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恩姬 《理论界》2014,(8):143-146
美国经历了9·11恐怖事件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走向相对衰退的道路。相形之下,中国急剧成为亚洲地区的经济、军事大国,通过在东亚地区推行地区主义,深化南中国海领有权等措施来扩大影响力。这种局势导致了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从中长期来看,这很可能构成中美关系的矛盾因素,而中美关系的变化导致东北亚安全不稳定。解决途径是美国自己对亚太再均衡政策尽快予以重新平衡。该方向应该是与中国进行合作或妥协,而对日本右翼群体划出分明的界限。这种措施同时为积极推行旨在和平解决核问题等韩半岛相关事宜,而不可或缺的,也是美国和亚洲能够共同繁荣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与美国全球安全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舸 《北方论丛》2002,(4):34-37
我国政府已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确定为21世纪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之一,而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是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研究美国未来介入台湾问题可能的深度和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走向,对于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确定科学的斗争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后冷战时期美国在台湾的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取决于美国的利益,其根本政策目标是希望维持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使两岸保持不独不统的状态,从面最大程度地实现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因此,维持台湾海峡的和平稳定符合美国基本的、长期的利益。同时,美国在台湾的重要利益还包括地缘政治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外交利益等等。  相似文献   

4.
高德胜 《阴山学刊》2003,16(5):15-19
冷战以后,美国调整其全球战略,加强了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渗透,在地缘格局上逐渐对中国形成了战略包围。在美国亚太地缘战略步步进逼的态势下,中国赖于生存和发展的亚太地缘空间正被挤压和威胁,而因缺乏有效还击手段,使中国对外战略面临着发展与安全的两难困境。面对这一态势,正确处理对美关系,确立正确有效的对外战略,以保障国内建设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国家利益是一国外交政策的基础。纷纭复杂的外交问题如果以国家利益为焦点便可以理得有条有理,只有用国家利益的概念才能解释国家及其政府的行为。本文通过对国家利益这一概念的厘定,分析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及确立依据,阐述国家利益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布什执政以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制造了一系列不利于中美关系的事端,这反映了美国对台政策正在出现新变化。美国多年来在台湾问题上奉行“战略模糊政策”,但自布什上台后,美国对台政策正在走向“战略清晰”,具体表现为美国的“一个中国”原则“空心化”、美国启动与台湾的准军事同盟关系、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美国政策的新变化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企图利用台湾继续遏制中国的崛起,另一方面也是台湾海峡两岸互动影响的结果。美国对台政策可能将进一步清晰化,并将对中美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2008年美国新一任总统大选的揭晓,巴拉克·奥巴马以较大优势当选为美国新一任总统,这不仅标志着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的诞生,而且也反映出美国人民对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使国家摆脱困境并渴望拥有美好未来的一种选择.奥巴马当选后将改变前任总统布什在外交政策上的许多做法,尤其美国的亚太政策,将会有许多新的变化.新政府将走一条"国际协调主义"外交中间路线,即全方位多边外交,以实现他在竞选时所倡导的"美国梦"及"新美国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宋雪梅 《理论界》2014,(4):150-152
随着美军从伊拉克撤出和在阿富汗战场逐步收兵,美国战略重心开始向亚太转移,表现出日益强劲的攻势。无论从动机、背景还是从实际步骤和措施来看,美国重返亚太背后的中国因素十分浓重。对于中国来说,应有效应对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同时,牢牢把握中美关系的大局,走好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相似文献   

9.
潘忠岐 《社会科学》2005,18(4):40-48
国家安全战略具有主体性与时代性特征,并具体表现在安全利益与目标、安全威胁与挑战、安全手段与途径三大要素的确定上.冷战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从老布什政府的领导地位战略,到克林顿政府的参与和扩展战略,再到小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都力图权衡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与民主价值观.实现利益与价值观的平衡是美国制定和推行国家安全战略的一条基本思路,也是我们解读它的合理视角.  相似文献   

10.
《琼州学院学报》2019,(6):22-29
二战结束后,冷战之初,美国虽然很少对南海争端表态,却将南海视为其"反共"的前沿阵地,坚决反对中国控制南海,并挑战中国的南海政策主张。随着美苏对抗战略格局发生变化以及中美关系的缓和,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逐渐回归中立。不过,这种立场是美国为了拉拢中国而被迫形成的相对、模糊的中立。美国在南海逐渐形成的众多"国家利益"也表明其在南海事务上不可能置身事外。  相似文献   

11.
朝鲜核危机迫使五角大楼再一次将注意力集中到驻亚太地区的美军。新的军事部署将更有利于美军对亚太地区的安全事务做出更快、更有效的军事反应,将有利于美军伸缩自如地参与到地区事务之中。同时,美军在亚太地区重新调整部署,也必将对该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将是"亚太世纪",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亚太地区国家主导国际关系的世纪.亚太地区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东亚是亚太地区的核心地带.从发展的观点看,亚太的概念不可避免地将扩展到南亚,这就意味着亚太地区的核心地带将扩展至整个"季风亚洲",中国处在不断扩展的亚太地区的地理中心,而且中国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力量中心,这种双重中心地位使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的地缘中心国.同时,中国又是沟通亚太地区的桥梁国、黏合亚太地区的联系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区域中心地位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取代的,无论是俄罗斯、日本、印度,都不能取代中国的地位,甚至美国也不能取代中国的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地缘战略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3.
赵洪宝 《阴山学刊》2002,15(1):66-68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问题。因美国插手台湾 ,且把它作为遏制中国的基地 ,打乱了中国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面对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美国又调整对台政策 ,严重干扰了祖国的统一进程。面对未来我们应在经济、政治及两岸文化交流方面进一步发展 ,做好一切准备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4.
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之所系,能源问题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从讨论俄罗斯与亚太地区能源合作的原因出发,分析俄罗斯与中国和亚太地区国家能源合作的战略,探讨制约俄罗斯拓展亚太能源市场的内部因素,预测俄罗斯与亚太地区的能源合作前景,进一步提出中国应对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会议期间,APEC幕后外交的重点转向了双边自由贸易。这与APEC成员对双边自由贸易的积极姿态,特别是美日两国通商政策的新变化有很大的关系。随若APEC幕后外交的新变化,亚太地区双边自由贸易,特别是其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都将受到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6.
自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 ,利率政策就成为中央银行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工具 ,通过利率水平的变动来影响国民收入的分配、居民储蓄和消费意向、企业及银行的成本和利润等。特别是 90年代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利率作为中央银行间接调控经济的政策工具 ,其重要性及作用日益明显。现以 90年代特别是 1 996年以来七次调整利息的情况 ,分析我国利率政策操作的着眼点及政策效应。一、利率调整与稳定物价经济实践表明 ,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发展 ,也是币值不稳定的直接表现。因此 ,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 ,中央银行以…  相似文献   

17.
试论旅游业在东北亚地区开发中的地位及其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旅游业的政治作用、文化作用和经济作用决定了它在东北亚地区开发中的战略地位。东北亚旅游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各国应加强合作,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延边地区应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地制定战略,积极发展旅游业。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和定位甲午战争。幕末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初步勾画的日本对外战略,成为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直接渊源。明治初期,日本对外取“远交近攻”之策,以“征韩论”与“征台论”表明了北进大陆与南进海洋的政策意图,其亚太政策初露锋芒。山县有朋首相的“利益线”主张及其在国会发表的演说,标志着以大陆政策为主体的近代日本亚太政策,在甲午战争以前已基本形成。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初步实施该政策,取得了从北、南两个方面踏向亚洲大陆及南方海洋地区的基地,并打破了亚太地区旧有的“华夷秩序”,为其称霸亚太开辟了道路。甲午战后,日本进一步实施其亚太政策;日俄战争就是甲午战争的继续,战后日本在政略与战略方面的积极进取,则为其亚太政策的继续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台湾怀乡散文以其特定的"美学意识形态"叙事策略建构"古典中国"形象和"中国历史",以抒情化的文学艺术形式还原、修复两岸之间的文化记忆。今日学者对台湾怀乡散文应该特别注意其在美学意义上的超意识形态价值,而相对淡化其在意识形态上与大陆文学之间的分歧和争议,不能因为怀乡散文蕴含着当时台湾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而就此抹杀或贬低它的艺术成就。这是从文学史和思想史角度重新评价、审视台湾怀乡散文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