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围绕学苑出版社 1998年出版的三卷本《世界文明史》突出存在的抄袭剽窃现象 ,提出学术界和出版界应予关注和思考的一些重大问题 ,比如“学术界的好好先生太多了”、“这样的书为什么能出版”、“学术出版界抄袭剽窃愈演愈烈”、“写作枪手———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学术书评步履维艰”。文章提出 :“学术评论是学术事业的防腐剂 ,是学术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当前学术批评的气氛不正常的情况下 ,健康的学术书评愈发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应该大力鼓吹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和书评。  相似文献   

2.
陈明芳 《云梦学刊》2003,24(6):13-16
笔者的科研成果《中国悬棺葬》屡遭抄袭、剽窃,这是当今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流行的抄袭、剽窃之风较为严重的典型例证。为维护学术尊严和中国学术界的良好形象,我们呼吁全社会和有关管理部门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学术评审制度,从根本上遏制学术腐败的蔓延。  相似文献   

3.
学术期刊中抄袭剽窃的现状分析及治理举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抄袭剽窃是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中一种常见的文化领域的盗窃行为,也是学术界"痛打"的知识侵权热点问题.抄袭剽窃是一种严重的学术腐败行为,其特征是把别人的精神成果据为己有.急功近利是抄袭剽窃的主要病根,学术良知泯灭是抄袭剽窃的催化剂.抄袭剽窃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期刊作者,学术期刊编辑也是受害者.抄袭剽窃的行为严重污染了学术期刊生态环境,必须采取多项措施,严加治理.  相似文献   

4.
前车之鉴:晚近十大学案警示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十大学案,均是我国十余年来引起重大反响的学术事件。既包括教育界、学术界、出版界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失范以及学术违规、违法现象,也包括学术不公、权学交易、学术腐败等现象。掩卷深思,除了尴尬,就是痛心。在无可挽回的尴尬和痛心之后,痛定思痛,我们还得清醒地面对。面对前车之鉴,惟有亡羊补牢、警钟长鸣,才有可能不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2000,(4)
蓝勇和张伟然两位先生揭露出来的陈国生教授学术造假事件可谓触目惊心。与以前揭露出来的学术界的抄袭事件不同的是 ,陈教授不仅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而且为了晋升 ,堕落到盗用出版社名义非法出书的违法地步 ,这种作法在国内外学术界如果不是绝无仅有 ,也是百年不遇。蓝勇先生称 ,此书“出版”后 ,“陈国生一直没敢将其自称有‘筚路蓝缕的地位和作用’的这本‘学术著作’赠送学界同人”。看来 ,蓝教授还是过低估计了陈国生博士的“英雄手段”和“大家风范”。陈博士只是不愿赠送国内的学界同仁 ,因为如此“精彩的学术著作”是准备进行国际…  相似文献   

6.
试探剽窃的成因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的剽窃行为已成为公认的“学术蝗祸”。我们应从“量”和“质”两方面对剽窃行为进行立法界定,探究其滋生与蔓延的主要原因,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健康、有序的学术环境,彻底遏止剽窃现象。  相似文献   

7.
沈登苗 《云梦学刊》2003,24(5):19-22
学术批评的重心应由当前的以揭露、批判抄袭剽窃的个案为主,转移到以检讨、反思、整治低水平、重复研究和互抬桥子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浮躁上来;把学术批评的强音由当今的“学术打假”、“反学术腐败”,改换成“提倡学术规范,反对学术浮躁、学术泡沫”;把学术批评的个人见义勇为的“傻瓜的事业”,真正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程,各级学术主管部门已到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学术批评网2002年1月9日发布、《社会科学报》2002年1月10日发表的署名“晓声”《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评王铭铭〈想象的异邦〉抄袭哈维兰〈当代人类学〉》一文,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指证为学术上的抄袭剽窃者。一时之间,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应,尤其是在各家学术网站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与帖子。在众多网友发表的意见中,大家无一不对王铭铭以往的学术成绩有所瞩目,尤其对他的求学背景有所关注。因此,也有人对王铭铭教授能够在学术上犯下如此“低级”“弱智”和令人不齿的严重错误感到…  相似文献   

9.
关于学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亦工 《学术界》2002,(1):29-31
1、关于学术规范 ,讨论已经很多。我没有深入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 ,只是谈一些一般的想法 ,没有条理 ,不系统 ,只是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时的一些感想 ,聊供参考而已。2、抄袭剽窃影响有限 ,抄袭和剽窃受到注意最多 ,但是 ,抄袭和剽窃基本上是少数人的个人行为 ,对于学术进步的影响并不很严重。《历史研究》在前几年曾经批评一些抄袭剽窃行为 ,近几年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关系学术整体进步的建设性的学术规范问题。3、关系学术整体进步的建设性的学术规范问题这样的学术规范内容很多 ,《历史研究》目前注意的主要是 :①实行匿名审稿制度。②论文…  相似文献   

10.
张涛甫 《学术界》2003,(3):145-146
近年来 ,学术打假的呼声此起彼伏 ,这主要是针对学术界的一些腐败现象。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在社会公众心目中被一贯视为净土的学界也不同程度地遭到世俗风气的污染。权钱交易、剽窃抄袭、学术寻租等丑陋现象开始进入清净的学术门墙 ,这破坏了多年承传下来的学术传统和游戏规则。这些丑陋现象已经引起每一个有学术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深深忧虑 ,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众注意力的主要载体 ,对学术界接连不断曝出的丑闻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一些媒体也开始介入学术批评。作为社会公器 ,媒介对学术界的腐败现象予以揭露和批评 ,…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复旦大学教授申小龙多次在其《语言的文化解释》、《文化语言学论纲》、《文化语言学》、《申小龙自选集》等著作中将多佛尔海峡误作为“多佛大街”的事实为例 ,对学术界严重存在的抄袭剽窃、自我克隆风气以及出版界拒不尊重学者意见的炒作之风进行了严肃抨击  相似文献   

12.
学术不端行为是近年被各界普遍关注的行为,它主要是指存在于学术界和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弄虚作假、剽窃抄袭或者其他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学术腐败”的说法已经有年头了。如果仅仅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整个学术界的状况,显然有失偏颇,但学术界严重存在的腐败现象的确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年来,关于学界剽窃、抄袭、造假、虚报等学术腐败的新闻屡屡曝光,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形象和声誉。引文不注出处、注释不规范、篡改文献和数据、署名混乱、评价夸张、学术批评失范等学术不端行为,也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尽管有不少知名学者大声疾呼,很多媒体也严厉抨击,但学界的情形未见多大改观。如今的书店里,乍一看,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丰富得不得了,但究竟有多少原创的、高质量的、…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术失范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激烈讨论。造成学术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通过学术评价体制的漏洞弊端产生。现行学术评价体制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数量化评价、官僚行政化评价和“学霸”评价。这种评价体制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学术失范,主要包括剽窃抄袭严重,研究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虚报造假;学术原创性丧失,学术道德沦落。因此应从重质轻量、倡导民主化评价和确立专业性的专家协会评价等方面改革和完善学术评价体制。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的主题是学术批评、学风建设与学术进步,围绕新形势下学术界和高教界的重建学术规范、加快学术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围绕如何进一步繁荣学术批评、发展学科评论以及如何进一步巩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成果问题。而天津沈履伟剽窃事件诉诸司法案的个案不仅凸现了学术文章和学术道德的底线,而且关系到学术批评和司法诉讼的互动。我为这次论坛提交了一篇长文《评高校教授聘任中的唯学历倾向——兼谈博导称谓的误导性》,已经发表在2005年7月14日学术交流网和同日的学术批评网上,限于时间,现…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笔者在评论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长城教授《经济社会学》涉嫌抄袭问题时,曾经旗帜鲜明地提出“治理学术不端刻不容缓”这一命题。这是笔者有感于学界抄袭剽窃之风日甚一日而发出的无奈的呼吁。无独有偶,周长城教授的同事——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  相似文献   

17.
2004年6月中旬,史学批评网、天涯网、往复论坛、学术批评网、新语丝等网站先后刊发或转载了署名史言所撰写的《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抄袭问题举隅》一文,指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卜宪群先生有抄袭之嫌,学界为之哗然。文章在网上网下引发了激烈讨论。7月初,文中指出的被抄袭的论著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阎步克先生发表声明,做出了回应。“不得抄袭”,是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时所应秉持的底线。抄袭,是对学者最为严厉的指控,会直接影响其学术生命。因此,对这样的指控,学术界不能等闲视之,作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的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8.
丁东 《学术界》2001,(3):130-131
由杨玉圣文章引起的关于学术批评是否应当署真实姓名的讨论 ,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所谓学术批评 ,内涵十分广泛 ,既包括不同学术见解的争鸣 ,也包括对健康学术秩序的维护。我认为 ,如果是前者 ,是在承认对方价值的前提下发表不同的学术观点 ,用真名还是笔名、化名无所谓。如果是后者 ,既批评不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行为 ,比如抄袭、剽窃或评奖活动中的舞弊 ,则应当提倡作者署真名。因为这种工作的意义已经不是学术观点之争 ,而是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只有署真名才能堂堂正正地肩负起这样的责任。如果不署真名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你戴着…  相似文献   

19.
肖某的语言学论文《追捧一词为何受追捧》全文框架和至少50%的文字均源于胡建刚《表达空位与忽悠流行》,是一篇不折不扣的抄袭拼凑之作。肖文对胡文的袭用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仿造拼凑和阉割篡改。肖文的出现说明学术领域的打假还任重道远,清剿学术腐败尚需多方努力。当前学界尚有一种妄下结论的文革式学风,它同样不利于学术发展,在进行正常的学术批评时当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的主题是学术批评、学风建设与学术进步,围绕新形势下学术界和高教界的重建学术规范、加快学术发展的薪机遇和新挑战,围绕如何进一步繁荣学术批评、发展学科评论以及如何进一步巩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成果问题.而天津沈履伟剽窃事件诉诸司法案的个案不仅凸现了学术文章和学术道德的底线,而且关系到学术批评和司法诉讼的互动.我为这次论坛提交了一篇长文<评高校教授聘任中的唯学历倾向--兼谈博导称谓的误导性>,已经发表在2005年7月14日学术交流网和同日的学术批评网上,限于时间,现在不谈这个问题,而专就沈履伟剽窃事件诉诸司法案谈学术批评和司法诉讼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