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清代朴学对儒家经典解释方法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明末儒家经典解释陷入空谈流弊,文本解读空间日益萎缩的现实,清代朴学家们对盛行于前代,以"心学"为主导的"诠释"方法提出了质疑。他们以"考据"替代"诠释",复原"本经"与"本义";以"新义理学"替代"理"、"心"本体论,消解解释形上学;建构语言哲学,拓展文本解释理论。重构出的儒家经典解释方法,使儒学重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它将中国古代考据学推向高峰,不仅影响了清代史学的治史观念,更成为20世纪"新考据学"方法范式的直接来源。当然,该方法内部存在着无法回避的理论缺失,这也成为其在清末走向衰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需对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展开必要的批判性反思.就其性质而言,与其说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是制定法解释的方法,毋宁说它们是制定法续造的方法或法律类推的方法.就其操作功能而言,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尚需依赖其他实质性或权威性论据的支持,因而并不能称其为相对独立的解释方法.必须谨防法律适用者打着解释的旗号,错误扩张或限缩法律规范的适用范围,扭曲、破坏法律.公鸡啄眼案和非法占用农地案就反映了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之误用.  相似文献   

3.
认知、理解和解释中国传统哲学应坚持怎样的原则?如何合理使用那些对理解和解释中国传统哲学有价值的方法?方东美都有他独到的探索.在方东美看来,认知、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一定要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和特性相适应,因而无论是西方哲学方法、知识论方法,还是科学方法,都应慎重,而人文主义方法或形上学方法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最适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智汪 《兰州学刊》2007,(4):161-164
戴震的治学宗旨是由文字、音韵、训诂、考据入手以寻求经书义理和圣人之道.作为清代中叶最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戴震不仅以考据的辉煌成就为世所重,而且以系统而又深邃的义理之学,在清中叶的学术思想界独树一帜.今天,研究戴学是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整个清代思想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解决历史哲学问题为契机 ,研究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体系在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和历史本体论方面表现出的不足和缺陷 ,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缺陷的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6.
张晓飞 《学术论坛》2006,(8):162-165
有权解释论认为,只有受理合同争议案件的法院或仲裁机构对合同所作的解释才具有法律效力,这一认识缺乏法律和事实上的依据。法律效力的载体是法律,法律没有规定法院或仲裁机构的合同解释具有法律效力。在争讼中,法官或仲裁员、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其他的诉讼参与人对合同的解释是形成裁决的基础,法律赋予生效裁决以法律上的效力,而不是合同解释本身。合同解释的结果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7.
李双套 《社会科学》2022,(3):131-139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命题。围绕这一命题,学界已形成不同理解范式,既有兼容论,也有对立论。从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变的过程看,自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就进行了哲学改变世界的思考,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对自身哲学思想进行清理的总结,标志着解释世界的哲学的终结。从该命题提出的直接动因来说,此命题是马克思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将哲学“意识形态化”或者说“解释化”而提出的。就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不诉诸改变世界的解释世界是徒劳的,解释世界离不开改变世界,世界的可解释性在于其可改变性。  相似文献   

8.
法律解释方法之社会学解释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琳 《山东社会科学》2012,(Z1):200-203
社会学解释方法是运用社会学方法对案件的社会效果进行预测,对可能的判决结果进行利益衡量的法律解释方法。社会学解释方法的运用应当遵循文义解释优先的准则,在社会实证资料详实、程序合法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利益衡量,要对解释结论充分地论证说理。社会学解释方法运用的直接意义在于增加裁判结论的信服力,而法官在裁判过程中也更加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同时,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也对法官队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宪法解释的方法体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宪法解释中的不同方法、技术与规则 ,构成宪法解释方法论。从现代宪法解释的理论 ,尤其我国宪法解释案例运用的解释技术、规则与方法的实际情况来看 ,文本解释方法、原旨解释方法、结构解释方法、平衡解释方法、目的解释方法 ,构成我国宪法解释学中宪法解释具体方法体系。认识和研究我国宪法解释中的解释方法学 ,是启动和开展宪法解释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人都同意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是统一的。但是,二者如何统一起来?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断定"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为何要特别强调改造世界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只有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及立足于实践基础之上的历史主义观点出发,才能理解二者的统一及其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刑法解释方法一直是刑法解释学中的核心课题。在刑法解释方法中,文义解释方法作为传统的解释方法之一,其承诺法律自身中存在客观性,只有严格按照语义进行解释才能保证刑法解释的客观性。目的论解释方法主张对刑法条文的解释应遵循一定的目的,未必要机械地按照语义来进行解释,其关注的是在个案中法官如何理解、解释和应用刑法条文才能实现刑法的目的。因此,在目的论解释方法中,刑法解释的客观性是指“合法性”与“正当性”。  相似文献   

12.
历史解释模式与社会历史理论、史学范式、史学理论等概念意义相近又不完全相同;既紧密联系又有细微差别.所谓"历史解释模式"是指最一般的对历史的理解范式和解释框架,主要包括历史观和方法论.从哲学视角看,历史解释模式总体上可分为"宏观历史解释模式"、"微观历史解释模式"和文化哲学的历史解释模式.所谓宏观历史解释模式是指从社会历史宏观领域着眼,注重历史的"大结构、大过程、大比较",从人类活动的宏观领域去把握和解释历史,一般围绕历史的性质、有无规律、决定因素-动力系统、进步路线图等领域展开.  相似文献   

13.
批评的艺术     
在教师的教育工作中 ,恰当的批评可以激励人、教育人 ,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批评的结果与预期的目的不相符。其原因是批评的方式、方面不恰当 ,从而引起被批评者的逆反心理。如果批评中注意批评内容与批评过程两个方面就能形成正确有效的批评  相似文献   

14.
异文研究是《诗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梳理了历代对于《诗经》异文研究中的三个取向,即辑佚整理、理论探析、地下材料考证,在此基础上提出《诗经》异文对于研究文字演变情况、训诂发展历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语篇分析理论是英语整体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英语阅读教学应以语篇教学法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为目的,同时要充分注意调动学生现有的图式知识,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确认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文学文本分析中具有转换的广阔空间,探讨如何转换,是文学批评抵达文学性的重要一环.以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为个案,发现在解释文学的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方面,戈德曼的理论是有其价值的.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完全充分地揭示文学性产生的原因.当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将研究者引到文本层面之后,可以与走向对人物心理世界的分析相会合、与象征系统中的隐喻意义解读等方法相会合.在文本分析层面,我们与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会合还有极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批评研究经历了美学研究、体系研究、批评史的建构与文化研究的阶段。本文对这几个研究阶段作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 ,力图揭示这种研究的演进态势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案例指导制度在本质上是一种法律适用机制,其主旨在于统一法律适用,指导性体现在判决理由的说明,优势在于其实务性和开放性。案例指导制度很好地克服了抽象司法解释的诸多不足,是对具体法律适用解释价值的体现和认可。该制度对于提高裁判文书的论证说理性和法官解释法律的能力有着操作层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的阐释链与“新传统”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形成的现代文学传统,已经渗透到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代文学/文化发展的规范性力量。而当前那些试图颠覆五四与新文学的挑战,也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现代文学传统的价值。必须重视对这个新传统的研究。新传统的形成过程可看作一个阐释变体链,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史家、批评家对新传统不断地遴选、过滤与塑造,这些阐释总是离不开时代的制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胡适等人和《大系》的工作,是在对旧传统的反对中建构新传统;40年代的理论家和文学史家在新传统的清理方面,更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借对新文学的评价建构起自己的文学史观,而这些理论和观念又被逐步筛选和流传下来,影响着人们对新文学的想象与评价。这几个重要段落清晰地呈现出现代文学的认识历程及其对新传统积淀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代,批评家吴炫等人提出的"第三种批评"体现出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中逐渐凸显的集体原创性焦虑。"第三种批评"理论是当代文学批评自我怀疑、自我质询和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是已经取得独立身份、具有现代理论品格的文学批评自身迸发出的原创冲动。这一批评话语更多的提供了一种话语策略,一种原创姿态,而其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辨析与反思这些问题对于认识理论原创的困惑,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原创思考及可能的解决路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