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论语·为政》"有耻且格"、《礼记·缁衣》"民有格心"、"言有物而行有格"等处"格"字的词义作了重新探讨,通过与金文、《郭店楚墓竹简·缁衣》、《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才)衣》以及《易·家人》象辞中相应文字的仔细比对,得出结论:上述诸"格"字皆是"亘(恒)"的一音之转,上述内容与《论语》、《礼记》中孔门其他相关表述都体现了孔子对恒德的重视.根据郭店简和上博简的"格"字的字形,传世本《缁衣》"略而行之"之"略"同"格",本字亦当为"恒".  相似文献   

2.
今本《礼记·缁衣》第二十章的“正”字,其早期文本有作“匹”字者,汉儒和清儒于此多有研究,郑玄还明谓这个“正”字为“匹”之误字.今得简本《缁衣》对读,证明确乎如此.但是,从文字发展源流上看,战国秦汉时期的“匹”字与“正”因形近而致误或音近而通的可能性都很小.《缁衣》此章文本的变化应当是编定《缁衣》篇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儒者更动了早期文本的结果.这一更动,反映了儒家思想发展与调整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朝聘会盟、应对酬酢每每赋诗以见其志。《左传》郑人赋诗具有与他国不同的鲜明特色,他们的赋诗多出于《郑风》,而其它各国赋诗无一例出于《郑风》的,《郑风》在当时又是遭到批判的,可以看出郑人对本国文化的尊重和推崇。《郑风》又多情诗,以男女欢爱喻君臣相得不仅能起到“微言相感”之功效,而且使外交谈判中的氛围显得轻松而愉悦。  相似文献   

4.
"国风"情诗集中并显豁于郑风、陈风.郑情诗率真细腻,颇具野性本真之美;而陈情诗缠绵惆怅,呈现一种朦胧神秘之美.二者风格之异源于郑地商旅文化不同于陈地部族巫鬼文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发掘的郭店楚简对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 ,比如 ,其中的《缁衣》篇对正确把握《诗》的最初意义提供了全新的材料。文章以《诗经》里的《召南·有梅》为例 ,并结合其他诗篇 ,试图通过比较闻一多等近代学者与汉代《毛传》、《毛序》以及郭店楚简《缁衣》篇等三者对《诗》的不同解释 ,来探讨郭店楚简《缁衣》篇对重新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意义。根据研究结果 ,文章以为郭店楚简《缁衣》篇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正确理解《诗》的最初意义 ,还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以前各家对《诗》的解释中存在的误会。  相似文献   

6.
郭店楚简<缁衣>引<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郭店楚简《缁衣》篇的引《书》进行了考证,认为楚简《缁衣》篇所引更接近于原本、原义,“晚书”《君牙》、《君陈》当系后出,《祭公之顾命》原属先秦《尚书》,进而论及以《祭公》等为代表的《逸周书》,并非“仲尼删《书》之余”,而是秦以后新编《尚书》之余;它们许多本来就是先秦《尚书》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清华简《尹诰》首句"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尚书.咸有一德》及《礼记.缁衣》和郭店楚简《缁衣》所引《尹诰》均作"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该句在《咸有一德》为全篇核心,前后文逻辑严密,具有原创性。而简书《尹诰》则既去"躬"字,又衍"及"字,且只独立一句,与下文没有逻辑联系,应是取用。所以《咸有一德》当不晚于简书所出之公元前305±30年,不可能是魏晋之人伪造。如此,则《古文尚书》(不必全部)之时代,当不晚于清华简。  相似文献   

8.
张华《情诗》语义说略孙伯涵西晋诗人张华所创作的《情诗》五首,在当时诗坛是著名的诗篇。《文选》共载张华诗六首,《情诗》就占了两首①。按照萧统“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②的选裁标准,《情诗》入选,自属理所当然。不过,在钟嵘眼里,张华不是一流的诗人。《诗品...  相似文献   

9.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是一篇小诗,当代研究《诗经》者公认为这是言情诗。细味诗意,终觉言情说欠妥。移录全诗如下: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滚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藏。余冠英先生说:“这首诗写的是大清早上,草露未干,田野间一对情人相遇,欢喜之情,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诗经》里的五首所谓“东门”诗作了初步探索,认为其中的“东门”当指古时里居的东门,而不必拘泥于旧注一概释为城东门。一、“东门”诗概说在《诗经·国风》里有五首诗颇引人注目,即《郑风》的《东门之(土单)》、《出其东门》二首,《陈风》的《东门之粉》、《东门之池》、《东门之杨》三首。它们最显著的共同特  相似文献   

11.
历代关于《郑风·风雨》诗旨的解读,主要有“情事说”、“怀人说”与“政事说”等三种解释,其主要分歧在于对诗中“君子”意象的释读,其成因为后世读者在不同时空下的适时接受。从人类学角度入手,通过分析诗中与男女情爱有关的“风雨”、“鸡鸣”两种意象,可知《风雨》本为一首情诗,表现了女子与心上人重逢时的喜悦。“君子”应为女子的心上人。与不得已,早期“情事说”最近《风雨》诗旨。  相似文献   

12.
上博简《孔子诗论》有对《汤(扬)之水》的相关评论。然而《扬之水》在《诗经》中有三首,分别属《王风》、《郑风》以及《唐风》。《诗论》所论的究竟属于何篇,聚讼良多。通过仔细梳理历代学者对三篇诗作主旨的分析,并根据诗本身意旨,只有《唐风·扬之水》主旨是有关妇悡。《孔子诗论》中所提到的《扬之水》应属《唐风》。  相似文献   

13.
汉代在整理<缁衣>时将"君以民芒"句中之"芒"字读为"亡",因为难以理解君以民灭亡的意思,故又补上了"君以民存"之句.本文发现,"芒"、"(眩)"、"望"三字都从"亡"得声,而且文献中有具体混用的例子,故"君以民芒"句中"芒"可读为"望".据此本文推论,原来<缁衣>中"君以民芒"之句并不是要说君以民灭亡,而是表达先秦儒家的"民望"观念,这从<左传>和<孟子>中亦可见到.  相似文献   

14.
《诗·郑风·遵大路》释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郑风·遵大路》释译王敬骝《诗·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兮,不好也。”这是一首只有二章八句的短诗。粗看并不难懂。但要认真释译,问题便来了。首先,这诗是说什么的?古今以来,便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5.
“郑”、“卫”情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都是以爱情婚姻诗见长,但在主题、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篇章形式上各有特点。郑风对爱情的讴歌大胆、热烈、率真,诗的风格爽朗明快、活泼、洒脱;而卫风往往是写爱情婚姻中不如意的事情,思想感情较为沉重,诗的风格多为哀怨忧伤。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郑、卫两国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试论林徽因的情诗心迹及其意象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一生共写了七首情诗,其中《那一晚》、《仍然》、《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是为徐志摩作的"组诗";《别丢掉》、《雨后天》、《忆》则是为金岳霖写的情诗。这些诗是诗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而非虚构的意象对象。  相似文献   

17.
《为了忘却的记念》(以下简称《记念》),是鲁迅先生为了记念柔石等五位年青作家遇难两周年而作的一篇沉郁悲壮、辛辣犀利的杂文。 文中包容的短诗《悼柔石》,是一首情真意切,含蕴深沉的好诗,博得了大方家的热情赞许。柳亚子称之为“郁怒情深,兼而有之”;郭沫若誉之为“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评析这首诗的文章很多,其中确有不少真知灼见,但对它的结句“月光如水照缁衣”,则尚缺乏中肯的分析,下面特专就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诗经.溱洧》是一首描述众多男女于中春三月在溱水洧水交汇处的吉祥之地恋爱欢会的情诗。  相似文献   

19.
《诗经》诠释在早期儒家哲学展开过程中作用独特而重要.出土文献中引《诗》论《诗》内容为研究提供了重要而可靠的新材料.简本《缁衣》的“子曰诗云”模式是“子曰”加“诗云”的格式,形式上的“引诗为证”实为作者深于《诗》教而使“子曰”与“诗云”相互发明的著述方式.竹帛《五行》之引《诗》实已将《诗》句融入到对“五行”说的阐发中,《诗》句构成了思想阐发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民之父母》之以《诗》句作为话题而展开儒家政治哲学阐发的方式在传世文献中也时有所见,是早期儒家通过《诗经》诠释建构哲学的另一种文献形式.《孔子诗论》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儒家《诗》学专文,其出土使早期儒家经学范畴上的“《诗》学”清晰起来,对深入探讨早期儒家《诗》学与哲学之关系有重要启示.总之,这四篇文献分别代表早期儒家《诗经》诠释的一种形式,共同表明早期儒家《诗经》诠释在其哲学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对清华简《尹诰》提出五项质疑:(一)与传世本《礼记·缁衣》所引《尹诰》文义不合太甚;(二)称呼混乱;(三)叙事内容与《尚书·汤誓》互相冲突;(四)"金玉"连用不应出于夏商之际;(五)与传世文献多有雷同,且夹杂后世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