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全民素质的轨道”.几年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许多地方和学校也做了不少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就整个教育战线而言,不仅谈不上全面走上转轨之途,而且.尚有不知如何下手的困窘和无奈,更有甚者,不少学校仍在为如何提高升学率而煞费苦心,使“应试教育”“风景依旧”.“应试教育”之坚冰,非一日之寒所致,因而要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拟从基础教育实践的角度,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作一粗浅的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基础教育的范式革命—创新教育再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理念的扩散,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对我们曾备感自豪的应试教育体系,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对我们提供的自以为高质量的教育“产品”,不满和指责在日益加剧,甚至发展到了“愤怒声讨”的地步。记忆犹新的是,媒体对我国现行语文应试教育模式的严厉批评,所用的大字标题是“误尽苍生 !”激愤偏激之词所蕴涵的,绝非无中生有的攻击。   教育学者杨东平教授曾忧虑地指出:“从 1901年建立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算起,中国现代教育的建立和发展还不到一个世纪……已…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更多的优秀人材。我国建国以来的教育,学校教育至今还依然处在“应试教育”模式之中,认为学校就是要通过考试手段,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材。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教育思想观念指导  相似文献   

4.
“我们学校的学术水平在英国不是第一。这一点。我很高兴。这表明他们不是一心钻研学术而不顾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人格健全的人才。其次才是他们的学术能力。”这是在北京召开的中英校长论坛会上,英国伊顿公学校长托尼·里特所说的一番话。为自己学校的学术水平不是全国第一而高兴,出自英国最著名学校一伊顿公学校长之口。该学校追求的目标,并非是学术至上,而是人格至上。英国伊顿公学校培养的是成千上万个“人格健全的人才”也就是说“先做人再做文”。  相似文献   

5.
张再林 《学术界》2023,(4):33-41
在今天,“显体”即“本体”的现象学方法日益引起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关注,并被广泛而深入地引入中国哲学思想实质的分析里。实际上,用中国哲学术语来表述,这种现象学方法也即中国哲学“显微无间”的方法。人们看到,这种“显微无间”的方法不仅贯彻于整个中国哲学思想里,一以贯之地成为我们进入中国哲学史的不二法门,而且还以不变应万变,其在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变革中同样存在,并表现得尤为突显。具体而言,它体现在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的“用晦而明”之中,体现在中国近现代道器关系的“体用一源”之中,体现在中国近现代思想资源的内源性与外源性统一之中,并且还体现在中国近现代治国理念的德法并举之中。无疑,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可以使我们从一种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出发,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得以领悟,而且亦有助于我们以一种“返本开新”的方式,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解读中走出“以西释中”的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更是传统儒道思想的理论硬核。无论是儒家的“以人为本”,还是道家的“回归自然”,最终都在“天人合一”那里找到了其理想归宿。“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具有明显的整体主义、积极入世和道德至上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纪建勋 《学术月刊》2024,(1):164-175
作为学科的中国比较文学固然是受欧美比较文学的影响而产生,而作为研究的中国比较文学却有着不同于欧美比较文学的发生与特征,两者的最大差别在于“跨文化”这一要素,这一点在华夏文明融通递嬗的进程之中便可见端倪。佛教的传入及其已经完成的中国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佛经翻译和从中诞生的“格义”之法是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的重要阶段。基督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到今日仍然还在进行之中,却也发展出了名为“况义”的异质文化交流之道,“格义”“况义”已经成为中国比较文学之原理研究和方法论建构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8.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素质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对学校教育提出的一种更高的要求,它的出现在当代并非是偶然的。素质教育之所以要提出,是因为我们原有的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已使我们的教育不能发挥出最佳的功能,不能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吻合。而在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竞争中,起决定性意义的是人的素质竞争。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面对文化贫困的中国人力资源,提高其素质的确是当务之急。扬弃升学主义的“应试教育”,将“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这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但真正实行起来,在素质教育实践探索过程中难度却很大。本文拟对…  相似文献   

9.
个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同志提出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是两个永无止境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① 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是对近一百多年来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模式的发展实践的深刻概括 ,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框架 ,是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高度体现。应该说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几百年来一直处于“个人至上”或“社会至上”的两极对立之中 ,既产生了“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这两种对立的社会观和方法体系 ,也产生了“个人主义”与“极权主义”这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念。“社会唯名论”认为 ,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入住中国之考虑,利玛窦曾通过“以僧自居”之方式获得中国官方与百姓的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却越来越感到早期所使用的佛教权设不仅毫无意义,反而成为传教途中的一大障碍,致而他果断采取了“弃僧附儒”之策略,并公开对佛教发起攻击.然令其始料不及的是,此举虽然看似合理,但却给基督教在中国日后的传播自设了更大的障碍,乃至一度陷于被驱逐中国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11.
论船山精神     
王船山是中国历史上艰苦卓绝的思想家 ,他除了很好地把握个体的生命价值外 ,也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国家之兴亡、民族之盛衰、社会之发展 ,以其广阔的视野、缜密的思维和批判的眼光 ,审视历史 ,正视现实 ,构想未来 ,成为那个时代最有成就的思想家 ,在中国思想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生命历程中 ,始终洋溢着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那就是 :“以身任天下”的豪杰精神 ,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 ,“卓然不惑”的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把它统称为“船山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贯穿于他的言行之中 ,而且体现在他那近千万字的著作中 ,还反映在一代代仁人志…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非理性研究在走过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路之后,已开始陷入一种困境之中。曾几何时,我国拒斥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把西方的非理性主义统统视为反动透顶的东西,对其实行“隔离”,不予研究。结果是我们未能很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非理性这块阵地,闹出了不少笑话。然而,近几年随着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非理性成了一种时髦的东西,我国学术界在短短的时间里发表了有关论文200余篇,学术研究和社会上都先后出现了“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这种狂热多少在人们的思想上引起了某些混乱,暴  相似文献   

13.
鹿国治 《东岳论丛》2000,21(2):125-129
中国比较文学从本世纪初开始萌芽 ,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 2 0世纪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就其价值取向和思维方法来说 ,可以说基本上还囿于基于“自我中心主义”之上的“刺激———反映”的框架和模式之中 ,还未来得及或未能充分意识到自身观念的建构之必要。在这世纪之交 ,我们有理由提出“中国比较文学观念建构”这一命题。建构中国比较文学的观念 ,当务之急是建构“世界公民的心态” ,即不分民族、不分东西、不分优劣的人类一家、“世界大同”的心态 ,平等对话、双向沟通的心态 ,以对话代替对抗 ,以人类总体观念代替民族中心主义。建构世界公民心态的理论资料 ,可借鉴《易经》的价值取向 :“用九 ,见群龙无首 ,吉” ,“天德不可为首也”。《易经》倡导的“群龙无首” ,乃“保合太和”之气 ,乃万物融融、各得其宜、不相妨害、充满生机的和谐之气。以此和合的义理为指归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文学就能展开有效的对话和沟通  相似文献   

14.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作家。鲁迅先生曾三言两语地谈到过废名的小说,说他:“冲淡之中有哀怨”,不大“闪露”,“于是从直率的读者看来,就只见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可是废名为什么会“低徊”、“顾影”,“不闪露”呢? 周作人在《〈枣〉和〈桥〉的序》中说,通过对一女子学校的调查,废名的小说被列为第一难读  相似文献   

15.
“新社会本位”教育试图改进当前学校教育中弥漫的个人主义、竞争至上、能力至上氛围,试图在学校建构一种公平的社会秩序,以合作代替竞争.“新社会本位”突显了自由的意义:在知识教育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生思想的自由、求知的自由;在道德教育上,强调没有规则就没有理性,没有对话就没有规则,培养学生对基本道德法则的敬畏,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和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伟大的文献中的著名论断是通过什么告诉我们的呢?我以为首先在于,毛主席在前后二十年之中,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了具体的、深刻的运用,并在运用中作了重大的发展。他高度的概括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本特点,卽“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巳“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而“惟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用他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东风已经压倒西风,东风还将继续压倒西风,或是说,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科学判断,毛泽东思想之真凸显在毛泽东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中,凸显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正确把握中;毛泽东思想之善凸显在毛泽东的人类解放情怀和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上下求索中;毛泽东思想之美凸显在毛泽东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与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之中。“真”、“善”、“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毛泽东思想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民族认同在中国古代的表现形式,即通过认同儒家文化而认同一家一姓之王朝。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兴起之后,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通过想象“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而为“中国”命名,并且建构起我们的民族历史。而由于中国民族国家仍在建构之中,我们面临着很多思想上的障碍与争论,只有通过民主制度的建立与文化认同的回归,才能把民族主义从一种情绪转化为一种思想。  相似文献   

19.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元,班级管理也是最基层的学校管理,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管理的实施者。文章从应试教育视野下班主任工作模式的特征分析入手,反思了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及其原因,初步建构起创新教育视野里的班主任工作模式,使我们找到了超越传统的“去向”与“路径”。  相似文献   

20.
说到中国的文学批评,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词学,也就是词的批评,是从一种困惑的情形之中开始的。因为中国旧日的传统文学批评,总以为诗是“言志”的,“感天地,动鬼神”,有这样的功能和效用,至于文,我们说文章是“载道”的。可是我们中国早期的词,只是配合当时的流行歌曲来歌唱的歌词,既没有唁志”的功能,也没有“载道”的效用。而且最早期的被编辑在一起的词集《花间集》,其中所写的多半是美女和爱情,这在中国文学以言志和载道为价值衡量的传统之中,是不符合我们的价值标准的,所以人们对之常有一种困惑。中国最早的对词的认知和评论,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的有逻辑性和理论系统的专书,它是从宋人的笔记之中开始的,我们从宋人的笔记就可以看到他们当时困惑的情形,像魏泰的《东轩笔录》就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一次,王安石跟吕惠卿还有他的弟弟壬安国在一起谈话、当时王安石才做了宰相不久,他就问:“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他的意思是说作为宰相还可以作这种写美女和爱情的词吗?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有这样的困惑,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北宋初期有一位宰相晏殊是常常写小词的,也就是今天我们讨论的晏欧词中的一位作者。我们从来人的笔记看见他们有这样的困惑,在这种困惑的情形之下,这些士大夫们一方面认为小词的写作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