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中国人的政治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代中国人的政治价值观、马列主义及党的领导人的政治价值观、当代中国人的政治价值观特点三个方面对有关中国人政治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并将政治价值观构想为一个由两个取向和七个维度构成的心理结构 ,两个取向是指传统取向和现代取向 ,七个维度是指政治立场、政治价值判断、政治认同、政治满意度、政治宽容、政治偏好、政治预期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明末清初白话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中的部分有代表性的方言词与俗语进行了简析和解释,其中包括:攮颡、拇量、斩眉多梭眼、偏拉、扎括;瓜儿多子儿少、有了存孝,不显彦章等。  相似文献   

3.
文艺复兴初期,拉丁语作为欧洲通用语的地位在意大利受到动摇,拉丁语和意大利俗语之间的竞争开始出现.但丁积极捍卫意大利俗语,并试图建立标准意大利语.但丁捍卫俗语的过程表明,标准意大利语的确立不仅是意大利俗语取代拉丁语的过程,也是意大利俗语内部贵族语言凌驾于大众语言之上的过程.因此,但丁捍卫的俗语并不俗.但丁的语言思想和辩护策略与皮埃尔,布迪厄的一些思想契合,颇具现代性;但丁对俗语的辩护也成为西欧各国拉丁语和俗语之争的模板.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俗语词的训释,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注意:勤查方俗语的辞典和有关考释方俗语的论著;比类文例,即将出现同一词语的句子一一找出来,然后加以归纳概括;参考异文,利用异文材料对词义进行推断;因声索义,即通过声音线索探寻词义;审辨字形,即通过对方俗语的字形的辨析,正其讹误,然后求其确切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俗语中的佛教意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金瓶梅》中的俗语体现了很多佛教意识,如因果报应、积德行善、因缘等,另外还有负面的表现,以及二者当时对社会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形成这个现象的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等,以对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金瓶梅》这部旷世奇书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6.
《今日南国》2014,(9):56-56
很多健康俗语你可能听过不止一次,传的人多了,似乎也慢慢地成为了“事实”.美国“博闻网”针对那些老生常谈的健康俗语,请权威专家做了解答.  相似文献   

7.
俗语的构成和意义(俗语论之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俗语是丰富多彩语汇中的重要的成员,它用活生生的口语词充当主体建筑材料.以最精的素材.最优的手法来完善自己,从而肩负起独特的交际职能。俗语的表义方式有直叙式和描绘式两种,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实际意义之间不是本义与转义的关系.而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俗语“直”与道德的本源──俗语人类学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俗语人类学的角度,认为“道”、“德”的本源义,即俗语中以“直”为中心的语汇群,如“直来直去”、“直心肠”等,探讨了原始人的行为规范与“直”的内在关系,指出后者即前者的价值观念。并进一步考察了原始人这种“直”的伦理学转变为文明社会以“札”为中心的伦理规范的具体环节及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与南阳俗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南阳地区方言中,有不少俗语俚词都可以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找到它们各自的本义。  相似文献   

10.
从概念隐喻的角度,从饮食中的器皿炊具、烹饪手法、食物原料方面,探讨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俗语中的隐喻意,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有效地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和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1.
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多散见于各种熟语或习语的研究之中,且将研究限定在静态的词汇层面上,研究的聚焦点多在谚语的追源溯流、修辞特点、结构组成和语体上,关注的是谚语结构的固定性和语义的完整性,对谚语语义缺乏深入的研究,这是因为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传统语言学的观点出发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揭示了谚语的结构特征和语义特点,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谚语是人类文化最古老和最有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谚语以其语言凝炼、警策、和谐、形象、表意透辟、深刻等特点成为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本文主要例析了英汉谚语共有的语言特征,从一个侧面去了解英汉民族语言的共性所在。  相似文献   

13.
论汉语谚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对汉语谚语的历史与定义作了概述 ,说明谚语与格言、成语、歇后语等的区别。分析了谚语如何从开始的大众口头形式而后与书面小说和散文相结合的演进过程。像在世界各国一样 ,汉语谚语具有传送传统共同价值观念的功用。在西方国家 ,由于个人主义的兴起 ,谚语逐渐消亡 ;但在中国 ,谚语继续广泛使用 ,因为它仍然起着传送在社会中被视为重要的传统价值观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收集凉山谚语并分析其方言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收集凉山谚语,并且分类列出。  相似文献   

16.
浅析英谚中的民族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谚语依存于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 ,与本民族特定的历史、生活习惯、物产风貌、自然环境等等密切相关。英谚产生于岛国的自然环境 ,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带有极浓的宗教色彩 ,因此 ,英谚的内容带有鲜明的英国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以及文化认同,因而流传在藏民口中代代相传的民间谚语,蕴含着藏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映射着藏民族的文化心理特质以及世世代代藏民独特的生命体验。本文试图通过对藏族谚语的语义分析,展示藏族谚语与藏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解读藏族谚语蕴含的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8.
谚语 ,作为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除了具有重要的语用意义外 ,还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通过谚语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因此英语谚语是在英国的地理历史、民族风俗、文学等文化背景中产生的 ,它们所表现的也就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对于中国文化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他的《历史哲学》和《哲学史讲演录》两书中,采用的是一种从欧洲文化中心论看中国的观察方式。黑格尔用世界精神、两个太阳、幼年文化、空间国家和史前哲学等范畴指出,中国所在的东方是世界历史的开端,与此相应,中国精神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直接阶段,缺乏主体和客体的分离,缺乏内在性和主观性。这种内在性和主观性的缺乏表现在中国的道德、哲学、宗教、科学和社会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看英汉谚语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汉谚语是学习研究英汉语言与文化不可缺少的钥匙,但是英汉谚语的翻译却并非易事。关联翻译理论为动态灵活翻译英汉谚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为达到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英汉谚语的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