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创造性思维中潜意识的作用,对此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梦对创造性思维的帮助 对梦的解释最早是与神连在一起的,那是因为人们对自己的意识不了解。虽然今天人们再不会以为做梦是神授的,但是为什么会做梦?依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1900年,弗洛伊德《释梦》的出版,拉开了对梦境专门研究的序幕。 梦是什么呢?弗洛伊德说:“梦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①在他看来,梦“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和”②…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近年来有人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动物性、潜意识是艺术的主体意识核心部分,并认为这是对马克思文艺学理论“力不从心的”补充等观点,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抽象的高级意识才能构成艺术的主体意识等有关方面的论述,剖析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的本质,即“梦幻意识”、“病态意识”、“过失意识”和“鬼怪意识”,是混沌的不清醒的、本能的脑世界。作者指出,把马克思的艺术主体意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混为一谈,显然是不甚了解弗洛伊德,根本没有对马克思的艺术主体意识作过认真的研究,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但汉松  隋晓获 《学术交流》2004,(10):136-139
巴赫金与精神分析学派之异已是文论领域的共识,而二者之同却鲜有发掘。将巴赫金与精神分析文论不同层面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拉康在文论观点方面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二者在诸多方面异曲同工,甚至互通有无。从精神分析文论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并补充和完善巴赫金的文学理论,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意图。  相似文献   

4.
反移情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10年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这个概念,认为它是治疗师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问题被激发出来,形成治疗师的盲点和局限,因而是治疗的阻力;1950年海曼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反移情是治疗师观察和了解来访者潜意识情结的钥匙,是治疗的动力;之后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讨,现代精神分析整合了上述两种观点,认为反移情是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全部反应,它是一柄双刃剑,合理应用就是治疗的动力,否则就是治疗的阻力。反移情一般分为主观反移情和客观反移情。客观反移情又分为一致反移情和互补反移情。治疗师如果能够克服主观反移情,合理利用客观反移情,即在心理治疗中能够不诉诸行动,变互补反移情为一致反移情,适度表露反移情,就可以准确地感知来访者的移情,了解其人格和人际模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布洛赫在著作中通过对弗洛伊德的性驱动力、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动力论以及阿德勒的权力意志动力说等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论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他们的理论非但没有抓住人的根本特性,反而返回自然的开端,遮蔽了人的本真-乌托邦精神,成为遮蔽真正人的掩体;布洛赫拒斥他们的静态的、无历史的人类本质观念,揭示出其思想根源于静态的思维方式;进而阐明乌托邦精神是人的根本精神,"饥饿"是乌托邦精神的内在基础驱动力,人具有自己独特的远离任何动物性的开端,真正的人类精神历史是在不断满足由饥饿引发的不满的希望的基础上书写的,如果希望得不到满足,则意味着人生命的丧失.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论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及实现形式和途径,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促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入研究成为历史的必然.马克思著作中关于自然观点体现的归纳,对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有重要指导意叉.  相似文献   

7.
弗罗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个新弗洛伊德主义者,著有《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等著作;本文着重于澄清这一问题:究竟他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 弗罗姆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弗洛伊德主义,但他又鼓吹把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两人的思想“结合”起来,以建立他标榜的“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并进而把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化。  相似文献   

8.
似乎弗洛伊德的“实在论”和我在前面几章谈到过的实在论有着重大区别。我坚持认为,实在论包含这样一个观点:意识是对客观物质实在的反映。相比之下,弗洛伊德揭示的反映在梦中和神经症症状里的“实在”仅仅是一种“精神实在”,即一种关于欲望、情感和思想的主观实在。弗洛伊德把它与物质实在明显区别开来。他说道:“幻  相似文献   

9.
本文较全面地剖析了上海作家俞天白创作的特点。作者认为,立足于现实的道德本位、密切联系改革的文化意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和病理的复合透视是俞天白的三个创作母题。这是在对现实的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生活层面的审美观照中形成的,是坚持直面现实人生,探求生活出路这一基本精神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学人在探讨任何问题之前已有一个理解的前结构制约着他们的探讨方向,这一前结构由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构成。从意识层面看,现念论、泛逻辑论、道德至上论这三种先入之见表现在当代中国学人的思维方式之中;从潜意识层面看,意志主义、实用主义、自然主义这三种先在意向表现在当代中国学人的思维方式之中。文章指出,当代中国学人要摆脱意识的先入之见和潜意识的先在意向所铸造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困难的,但通过自觉的反思和检讨,当代中国学人中的优秀分子能在行事和思维方式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所关注的精神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人们深刻反思科学精神对自然科学的物质功效,与对社会科学的精神功效的整合,这也正是科学精神价值统一体的深刻内涵.科学理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科学精神的价值理性有着内在的逻辑统一.从文化价值论层面、科学认识论层面、科学价值论层面、科学方法论层面探索科学精神价值理性,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精神体现出科学价值理性;反思人与社会关系,科学精神体现了社会价值理性;反思人自身的思维运动,科学精神揭示了精神价值理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赢找到了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整合源于利益冲突,冲突源于差异.在利益整合过程中,应考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与具体利益的差异性;面对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利益分化,要坚持总体效率优先,兼顾个体间的公平.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而利益的争取和实现需要一定的过程,利益表达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当前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体现在正式层面和非正式层面两部分,无论是哪一部分都影响政府的决策,现阶段正式层面上利益表达失衡而非正式层面又出现强者与弱者的博弈状况,确立了利益整合机制的前提与基础.利益整合机制既要有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的气势和系统性思维,也要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水平的实际.基于此,和谐社会利益整合机制应包括利益的保障机制、利益分配的平衡机制和利益受损的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3.
荣格的文化建构思想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的。荣格坚信,因为“地球只有一个”,所以东方精神和西方精神从根本上来说是相通的。“集体无意识”就是他所找到的共通层面。在他看来,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必须放弃一种外在性的立场,坚持一种内在性的立场:“用心灵去体验”、“在我们的内心寻求”异域文化的内在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在“牺牲”本土精神的同时,“站在自己的土壤上”。只有这样,我们所完成的文化交流才是在“集体无意识”这个根本共通层面上的灵魂的震颤,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涉猎。这种思想有助于我国学界摆脱文化建构中的民族主义和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4.
朱雯琤 《社会》2018,38(2):188-212
从福柯对戏剧《俄狄浦斯王》的阐释中可看到他对“知识-权力”框架所做的理论补充。福柯试图去除传统解释中知识和求知欲望之间看似自然的因果链关系,而代之以引入知识与权力的复杂关系,以此阐述现代真理话语系统机制的产生。福柯认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解释的俄狄浦斯确实打破了传统认知,但过分抬高了性欲望的理论地位;俄狄浦斯剧更能反映的,是知识话语中真理的发生以及权力机制的运行。在福柯看来,《俄狄浦斯王》不仅体现了自我知识的揭示,还展现了不同类型知识的冲突、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复杂交织,并且反映了真理审判程序的应用。福柯对《俄狄浦斯王》的分析视角,也喻示着他从具体权力机构考察到古典时期诸权力思想研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子系统,社会治理体系在实现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等治理目标的同时,具有促进不同治理体系整合的功能,而功能作为结构的体现,其释放取决于相应结构的支撑.当前网格化治理模式在治理结构层面,强调治理主体共同在场下的位置权变调整;而在其功能输出层面,存在治理主体整合功能失调、公众需求满足严重依赖政府、治理目标缺乏统合以及规范引导相对薄弱等问题.这可以通过精准化权变治理主体位置、打造网络化权力运行格局、拓宽治理主体间对话渠道以及完善规范体系建设等结构优化路径,使网格化治理输出功能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天人之辩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先秦。从价值观上看,儒家在类的层面上要求从自然走向文明,在个体的层面上要求化天性为德性,其注重之点在人文价值;墨家主张“赖其力”而超越自然,其中同样包含着化自然为人文的要求;儒墨的人文取向集中体现为人道的原则,后者在佛家那里得到了某种回应。与儒墨不同,道家将自然视为一种理想的状态,并提出了自然的原则。儒墨和道家的如上原则大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关系上的二重基本的价值取向,二者各有所见,亦各有所蔽。天人关系的进一步延伸,便逻辑地展开为力与命的关系。相对于儒道之徘徊于力与命之间,墨、法及后起道教更多地表现了对主体权能的确信,而在这种不同的趋向之后,则蕴含着对自由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因此人们对"天"既崇敬又畏惧,认为顺之者昌而逆之者亡,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产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必然反映,是不可逾越的自然之道和社会之道.而以此为理论依据,中国古代产生了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为法律制定时遵循的"则天立法"原则,法律实施时实行的"司法时令"等制度.因此,立法与司法中"顺天则时"的观念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自然规律与人间法度相类相通.浑然一体的格局."天之法"因此具有了实用价值,而"人之法"也因此具有了合理性和神秘性.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传统法律的自然观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征,与西方自然法思想存在诸多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形式,是视觉设计存在的方式,是我们把握其风格和特征的关键因素,所有设计思想均通过形式才能表达出来.景观设计中的形式语言,其含义主要可以从两个彼此相关的方面来说明:一方面是构成形式语言的物质和技术部分;另一方面是从景观形式总来源中汇集起来的思想、形象和概念.我个人认为,除去技术层面不涉及,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更注重的是思想、形象和概念这一方面.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可见的和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19.
延娟芹 《社科纵横》2004,19(1):106-107
本文就老子思想中历来被认为消极的三方面作了辩析 ,认为这三方面均体现了老子对自然社会的认识 ,并不消极。  相似文献   

20.
王雪 《唐都学刊》2009,25(4):25-28
汉代古文经学是在与今文经学互争的态势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文经学不仅为收集、整理和注解古文献不遗余力,而且其长于训诂、注重史实及持论平实的品格与学风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学术的科学权威.此外,汉末古文经学家吸收道家的思想,这对扭转儒学神学化的倾向有积极贡献,而古文经学与道家思想的某些契合又预示着汉代学术转向的必然.本文从分析古文经学的特点和方法入手,试图揭示它在汉末思潮解放中的作用及其对新的学术转向中不可忽视的地位和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