对象性关系中形成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伴随着主体对客体认识而产生的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它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心理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以外心理体验的结果又对新的社会体验发生定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认识方法的基础是关于客体的知识;认识方法的本质则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客体规定主体和主体规定客体的双向运动过程。作为认识方法的唯物辩证法是最高层次的普遍方法;但不能认为它已经将其他各种方法包罗无遗了,它揭示的普遍规律已经将其他学科的规律完全包含在自身之中了。对各种科学的认识方法持贬低的态度,试图使辩证法绝对化,这是不对的,片面的;而对唯物辩证法持虚无主义的态度,甚至企图抬高某些科学方法来反对、排斥它,则更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与其他方法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着人类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认识论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各种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不能不是认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的同志已经指出,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转化等等。用对立统一观点去说明主体—客体关系,方向无疑是对头的。但是,如果满足于这种一般的理解,人们对主、客体的关系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抽象的水平上。为了使我们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不断由抽象到具体,还应深入探索这一关系的具体特点。本文试图从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三个方面,对主体—客体的具体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主体—客体关系根源于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主体为了利用客体,必须改造客体;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主体为了利用和改造客体,必须正确反映客体。  相似文献   

6.
论文学审美的中介因素·任遂虎审美认识结构中,主体“心”和客体“物”的联结,是一种复杂的完形过程。心和物作为认识结构的两极,并不是单项式的连缀和平板式的接合。其间始终存在着粘合和反馈的中间环节和中介因素。审美认识的火花,在心物两极之间的中介导线上闪现。...  相似文献   

7.
人所面临的对象世界是怎样进入人的意识领域的?人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完成其对客体的认识的? 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客体世界具有普遍相互作用的这一根本性质,既 规定着事物的存在方式,也规定着认识主体的认识方式。人的目标是要认识和改造客体世界,但首先必须将自身置于这个客体世界之中,以自己的主体——客体存在性与所认识的对象发生客观的本来的相互作用。要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除了将自身作为客观世界的一分子,并遵循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之外,是没有其它途径可供选择的。我们是产生于物质世界的客观的物质结构的人,所以,对客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思想是:第一,实践是客观的。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物之间进行的物质活动。第二,实践是能动的,是人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意志、信念为动力,自觉地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既表现为主体人的物质力量对客体的作用,又表现为主体人的精神力量对客体的作用。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是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第四,实践是革命的,它既能使客体发生变革,又能使主体得到革命  相似文献   

9.
张笑夷在《苏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撰文指出,沙夫强调,要解决认识客观性问题,首要的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地位。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既区别于机械反映论,又不同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是一种"客观能动主义"的认识关系模式。这种认识模式首先强调主体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和真实的存在。那么,当我们承认这种客观实在性后,认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认识主体。也就是说,认识主体成了我们理解认识过程和认识客观性的关键。基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社会生活一种情感和形象的审美反映立论出发,论述了作为文学创作反映客体的社会生活审美特征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文学反映主体,即作家自我审美感受活动中的直觉、想象和认识、情感和表象等三个层次及其作用,作家的自我审美感爱不同的心理类型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分析了文学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即作家自我与社会生活的诸种关系及其互相间的客观制约和主观创造的两种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试论信仰危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仰危机是人类信仰机制运行的一种特殊的状态。因此研究信仰和信仰危机定然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规实意义。有必要对信仰作以界说。信仰通常被人们理解为一种拳拳信服的心理状态。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它标未着入学精神章识的相对停滞(主动停滞)和稳定。处于这种状态的主体往往在思想上信心百倍,在行动上兴致盎然。从形式上看、主体处在信仰状态的时候,信仰主体的信仰心态之外必然有一个信仰客体或对象.如一个人物、一种观念、一种想象、一种知识体系等等,不一而足。信仰对象据此在表面上构成了信仰的支点.支撑着人们去思想去行动。但…  相似文献   

12.
广义认识论是狭义认识论的对偶语,它是狭义认识论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和狭义认识模式内在缺陷和矛盾的科学解决形式。所谓广义认识论是指诸认识主体间以认识客体为中介的认识交往关系系统的理论。相对于狭义认识论,广义认识论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上都扩展到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双重认识关系,形成了诸主体间认识交往关系的系统框架。广义认识论的建立是认识论总图景,总框架的转换,是在元理论、元方法、元视角层次上的重新审度和合理重建。文章对广义认识论的客观基础、研究对象、基本目标、总体框架都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9,(10):123-127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当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模糊性、虚浮性、悬空性、低效性,不仅昭示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上的缺失,也造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教育本质、教学过程、教学范式以及教学效果上的困境。问题的解决还需回到教育教学的原点,从理论教育、知识建构、思想转换、实践指向四重维度入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以一种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的时空转换,切实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的实效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模糊性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特色的原因之一。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是指事物之间处于渐变状态的中介、过渡与延续.亦指主体对客体认识的一种不确定的性态。模糊性的生成与诗人的思维方式、美学观有不解之缘。古典诗歌的语言因素和描写手法有助构建显著的模糊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章指出,实践观念模型是关于实践过程的构想,其关键性要素是对理想客体的规定;理想客体规定合理与否,预先决定了实践过程的最终成败。建构实践观念模型不能只以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发展为依据,而必须以包括对人的需要和主体力量等的认识在内的多种认识为依据。但实践观念模型不是这多种认识的组合,而是思维以多种认识为材料进行再创造的产物。它不是一种认识观念,不是对现实的“超前反映”;它是对认识观念的扬弃,是认识向实践转化必经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6.
在论及主体性问题时,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回避对客体的考察,或以为对客体的研究与对主体的研究毫不相干,或以为关于客体本质的探讨势必影响对主体性的确认,从而忽略了客体研究对于主体性论证的意义。然而,两极相通,主体的本质力量只有在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中方可显现,主体的能动作用也只能在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客体那里得到最终确证。因此,通过对构成人类认识结构另一极的客体所作的分析研究,我们或可从中悟出主体性之真谛。1 毫无疑问,任何认识论问题的研究,都必须以一定的本体论为前提,对客体 范畴的规范,更是明确反映出研究者的本体观…  相似文献   

17.
价值评价的本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评价性认识不同于知识性认识的特殊本质是通过其特殊对象、结构和结果等表现出来的。评价不仅是评价主体对客现存在的价值关系系统的反映和建构,而且同时表达了人们的态度和情感。因此,评价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观念活动。  相似文献   

18.
精神产品是精神生产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所创造出来的,能够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产品。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作为精神生产者的创造物,是一种精神客体,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因而它与社会主体之间具有多种价值关系;它本身具有多种价值属性。 1.精神产品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各种精神产品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能满足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因此具有巨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自然科学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斗争经验的结晶,是自然规律的正确反映;社会科学则是人类改造社会的经验的结晶,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它们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历史研究中的三重主客体关系袁林作为现实的曾经发生过的社会运动过程,历史不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积淀,而实践本质上就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具体形态。作为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过程,历史研究不过是历史学家认识活动的积淀,而认识本质上也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具体...  相似文献   

20.
人是客体存在,也是主体存在,无论人的思维活动指向自然世界还是指向精神世界,人都是无法回避的认知对象.人要认识人,这是客体世界向人提出的课题,也是精神世界向自我提出的课题.看来,重要的不在于我们是否谈人,而在于怎样谈人。马克思在其一生的革命活动中也曾不同程度地关注过人。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始终以现实的态度关注人,这种现实精神不惟表现在他把人放于现实关系中,从人的现实活动、现实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