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灾难风险、习惯形成和含高阶矩的资产定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习惯形成因素,推导出包含灾难风险与习惯形成的高阶矩资产定价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1)该模型能够在相对风险厌恶系数更灵活的赋值区间内解释无风险利率之谜和股权溢价之谜;2)习惯形成因素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基于高阶矩的灾难风险模型对于灾难风险参数选择过于敏感的问题;3)习惯形成显著改善了资产价格高阶矩近似的效果,削弱了高阶矩信息(四阶矩以上)对资产定价的影响.最后,考察了该模型在中国金融市场中的适用性,研究发现,灾难风险定价模型同样能够解释我国的股权溢价特征,且习惯形成因素也能够提升模型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卢卡斯纯交换经济模型和部分信息假设,研究了消费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过度外推信念偏差对市场均衡和资产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较低的风险厌恶系数,代表性消费者的过度外推信念偏差不但降低了无风险利率,而且提高了风险溢价和风险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因此,研究结论在统一的框架内为“股权溢价之谜”、“利率之谜”和“波动之谜”提供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针对投资者行为与期货市场波动性关系的研究,首先将宏观经济学中的世代交叠模型(OLG)引入期货市场,建立了基于期货合约价格的投资者交易行为模型,以及将模型扩展到完全信息和部分信息的情况并求解出均衡解,在推导命题基础上建立了两个假说并使用铜期货合约日内每笔交易数据对其做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建立的两期世代交叠模型显示,期货合约价格的波动与债券的无风险利率,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系数,合约供给的状态以及风险溢价的波动有关;(2)期货市场上富有信息的投资者(如机构投资者),通常采用反转交易模式;(3)期货市场上缺乏信息的投资者(例如散户),则通常采用动量交易模式。而这一结论显示,中国期货市场投资者与股票市场投资者在交易行为上存在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当投资者同时面临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和违约风险时,如何对可违约债券、国债、股票以及银行存款进行最优配置的问题。利用简约化模型来刻画可违约债券的违约风险,并给出其价格的动态方程。通过鞅方法给出了此优化问题的解析解,结果表明:股票的最优投资策略与Merton模型的结果相同;国债的最优投资策略是利率风险溢价的增函数;可违约债券的最优投资策略与跳跃(违约)风险溢价密切相关,只有当可违约债券的跳跃风险溢价大于1,即市场对跳跃风险进行风险补偿时,投资者才会持有可违约债券;否则,投资者对可违约债券的最优投资为零。  相似文献   

5.
基于Izhakian(2020)不确定性概率分布下的预期效用理论框架,本文实证研究了我国A股市场的模糊性溢价问题。利用上证综指的日内高频收益数据估计日收益率分布,以月度内日收益率分布的波动性衡量月度市场模糊性,并对模糊性-风险-收益的权衡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我国A股市场存在时变的模糊性,其模糊性溢价不总是正数,而是依赖于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2)模糊性溢价和风险溢价受到市场预期的影响,好的市场预期有正的模糊性溢价(模糊厌恶)和负的风险溢价(风险爱好),不好的市场预期有负的模糊性溢价(模糊爱好)和正的风险溢价(风险厌恶)。这些发现不同于当前文献中的许多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市场中的"追涨杀跌"现象。  相似文献   

6.
存在老鼠仓时的投资、消费与风险溢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存在老鼠仓情况下市场各方投资、消费策略进行建模.做仓机构投资者偏好向老鼠仓消费的转移将导致其增加投资并减少消费;同时老鼠仓引发的资产价格变动将影响投资者对于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导致投资者之间对于资产收益率的信念产生不一致.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将提高均衡时市场的风险溢价.最后,利用我国证券市场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较好地规避了"股权溢价之迷".  相似文献   

7.
投资者情绪与IPOs之谜——抑价或者溢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运用不完全理性投资者的情绪譹全面解释国内市场IPOs之谜,并且论证投资者情绪是资产定价的重要因素。首先论证国内理性解释的前提不成立;其次全面解释IPOs之谜的三大现象;进而利用其他反映情绪的指标间接证明新股首日收益是情绪指标;最后,证实情绪和市场收益之间存在双向反馈关系,以及情绪对市场收益的跨期反向影响(长期收益反转)和短期市场收益与情绪的相互正向影响(短期收益惯性),从而论证了投资者情绪是资产定价的重要因素。而一旦证实情绪可解释市场短期收益惯性、长期收益反转的现象,逻辑上就可以解释行为金融学中著名的"过度波动之谜"和"股权溢价之谜",因此本文的贡献将不限于解释IPOs之谜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考察宏观因素对远期汇率风险溢价期限结构的影响,并探讨远期汇率风险溢价的期限结构特征.基于美日基准利率差和CPI同比指数的差值,利用随机折现方法,建立了远期汇率风险溢价的宏观理论模型,进一步将宏观模型推广到整个期限,建立风险溢价关于期限的函数.实证部分利用GMM方法估计风险溢价宏观模型的参数.并进一步利用风险溢价的VAR模型,考察了宏观因素对不同到期期限风险溢价的影响和不同到期限风险溢价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风险溢价绝对值的均值随期限的增大而增大,但两国基准利差和CPI同比指数差值仅对风险溢价的期限结构短端的影响较大,说明期限较短的远期汇率风险溢价受两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风险溢价、不确定性和专利投资的多阶段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揭示投资决策理论的内在机理。利用最优控制模型给出了两阶段情况下的风险溢价的解析表达式,在多阶段的复杂情形下利用动态规划的数值迭代法给出了风险溢价的数值解。研究发现风险溢价在专利投资完成前后有很大差异,在专利投资完成后风险溢价仅随市场风险的增大而增大,但在专利投资完成前风险溢价不仅随着专利长度、已完成阶段数和未来的预期利润流的增大而降低、而且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大而增大。这些结论是现有理论的创新和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在实践中做出更加合理的投资决策。  相似文献   

10.
增长期权的执行和创造共同推动着企业的生命周期进程,二者对资产相对构成的影响力量对比决定了资产风险溢价随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特征。本文在连续时间框架下利用实物期权方法和定价核技术,理论上揭示并比较增长期权执行和创造对资产风险溢价的影响,以及二者共同作用下资产风险溢价随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增长期权的执行和创造分别会降低和提升风险溢价,且二者分别对年轻和成熟阶段资产风险溢价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增长期权的不断执行使得资产风险溢价随企业生命周期进程呈现下降趋势,增长期权的持续创造则可使成熟企业"再焕新生"而进入新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1.
上海股票市场系统流动性风险溢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洋  刘善存 《管理学报》2008,5(2):263-268
以收益率与系统流动性因子的β值作为系统流动性风险的代理变量,按照FF三因素模型的方法,将账面市值比替换成β值,构建新的包含市场超额收益、公司规模和β值的三因素模型,研究系统流动性风险与我国股市超额收益的关系。上证50指数成分股的实证结果表明,系统流动性风险对我国股市超额收益有显著影响,β值为正的股票获得正的系统流动性风险溢价,而β值为负的股票获得"负"溢价。  相似文献   

12.
资产收益的风险溢价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深入考察现有的两种收益与波动关系模型(GARCH-M和SV-M)差异的基础上,以新兴股票市场中的上证综指和成熟股票市场中的标准普尔500指数为例,运用更具理论优势的SV-M模型,实证考察了两种类型市场中风险溢价与波动率之间关系的不同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上证综指的波动率对其风险溢价有负向影响,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波动率对其风险溢价有正向影响;但无论影响方向正负,波动率对风险溢价的影响都是非常微弱的。论文结合两种市场中的不同波动状况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3.
The value of a statistical life (VSL) is a widely used measure for the value of mortality risk reduction. As VSL should reflect preferences and attitudes to risk, there are reasons to believe that it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risk involved.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cancer should be considered a “dread disease,” which supports the use of a “cancer premium.”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xistence of a cancer premium (for pancreatic cancer and multiple myeloma) in relation to road traffic accidents, sudden cardiac arrest, an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500 individuals in the Swedish general population of 50–74‐year olds using a web‐based questionnaire. Preferences were elicited using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and a split‐sample design was applied to test scale sensitivity. VSL differs significantly between contexts, being highest for ALS and lowest for road traffic accidents. A premium (92–113%) for cancer was found in relation to road traffic accidents. The premium was higher for cancer with a shorter time from diagnosis to death. A premium was also found for sudden cardiac arrest (73%) and ALS (118%) in relation to road traffic accidents. Eliminating risk was associated with a premium of around 20%. This study provides additional evidence that there exist a dread premium and risk elimination premium. These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searching for an appropriate value for economic evaluation and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6-2012年经验数据,运用非对称信息动态纳什博弈模型,考察了不同市场诉讼风险和审计怀疑状态下机会盈余操纵与审计风险溢价的博弈机理。实证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后,诉讼风险会导致正向盈余管理比同幅度负向盈余管理产生较大的审计风险增溢,高度和低度审计怀疑状态下的审计风险溢价与盈余管理呈左倾U型曲线关系,而中度审计怀疑状态下的审计风险溢价与盈余管理遵循二次曲线协同变化,同时取决于审计怀疑对盈余管理内容与性质的识别状态;高增长公司的盈余管理导致的审计风险溢价与市盈率正相关且增加的幅度与审计怀疑水平和盈余管理性质直接相关,这表明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考察诉讼风险不对称性和适度的审计职业怀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企业部门债务风险不断暴露,其是否会引发系统性信用危机正成为焦点。本文着眼于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累积与暴露背后的宏观经济现实,在简约模型中引入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将经济冲击区分为总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以此研究各宏观经济因子对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溢价期限结构的影响特征,从而揭示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定价的宏观经济机理。本文发现,正向的总供给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有助于降低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溢价,但正向的总需求冲击则会推高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溢价,自2011年以来持续处于高位水平的信用风险溢价的主要根源正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所带来的扩张性总需求,因此欲从根本上降低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水平,应紧缩社会总需求,并通过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改善社会总供给。  相似文献   

16.
建立Engle(2002)提出的动态条件相关多元GARCH模型计算深圳股市诸行业指数2001/07/02~2005/07/15期间的时变Beta系数,进而对系统风险Beta系数与收益的关系进行传统的检验和由Pettengill et al.(1995)提出的条件检验,并且探讨了非系统风险、总风险在资产定价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Beta与收益间不存在传统的无条件相关关系;部分行业指数的Beta系数与收益符合条件相关关系:当超额市场收益大于0(上市场)时,Beta和收益正相关;当超额市场收益小于0(下市场)时,Beta与收益负相关.但对大多数指数而言,Beta与收益仅在下市场时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非系统风险以及总风险均得到了补偿,表明深圳股市的投资者并没有充分分散化其投资,政府应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 manufacturer's optimal decisions in relation to the adoption of the commonality strategy in a decentralized channel as opposed to a centralized channel. Our model, through valuation premium and discount, captures the possible changes in the perceived quality made by customers as a result of the use of common design in the high-quality and low-quality products. We show that commonality always help reduce the extent of quality distortion encountered by the low-valuation segment, regardless of the channel structure. We also show that the adoption of commonality strategy in a decentralized channel is able to reduce channel efficiency loss, which may lead to improvements in the channel profits even when there is no cost saving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common components. The valuation premium and discount are influential on several important measure including optimal quality levels, channel profits, and consumer surplus. Furthermore, we point out an important issue o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manufacturer and the retailer that must be addressed if the commonality strategy is to be implemented in a decentralized channel.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增加潜在收益的工具,风格轮换策略已经成为广为接受的金融投资策略.通过对几种常见的风格轮换模型进行比较,采取支持向量机分别建立规模溢价和价值溢价的预测模型,根据预测结果形成规模风格和价值/成长风格轮换策略,并检验这种积极风格轮换策略在中国股市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存在显著的价值溢价,规模风格轮换策略业绩显著优于消极持有小盘股策略和市场收益,适合采取规模风格轮换策略进行短期投资;消极持有价值股的投资策略业绩显著优于规模风格轮换的投资策略,这暗示在长期投资上更适合采取买入并持有价值股的消极风格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