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玉圣 《学术界》2001,(4):230-236
在程千帆先生去世一周年前夕 ,6月 2日 ,接到程先生高足莫砺锋教授的赠书《程千帆先生纪念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 2 0 0 1年 5月第一版 ) ,即手不释卷 ,一鼓作气读完 (对不少篇目还读了不止一遍 )。因为 ,这本书太吸引人了 ;这种兴奋而激动的读书滋味 ,记忆中 ,只有在读陈平原教授赠送的同样也是纪念文集的《王瑶和他的世界》时才有过。收入这本《纪念文集》的文章有 57篇 ,另有“程千帆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要”(收有 32位学者的致辞和发言 )以及挽联、挽诗、挽词、唁电唁函选录。尽管这些文章或长或短 ,作者也长幼有别 ,但对程先生的道德…  相似文献   

2.
灯前摊着600多页的校样,这是陶芸师母于2003年编成的程千帆先生的书信集,题作《闲堂书简》。我一边读,一边校,为了尽量不漏过错字,便时时提醒自己只注意文字而不要遐想,可是仍然控制不住思绪的飞扬。2000年12月,由我负责编纂的15卷本《程千帆全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时上  相似文献   

3.
程千帆评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题记 :砺锋自 1979年负笈南京大学 ,立雪程门已逾廿载。亲承音旨 ,稍窥门墙。今蒙《学术界》之约 ,简述千帆师生平 ,亦论及其学术 ,故遵时下惯例 ,名曰 :“评传”。一   193 2年夏 ,刚满 2 0岁的程千帆先生考上了金陵大学。由于他在中学时遇到了一位优秀的化学老师 ,宁波王实铭先生 ,所以对化学极有兴趣 ,成绩也很好 ,就到化学系去报名。没想到当时金大各个系的学费标准是不同的 ,化学系的收费很贵。而程先生的父亲正失业 ,家中贫困 ,无力负担这么高的学费。他遍查各系的收费情况 ,发现中文系只要一半的钱 ,就改报了中文系。虽然程先生进…  相似文献   

4.
倘想了解程千帆教授的人生情怀、价值取向,他的一番夫子自道不可不读。在给朋友周勃的一封信中,程先生说:“我始终是个儒家,也信马克思主义,但儒家是本体。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切的根本,人活着就得做一点对人类有益处的事。就凭这一点,我在十八年的右派生活中活了下来。  相似文献   

5.
程千帆先生《〈复堂词序〉试释》一文认为谭献截取周邦彦和辛弃疾三首词中的四句,是希望填词者领会“透过一层”的表现方法,并对这种表现方法的机制和特点作了细致分析。程先生所论还有进一步展开的空间,比如在词学史上谁先关注到这种表现方法及这种表现方法的复杂性等。程先生认为谭献此序与“比兴”无关,又认为谭献批评项鸿祚“知二五而未知十”是因为项氏对词的价值和技巧不够重视,其观点尚可商榷。其实《复堂词序》希望填词者“消息”的周、辛词句和对项鸿祚“知二五而未知十”的批评,都体现着谭献“比兴柔厚“”忠爱缠绵”的论词宗旨。  相似文献   

6.
张伯伟 《中国学术》2000,(4):269-279
即将出版的《程千帆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收录了先师的论著、创作及回忆录,兹列目如下。  相似文献   

7.
倘想了解程千帆教授的人生情怀、价值取向,他的一番夫子自道不可不读.在给朋友周勃的一封信中,程先生说:"我始终是个儒家,也信马克思主义,但儒家是本体.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切的根本,人活着就得做一点对人类有益处的事.就凭这一点,我在十八年的右派生活中活了下来.老子主张守静,庄子主张达观,我不羡慕荣华富贵,也不想和别人计较(虽有时也不免).我同陶芸结婚后生活很安静,根本的一条是知足,我刻了一方图章叫‘残年饱饭’."  相似文献   

8.
却把金针度与人──从方法论的角度读《程千帆选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常听到大学生和一些年轻研究生的议论,说他们有志钻研国学,却苦于不得其门而入。他们认真地读了不少书,也会发现一些问题,临到作论文的时候,却往往不知道如何入手才好。实际上,这正说明他们已走到了治学的门槛前,只要再迈开一步,就可以顺利入门了。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建议他们选择一些学界名家所作的论文加以精读,在阅读中揣摩体会,学习使用文献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角度,久而久之,自然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古代文史领域,值得一读的名家论著很多,辽宁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程千帆选集》就是其中一种。程千帆先生是国…  相似文献   

9.
早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听说许诺 (1910 -1993 )先生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著名的中共党史研究专家 ,而我对于他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则是在近期有幸拜读了《许诺纪念文集》(余三定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 ,2 0 0 2年 3月版。以下简称《文集》)之后。我是在一种好奇心与敬仰感的合力驱使下认真细读《文集》的 ,读后掩卷而思 ,不断闪现于脑海的莫过于“学术”、“人格”、“文章”三组词语 ,我有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情绪感奋、一种试图解读的渴望与冲动。一、特立独行的学术情怀许诺“首先是一位独立思考 ,严谨治学的学者”(…  相似文献   

10.
大约三四年前,经一位前辈学长介绍,我偶然认识了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田辰山先生。当得知田先生是郝大维和安乐哲的学生后,我就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这之前我已读过郝大维和安乐哲关于中西比较哲学的几部中译著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遗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于是。我们之问就通过电话和E-mail开始了学术交往,天南海北,内容广泛。但主题则越来越向比较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20年是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60周年大庆。系里的纪念活动之一是编辑出版《中大哲学名家文集》,《李锦全文集》是其中的一本。这本系庆版《李锦全文集》的署名编者是业师李宗桂教授与我,但目录实际上是由93岁高龄的李锦全先生亲自选定的。系庆版《李锦全文集》的33篇文章是从10卷本《李锦全文集》析出的。  相似文献   

12.
十年前的金秋十月,我应邀到上海讲学,归来时转道南京,拜访程千帆先生。此前虽也有缘面谒以及书札往来,但难得深入交谈。这回专程前往拜见,没有确定的话题,也不谈具体的学问,只希望听程先生随意发挥。这是我向老一辈学者请教时屡试不爽的“不二法门”——与其规定题目,像新闻发布会那样有问有答,不如任其天马行空,更能展现饱学之士的风神潇洒。学者并非都如生姜越老越辣,  相似文献   

13.
我的案头上摆着河北人民出版社不久前出版的四卷本《张申府文集》。一天,来了几个学生,当他们看到这部文集时都很惊奇:“多好的装帧!不过,张申府是谁呀?”是啊,张申府是谁啊?对于大多数年青人来说,这的确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他被忽视得太久了!一张申府先生于1893年6月15日出生  相似文献   

14.
清代山左学者治学与江南及河北学者互动密切,其成就较之皖、吴名贤,不遑多让。但因身处山左,或限于财力,他们的著述并未及时刊刻流传,因而今日研治清代学术领域的学者,对于山左学者仍是比较生疏。张舜徽先生治学严谨宏博,论学实事求是,无畛域门户之见。先生撰《清人文集别录》计收清代文人六百家,其中属于山左学者有二十四人。先生于益都赵执信《饴山文集·叙录》云:"清初北方之学,山左为盛。"即对山左学风颇有推崇。本文仅就舜徽先生于《清人文集别录》所论廿四位山左学者之治学及其学术成就的评价予以探讨,一则以观察山左学者的学术成就,一则以感慨辑录印行及研究山左学者之著述,俾使山左学者之学术得以完整呈现,供研究者取资,实有待继续努力以从事之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两王了一     
陈援老《湮阴王擞传》(见《陈垣学徒.援君称为西教中豪杰之工,方驾徐B术论文集》第一集),王微号了一道人,(光启)李(之藻)者,其取义当与王力俪会肘语文学专家王力先生亦字了一,先生不同。lgr则有两王了一美。王微乃明末天王教两王了一@罗继祖~~  相似文献   

16.
《饮冰室文集》是梁启超先生文集的名字。这本文集虽然是他的朋友何天柱收集整理的,但既然经过了梁启超的审阅,书名当然也就为梁启超所同意。那么,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此作为自己文集的名字?这里又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寄托?这个问题虽然很小,但对这个问题不甚了解的人却所在多有。对于“饮冰”的误解有层次深浅之别。简单层次的误解,认为梁启超用此以为书名,是求取一片清凉之意。这是不懂得典故的出处,望文生义的解释,不必多说。高一点层次的误解,则认为梁启超对中国有着火一样的情怀,这是饮冰也无法消释的。再高一个层次的误解,则认为梁启超对于…  相似文献   

17.
苏洵苏辙散文创作比较论洪本健“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氏父子以散文创作的卓越成就并列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轼历来备受研究者关注,苏洵、苏辙则重视不够。实则,苏洵之文“皆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苏轼《凫绎先生文集序》),善议论,以雄肆笔力见长;苏...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里生了根的人”——缅怀黄炎培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敬的“珐琅博士” 我认识黄炎培先生,始于1928年。那年夏间,我在镇江润州中学读满了初中一年级的课程,因病随同大哥揆生到上海就医,入冬,同往中华职业教育社拜谒先生,请求作转学指导。先生听大哥说,我们兄弟姊妹共十人,如果都要读满高中,则费用浩大,双亲不胜负担。他们指望我初中毕业后,只须有一艺之长,能就业自立就可以了。先生立即建议我转入陆家浜中华职业学校,在铁工、木工、商科中任择其一。大哥为我选了铁工科。入学  相似文献   

19.
治墨学者多知欒調甫先生是現代“墨师”之一。欒先生对墨子的研究多創見,我写“墨家形式邏輯”一書时,曾受到他的启发,可是欒先生的著作,我只讀到他编的“墨辯討論”,頗以为憾。最近人民出版社重印欒著“墨子研究論文集”,亟买一讀,觉得这集子虽系三十年前的旧作,然对有志于整理和发揚祖国  相似文献   

20.
十年前的金秋十月,我应邀到上海讲学.归来时转道南京,拜访程千帆先生.此前虽也有缘面谒以及书札往来,但难得深人交谈.这回专程前往拜见,没有确定的话题.也不谈具体的学问,只希望听程先生随意发挥.这是我向老一辈学者请教时屡试不爽的"不二法门"--与其规定题目.像新闻发布会那样有问有答,不如任其天马行空.更能展现饱学之士的风神潇洒.学者并非都如生姜越老越辣,就具体的专业知识而言,甚至已开始退化,远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