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元庆是“五四”后的优秀画家,鲁迅两次撰文(一是《〈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序》,收《集外集拾遗》、一是《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收《而已集》)推许其艺术。元庆为新文学作品绘制的封面尤著成绩,鲁迅早年译、著封面多出于元庆手笔。刘半农对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在旧社会的坎坷遭遇素表同情,一九二七年在一次由北新书局负责人李小峰举行的宴会上和元庆相遇,后来在《语丝》第180期发表一首小诗:“小小柔柔弱弱草,也当风雪强支持。怜他多少荣华草,早到荣华衰歇时。”诗下有附记云:“小峰宴陶元庆画师于长美轩之日,余携小镜就公园中摄得寒枝  相似文献   

2.
“扶桑正是秋光好”——鲁迅心目中的日本知识分子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李春林1931年12月,前来鲁迅处请教翻译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有关问题的增田涉,在与鲁迅朝夕相处数月后归国。鲁迅写有《送增田涉君归国》一诗:“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  相似文献   

3.
张娜 《社科纵横》2001,(1):50-52
在北宋前期的诗人中,梅尧臣的诗以平淡古硬、新奇险怪独树一帜。他一生著述丰富,有《宛陵集》四十卷传世。他的诗一扫北宋前期藻饰雕琢的诗风,平淡而深邃,外枯而内美,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兴刺美寄尽在诗中。 在研读梅尧臣 370篇诗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极有趣的现象:梅尧臣不管写哪方面的诗,都很注重于动物意象的描写,以动物的形貌来衬景、讽事和喻人。而且他挑选入诗的动物形象都很精当得体。因此本文拟从梅诗具体诗作分析入手,从五个方面来论述他的诗作中的动物意象。 …  相似文献   

4.
论《野草》     
论《野草》吕恢文从1924到1926年间,鲁迅在预先拟定的“野草”这个总题之下,陆续写作了23篇散文诗,发表在《语丝》周刊上。1927年4月26日鲁迅在出《野草》集子的时候所写的《题辞》,实际上也是一篇感情激越,形象鲜明的散文诗──而且它显示出鲁迅思...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就加入光复会,从事革命。当杭州光复的消息传到绍兴时,绍兴城内开大会,公举鲁迅先生做主席。他就说明革命时期人民武装的必要。他组织武装讲演团,亲自带着他们到街上去宣传革命,安定人心。绍兴光复以后他做师范学校的校长,并且办了报。可是不久,他就感觉到辛亥革命已经失败。他于一九一二年在悼范爱农的《哀诗》上说,“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  相似文献   

6.
刘长卿是中唐前期诗坛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在诗的艺术上造诣颇深,曾自诩“五吉长城”,可见他对自己诗歌艺术成就的自负。”他一生写了许多独具艺术个性的诗篇,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历代诗歌评论家对他的诗也多推许。皇甫 在《答李生第二书》中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卢文绍《刘随州文集题辞》说:。随州诗,……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擘。”薛雪《一瓢诗话》说:刘随州“得意处竟可与少陵索笑。”这些评论虽不免有溢美失实之处,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诗在后世评论家心目中的地位。解放以来,对他诗歌艺术的探索和研究很不够…  相似文献   

7.
张志民同志自一九四七年创作《王九诉苦》、《死不着》以来,写诗的历史已有三十五年了。一九六六年以前,他出版了《将军和他的战马》、《金玉记》、《家乡的春天》、《礼花集》、《社里的人物》、《公社一家人》、《村风》、《西行剪影》、《红旗颂》九部诗集。十年动乱期间,他被剥夺了诗笔,甚至一度受诬坐牢。粉碎“四人帮”以后感怀积胸,不吐不快,又写了五百多首,出版了《死不着》、《祖国,我对你说》、《边区的山》和《张志民诗选》四部诗集。张志民诗的评论者都认为他有独特的艺  相似文献   

8.
这儿谈的鲁迅早期思想,主要是指《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四篇当时鲁迅代表作所反映的思想。众所周知,在自然科学方面,鲁迅的思想无疑是以唯物主义倾向为主,但有的同志就据此否定鲁迅当时在社会科学方面存在着唯心主义倾向。这种“反证法”是不能成立的。一个人可以在自然科学方面是唯物主义者,但在社会科学方面则是唯心主义者。这种情况不但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且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相似文献   

9.
关于鲁迅诗《自题小像》,长期以来争论很大,但有些问题仍未解决。这就不能不影响到对这首诗以至对鲁迅早期思想的了解。近年来我们在探研这首诗时,对几个问题有了一些新见,愿提出来,请大家指正。 关于诗的题目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鲁迅这首诗原先没有题目,题目是接受赠诗的许寿裳后来加上去的。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看的,现在看来此说来必妥当。凡鲁迅赠人诗,诗后大抵都有文字,赠许寿裳的“惯于长夜过春时……”、“曾惊秋肃临天下……”等诗是如此;在《呐喊》扉页上题诗赠日本友人山县初男时也是如此,并明确写明“自题十年前旧作……”。…  相似文献   

10.
鲁迅嗜好糖食,他的日记中频繁出现购买糖果、甜食的记录,友人也时常赠送糖食给他。糖之于鲁迅,不仅是一种饮食偏好,也构成了他人情往来和个人情感的一部分。尽管鲁迅自幼患有龋齿,一生与牙疾相伴,身体条件不适宜吃糖,但他仍然割舍不下这一嗜好,糖在给鲁迅带来味觉和精神上的甜蜜的同时也给他带来身体上的苦痛,鲁迅是以自虐的方式承受苦痛并坚持与现实的黑暗抗争。鲁迅作品中的糖则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既有民俗文化方面的意义,又成为他独特的修辞方式以及书写人性、人情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读贵刊所载张仲浦同志的《鲁迅杂文与魏晋文章》(一九八○年二期),觉得有启发。但其中提到潘岳等几个文人,与嵇康等人一起称为“有骨气的文学家”,说鲁迅也继承发扬他们的什么“战斗精神”,却是很不恰当的。据《晋书》本传称,潘岳很有才气,“善为哀诔之文”,他的几首悼亡诗是很有名的,却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战斗传统”。他的《闲居赋》,是仕宦不达而假作清高的虚伪文字。潘岳其实是一个品行卑下的人,本传说: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矦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晋书》卷五十五)如此谄媚势利、人格卑污的文人,素为文苑所不耻。后来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曾指出他的作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三闲集·流氓的变迁》里写道;“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这段论述极简明而又尖锐地指出了《水浒》的要害是宣扬投降主义。四十多年来关于《水浒》的许多评论,,几乎都违背了鲁迅的论述。探讨鲁迅评《水浒》为什么评得好,明确向他学习些什么,是很有裨益的。 (一) 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问题,可以看清社会各阶级的分野、各阶级间的矛盾斗争及其发展变化,从“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找出规律性来。”①鲁迅论述《水浒》,…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梁园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好诗。对于他创作这篇诗的时间和他自长安前往梁园的路线,存有不同的看法。这里写出我的意见,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四年并说: 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外集酬唱附录》引此作《梁园醉歌》,定为白与杜甫、高 适同游梁宋时作。诗云:“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 始及平台间”。杜甫《寄李十二白》所云“醉舞梁园夜”,即此时事也。而在其前纪事 云:“经商州东出关”,不免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4.
徐铂尧 《生存》2020,(12):0227-022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写下的。鲁迅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很多人给予鲁迅先生很高的评价,那么下面我想说一说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5.
临安陷落后八年,南宋画院待诏李从训之子李鹤田重游临安,这是南宋遗民文化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他此举意在凭吊故都,寻访旧友,其间与汪元量同过孤山,且作有述怀诗《钱塘百咏》.李鹤田从庐陵动身时,刘辰翁有饯行诗;从临安归庐陵时,周密、林昉、阎宏、姚燧、张广微等人皆有诗赠别.诸诗皆保存在《(道光)吉水县志·艺文志》之中,其中周密《赠李鹤田供奉》十首是周密本集《草窗韵语》及《全宋诗》失收的佚诗.李鹤田的临安之行牵动起多位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诸人往复酬唱,抒发黍离之悲,诗中寓含着师法少陵以诗存史的诗史心态.  相似文献   

16.
从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谷响集”谈起林祖藻1994年4月20日,日本龙谷大学副教授金子真也先生在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教授的陪同下,参观、阅览了浙江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文澜阁《四库全书》。金子真也教授正在研究《四库全书》的"谷响集"(元代诗...  相似文献   

17.
清儒三家《诗》辑佚成就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艳庭 《唐都学刊》2006,22(2):85-88
清代三家《诗》辑佚工作分为三期:范家相《三家诗拾遗》、陈氏父子《三家诗遗说考》分别代表了清初及中叶的研究成果,清末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则为历来搜集、研究三家《诗》的集大成之作。研究这三家的辑轶工作应尽可能联系当时的学术背景,考论诸家著述的成因、得失和承传关系,为清代三家《诗》集佚史理清脉络,并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鲁迅性格倔强,一生挚友不多,除了许寿裳就是齐寿山了。《鲁迅全集》曾两百多次提到齐寿山。齐寿山和鲁迅在北京期间相交14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齐寿山很崇拜鲁迅的学问和道德,而鲁迅也很欣赏齐寿山古道热肠的性格。生活上,齐寿山是鲁迅的得力助手;经济上,他是鲁迅的坚强后盾。在政治动乱的危难关头,他更是义无反顾地站在鲁迅一边,正直地给予无私的支援。  相似文献   

19.
收在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伤逝》,是他唯一的描写爱情的小说。在收进集子前,《伤逝》没有发表过。鲁迅为什么在小说创作中比较少去关注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而且写出唯一的爱情小说后又不忙着拿去发表呢?这些情况鲁迅自己并没有作过什么说明,我们也不好过多地去猜测。但是这一事实是清楚的:当时的社会已残酷到许多人难于生存下去,人的最起码的温饱问题无从解决的地步。而且在这问题上又掺进了许多精神麻醉品,这些麻醉品大都是从我们的祖先那里传下来的,诸如知足常乐,乐天知命,逆来顺受,图腾崇拜等等。这些东西使人们受苦而不知其苦…  相似文献   

20.
李星 《社科纵横》2001,(3):69-70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期最著名的诗人 ,也是宋诗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共创作诗歌大约二千七百多首 ,其中《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这部分诗 ,是作者在其文学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完成的。他本人也非常重视 ,亲自把《和陶诗》编纂成集 ,并让其弟苏辙为之作序 ,“以遗后之君子”。 (《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苏轼与陶渊明相去六百年。但陶诗经过这么长时期的流传 ,却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特殊的现象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就苏轼《和陶诗》的成因作初步的探讨。苏轼创作《和陶诗》 ,受到北宋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