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士林 《学术界》2001,(6):277-278
转眼之间 ,《学术界》改版已经整整两年了 ,她在这短短的两年中所取得的实绩是有目共睹的。其中又尤以其学术批评专栏对学界各种腐败丑恶现象的大胆揭露与曝光而引人注目。但在谈到中国学术的粗放现状时 ,我总是想起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讲的德国制度 ,尽管同样也应该向这种“低于历史水平 ,低于任何批判”的中国学术腐败“开火” ,但另一方面 ,我认为还应该把一部分精力转移到真正学理高度的学术批评上 ,也即不能把学术批评的内涵狭隘地等同于工商部门的打假功能上。因为那些属于学术道德范畴的问题只能是一种学术批评的初级…  相似文献   

2.
一、先验批判与学术批评对把先验批判引入学术批评领域中 ,有一种比较有深度的质疑是 ,尽管觉得这套先验批判方案看上去不错 ,它对于粗制滥造的当代学术生产也有一种警醒作用 ,但由于对“纯粹理性结构”的标准及其合法依据感到比较玄乎 ,因而觉得与其寄希望一个难以把握的思辨哲学概念 ,毋宁去借鉴一些当代西方学者的那种更实在的知识社会学思路 ,比如采取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寄托在“一个围绕学术理性的信念建立起来的具有自主性的学术场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讲 ,对于作为学术批判之尺度的先验批判来说 ,当然应该有一…  相似文献   

3.
在批评话语中,“作者”这个概念有时是一种方法体现,有时是批评的对象和目的。由于这一概念有时是建立在先验或现成教条的基础上,从而导致批评的随意和误读。本文旨在建立一个文学批评的逻辑起点,这一逻辑起点即应建立批评的“文本”立场,不存在离开这一立场的“作者”,“作者”的全部含义亦必须以这一立场为前提,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人,一个写作状态中的人,虚构文学中的叙述人、隐含的作者,都可能用某一符号并指称为“作者”。其实这些是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角色,它们有统一的一面,更存在不断转化、生成中复杂、幽微的一面。批评应当在“文本”立场上,谨慎而科学地加以清理、界定和把握,从而呈现批评的逻辑力量和开放姿态。  相似文献   

4.
早在一九二四年,一位文学评论者就说过:“不过批评对于作者,另外还有一种工作,就是顺着作者的本意来批评他的产品,换句话说,就是看作者注意之所汇聚而尽力以求表现出来的东西,究竟表现出来没有。”①“顺着作者的本意来批评他的产品”,这确实是一个很精当的看法。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六十年来,评论者几乎都一致推崇它为不朽之作,但是对它的本意,也就是它的基本思想的认识却是很不相同的。鲁迅自己是十分注意人们对《阿Q正传》本意的认识的,他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九日《致沈西苓信》中表示不同意将《阿Q正传》编为电影,其主要的理由就是:“况且《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不如不作也。”《阿Q正传》的本意是作者创作本意的体现。因此,正确地理解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则是认识《阿Q正传》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学术月刊》1963年第11期上,刊载了刘炳福同志“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一文。文章对司马迁政治思想研究中的一些非阶级观点的批判是正确的;指出司马迁“是一个地主阶级的思想家”,而不是什么超阶级的“人民的歌手”、“人民历史的开创者”,也是很对的。但是,在批判各种非阶级观点的同时,却有些把司马迁政治思想的评价简单化和绝对化了。这篇短文,不打算全面分析司马迁的政治思想,只想就刘文所存在的问题方面,提出一些意见,请同志们批评。  相似文献   

6.
评比是学术的鸦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东田 《云梦学刊》2004,25(4):22-23
评比是学术的鸦片!这决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学界的真实写照。当前,制约中国学术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学术评价的不公。而评价不公就在于我们搞的不是学术评价,而是学术评比;不是真正的学术,而是“评比学术”;不是评比为学术服务,而是学术为评比服务。毫无节制而又不断加码的学术评比,已将我们学界一歩一歩推向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一所谓“评比学术”,就是所有的学术活动都围绕着“评比”的指挥棒转。批评是学术的生命,尤其人文社会科学,只有在充分的批评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公正的评价。但是,名曰“评价”实为“评比”的…  相似文献   

7.
青年、过渡以及确定性的消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们常说:我们正在经历着一段过渡时期;老皇历要让位给“过渡时代”。“过渡”二字可以用来文饰现今只对少数人有利的社会混乱和不平等,可以搪塞青年的批评,谢绝青年的期望,还可以要挟大家为一个由乱而治、天下太平的时代而勒紧裤带。这样的线性发展观是理解不了事物的过程、差异和个性的。它对任何有违“全球化”、“清一色”的异类都要否定。它不承认“青年”原是人生中实实在在的一个时期,只把它看做从幼年向成年的过渡。本文认为:今天我们应当把“青年时期”看成是一个“以政治、经济、文化之互相渗透作为其背景的”过渡过程。作者还讨论了当代青年运动的地位、前景以及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丁东 《学术界》2001,(3):130-131
由杨玉圣文章引起的关于学术批评是否应当署真实姓名的讨论 ,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所谓学术批评 ,内涵十分广泛 ,既包括不同学术见解的争鸣 ,也包括对健康学术秩序的维护。我认为 ,如果是前者 ,是在承认对方价值的前提下发表不同的学术观点 ,用真名还是笔名、化名无所谓。如果是后者 ,既批评不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行为 ,比如抄袭、剽窃或评奖活动中的舞弊 ,则应当提倡作者署真名。因为这种工作的意义已经不是学术观点之争 ,而是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只有署真名才能堂堂正正地肩负起这样的责任。如果不署真名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你戴着…  相似文献   

9.
<正> 《红旗》杂志一九七九年第十二期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经济理论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作者是林子力同志。他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批评斯大林的所谓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他说:“斯大林明确地把所有制规定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并决定着其它两个方面。从而就使得所有制成为可以脱离生产、流通和分配而存在的独立的概念,实际上也就是把所有制简单地等同于生产资料的归属。”“恰恰正是这个‘三分法’,是马克思生前批判过的形而上学”,并且“陷入了唯心主义”。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0.
咏枫 《社会科学》2000,(3):68-72
梁启超在一次讲演中说:“为什么”是不能问的。其实,要回答“是什么”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比如艺术批评是什么,就是一个伤透脑筋的问题。要直接说明白“艺术批评是什么”也许不太容易。让我们先来清理一下已有的艺术批评本性观,搞清艺术批评不该是什么。有一种说法,认为艺术批评是艺术,是艺术的一个部门。前苏联拉克金在《简明文学百科全书》“文学批评”条目中为“文学批评”下定义时就持这种见解:“文学批评是文学创作的种类之一”,它要求于批评家的不是科学的天赋,而是艺术的天赋———“批评家的天才应当含有近似于艺术本身的特质”①。…  相似文献   

11.
对于革命文学,鲁迅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它应当而且必须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底一翼,”应当而且必须具有革命性和战斗力。否则,它就难以完成自己所身负的历史使命,因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怎样才能使革命文学具有革命性和战斗力,并真正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底一翼”呢?鲁迅认为,首要的和关键的问题在于:“作者本身”必须“是一个战斗者,”必须坚持为革命而写和在革命中写。  相似文献   

12.
杨青山 《殷都学刊》1998,(4):130-131
一、对“向钱看”的历史回顾“向钱看”这种思潮一经出现就理所当然地遭到批判,尽管人们批判的角度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向钱看”就是金钱高于一切,把金钱视为最高的人生追求目标,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它必然导致人们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不惜损人...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思维论、价值论和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在思维取向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展开由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化中的错位现象而引发的一些深层思考。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在思维论层面上的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样的文化意向是值得肯定的,但对其在价值论层面上的虚无主义观念和“零度”艺术观必须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后现代主义思潮自80年代进入中国以后,促进了包括写作观、语言观、阐释观、批评观和价值观的中国当代文化批评的转型,同时也带来了批评主体的复杂性、批评的缺席和游击状况等诸多问题,为此必须重建新的学术规范和更合理的文化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4.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当今学术研宄中,常常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对了一些学科的基础理论命题,人们虽然比较看重它们在哲学或逻辑上是否成立,却忽视了从文化发生学上给出相应的论证与批判,在运用上往往出现越过它们文化界限的倾向,导致学科研究中方法与对象的严重错位。我国现代美学的著名命题“美是自由的形式”就是一例。“美是自由的形式”,显然是一个从康德美学理论中提取出来的命题。它以两个预先给定的概念为基础,那就是“自由”和“形式”。只要给出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和阐释,就能得到一个关于“美”  相似文献   

16.
现在提出“厚今薄古”,也就是说应该克服偏重研究古代的偏向。为什么今天一般偏重于古代的研究呢?我以为这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学术而学术的思想还未得到彻底批判,还未清除的结果。科学工作者不关心当前的社会实际,忽视现实社会翻天复地的大变化和一日千里的大发展,当然谈不上研究工作如何为政治服务的问题。厚今薄古就是要我们多研究现代的东西,我的体会,也就是要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尤其是现代的、当前的社会实际,  相似文献   

17.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8.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9.
沈登苗 《云梦学刊》2003,24(5):19-22
学术批评的重心应由当前的以揭露、批判抄袭剽窃的个案为主,转移到以检讨、反思、整治低水平、重复研究和互抬桥子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浮躁上来;把学术批评的强音由当今的“学术打假”、“反学术腐败”,改换成“提倡学术规范,反对学术浮躁、学术泡沫”;把学术批评的个人见义勇为的“傻瓜的事业”,真正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程,各级学术主管部门已到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这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是我们江苏在建国以来的头一回,意义重大。它表明我们对待学术工作,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就这是以批判为主转变为以奖励为主。在此以前,对理论界、学术界的领导方法,主要是采取批判的方法。如果是进行说理性的批判,也就是批评,那还是需要的,过去在一些局部问题上是应该进行批评的。但是我们把批判用得太滥了,在本来可以作为学术问题进行讨论的地方也滥用了批判。还有更多的是批错了的,使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