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中国古代的反贪立法黄启昌防止及查处国家或集体公职人员利用职权牟取私利,是我国历代整饬吏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反贪立法的着眼点。纵观历史,历代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运用法律武器来规范各级官员,由此形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反贪法律史料。这些对我们今天的反贪斗争,...  相似文献   

2.
贪污贿赂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一个难以根除的顽症,已成为困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难题。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由于控制机制不完善和市场经济本身的负效应,市场商品交换原则已经超出经济领域,泛化到其他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所表现出来的新发展势头向传统的反贪斗争模式提出了挑战。我们需要正视这个现实,在不断改进斗争策略的同时,制定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反贪战略。制定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贪战略的必要性及现实可行性在反贪斗争持续深入进行、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形势下,提出制定社…  相似文献   

3.
挖掘反贪历史遗产的力作──《中国历代反贪全书》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政修明而有敌国外患者国必不亡,内政不修而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是千古不易之常理。‘响政不修”的涵义虽然非常广泛,如政出多门、机构庞冗、横证暴敛、民困无告、货币紊乱、盗贼横行等等,但最普遍,最传统的一种表现形式则是贪污。可以说,贪污是社会一切“内政不修”现象的总根源,是国家衰弱乃至败亡的祸首罪魁。正因如此,反贪倡廉也就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常抓不懈的一项大事业,更成为古今中外一切正义、善良的人们毕生追求的大目标。怎样探索新形势下反贪倡廉的新路子?怎样加大反贪斗争的力度,把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的反贪…  相似文献   

4.
腐败是历史上朝代更替的重要原因,反对腐败遂成为了各朝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反贪制度及现实反贪路径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以期对今天我国进行反腐败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腐败是历史上朝代更替的重要原因,反对腐致遂成为了各朝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反贪制度及现实反贪路径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以期对今天我国进行反腐败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中描写了大量梁山好汉如鲁智深、武松、杨志等的反贪除恶的行为,梁山好汉身上具有浓厚的"反贪除恶"的精神.这种"反贪除恶"具有以下特点:不惧大、不畏强、精心策划、周密部署、采取深入腹地的斗争策略,但同时其也缺乏原则性、程序性,矫枉过正、滥杀无辜,手段残忍、惨无人道,公私不分、鲸吞财货,这是值得警醒的.  相似文献   

7.
潘玉玄 《社会科学论坛》2011,(9):213-219,236
中国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是惩治贪官污吏最为严厉的皇帝;而在越南,最积极倡导反贪的皇帝恐怕要属后黎朝第四代皇帝黎圣宗(1460-1497)了。将朱元璋与黎圣宗防惩贪污的政策对比,不难看出来他们俩的措施既有许多相同点,又有不少区别点。通过这样的比较,本文希望能够对朱元璋反贪惩奸的政策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 历史上敌对阶级或统治阶级不同集团之间诉诸武力的大搏斗尽管时间短暂,但斗争却特别激烈、尖锐、曲折、复杂。战场上的血腥撕杀,使将帅们的军事才能和勇敢精神得以充分发挥,政治、外交上纵横捭阖的斗争,使谋臣的韬略与机智能够尽情显露。而斗争的结局又往往带来十分明显的历史变化,所以长期以来它成为历史家注意的中心。中国历史上各王朝的创业之主及其文臣武将的事迹之所以记载特别详博,原因就在这里。相反,在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时期,守成之主  相似文献   

9.
<正> 所谓从宏观角度看农民战争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把农民战争放在封建社会的广阔背景上,从封建社会的基本规律出发,去把握这种历史现象。特别注意社会基本规律对它的制约作用;二是从中西历史比较来看中国农民战争的特点及作用。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内在规律中国农民战争次数之多、声势之大、斗争之壮烈,都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这一点已为史家所公认。照以往的“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的论断进行逻辑推理,中国应该较早地结束封建制度,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然而历史事实却恰好相  相似文献   

10.
<正> 大凡略具政治斗争历史常识的人们,对于“韬晦”这个名词都不会感到陌生。所谓“韬晦之术”,就是通过各种欺骗的手法,表面上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掩饰政治上的野心和志向,解除对政敌造成的威胁感,麻痹政敌的警惕,等待合适的时机,实现预谋的政治目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韬晦之术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斗争手段,借助于韬晦之术而达到了政治目的的权术家大有人  相似文献   

11.
晚清和民国前期烟患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自80年代初以来,吸毒在我国死灰复燃,十多年来,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问题。我国对反毒品斗争也日益重视。为了有效地开展反毒品斗争,必须加强有关的理论研究,其中包括对毒品祸华和我国反毒品斗争历史的研究。在建国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吸毒最严重的国家。当时中国之吸毒,主要表现为吸鸦片烟,俗称抽大烟。当时,抽大烟是中国四大公害——烟、赌、娼、匪中的第一号毒瘤。早在明代中叶,吸鸦片烟之习就传入中国,之后日益严重。对于鸦片战争之前的鸦片烟问题,史学界已经作了非常详尽深入  相似文献   

12.
几代最优秀的民族知识分子,前仆后继,上下求索,杀生取义,舍身成仁,都是为了履行“盗火者”神圣的使命。他们相信,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斗争”。然而,回首往事,一个世纪“为真理而斗争”的全部收获,却是如此微茫难求。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命运,与拜伦在诗中所写的普罗米修斯是如此的相似,尽管尚不能断言这个理性之神是否已经死灭,但它在现代百年中国之历尽磨难,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的发展,敌我斗争出现了新的格局,为此孙中山在不放弃武装斗争的同时并以其为基础进行了"以和平收革命之功"的种种努力,但因不合中国革命实际而终成泡影.历史实践证明,武装革命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同时也说明历史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帷幕。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由此发端,中华民族从此开始觉醒。一当资本主义势力席卷全球、资本主义国家武装侵略中国时,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就成为中国各阶级、各民族所面临的共同任务。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同中国历史上汉族反抗周边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的斗争相比,已有根本区别。这一斗争,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有时它还带有鲜明  相似文献   

15.
包大为 《社会科学辑刊》2023,(5):206-214+239
在人类文明史的演变中,每一片乡土所积累的物质财富、日常经验、价值规范都在无声地培壅着相应的历史意识,而文艺则是对这种自然且自在的历史意识的再现与表达。在近代中国,文艺开始重新界定古今之辩的人性与价值,理性之反思、普遍之尊严、批评之风尚遂成为新趋势。但是这个趋势的使命则是从苦难与斗争中淬炼为现代化自觉,而不是“强加的”现代化话语。历史业已证明,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自觉不仅是反思的,更是自主的。因其反思,故而能超越传统与教条;因其自主,故而能避免成为新旧帝国主义话语的枷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大幕徐徐展开,当代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自觉必将面向乡土、结合人民,朝着历史进步的方向,生成扎根中国且影响世界的文明气象。  相似文献   

16.
一部拓新之作:《中国近代外交史》王云绮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受侵略、受压迫、受屈辱的国耻史,也是中国人民从事反帝反封建浴血斗争的革命史。近代史中的外交史尤其突出地反映了这一时代内容和特征。无论是从事专门的外交工作,还是进行普及性的爱国主义历史教育和...  相似文献   

17.
走私活动连绵不绝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突出的现象之一,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遭受走私影响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堪与中国相比。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在英国为维护其对华鸦片走私贸易而发动的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开始的,又是在“无货不美,有美皆备” 的美货走私倾销中结束的,其间更有气势汹汹的日货走私肆虐其中。走私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认真总结中国近代反走私的经验教训,对今天的反走私斗争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独立、完整的国家主权是反走私斗争的权利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构成国家主权的要件──被列强…  相似文献   

18.
马立新 《南方论刊》2014,(10):105-107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交通之要冲,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梳理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对深化新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新疆大学生反分裂斗争意识和改进课程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论新语     
<正>张全景: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斗争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在《红旗文稿》7期撰文: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斗争。一、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难探索而作出的正确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必须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产党员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  相似文献   

20.
嘉靖“倭患”探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的历史教科书告诉人们:明中叶,倭寇侵掠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使这一带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了重大损失,因此抗倭战争是爱国的、正义的战争。这个结论,长期以来为人们接受。但事实上,明中叶,特别是嘉靖年间的所谓“倭寇”,从领导者到基本群众都是中国人;这些中国人是为了冲破明王朝反动的“海禁”政策才被迫拿起武器的;他们的斗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而他们之被镇压是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