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伍铁平通过系列论文实事求是地痛击语言学领域的腐败现象。著作重点批判了徐德江主持的《汉字文化》发表的有严重政治错误和种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批评了复旦大学申小龙的不良学风和曾经一贯紧跟徐德江的错误,批评了语言学者徐通锵和许嘉璐的一些错误,呼吁翻译学术著作和撰写学术著作要有科学的态度。作者用客观、公正、有理有据的学术评论特别是批评和批判,促进语言科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伍铁平是我国当代著名理论语言学家,模糊语言学、比较词源学的开创者.在语言学界较早举起学术批评大旗,围绕"学术"和"学风"这两个影响学术发展的要害问题,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界的伪科学和不正之风进行了大胆揭露与批评.其学术批评活动,对净化语言文字学学术环境,维护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促进语言学科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引言1995年 11月 18日 ,平地一声惊雷 :北京《汉字文化》杂志社副社长兼副主编徐德江先生一纸诉讼告到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状告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理论教研室教授 ,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先生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外语教学》杂志 1995年第 2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批评徐为“学术骗子”的说法 ,侵犯了徐德江的“名誉权” ,要求伍铁平及《外语教学》杂志编辑部的所属单位的法人代表———西安外国语学院二被告为其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名誉 ,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损失费人民币 2 0万元。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于 1996年 1月 16日正式受理了这一…  相似文献   

4.
我国广大语言文字学工作者从 1996年以来对徐德江的伪科学不断地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徐的同伙刘庆俄最近著文为徐的伪科学进行辩护 ,毫无根据地指责上述批评。本文批评了刘的错误态度  相似文献   

5.
鲁涛 《云梦学刊》2010,31(3):125-125
《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伍铁平著)2010年1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本书汇集了以伍铁平教授为主的九位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和研究生撰写的批判(针对学术腐败现象而言)和批评(针对学风不正而言)的文章,共49篇,约56万字,分为六个部分,外加附录。书中的每篇文章都充分摆事实、讲道理。  相似文献   

6.
宁瑶瑶 《云梦学刊》2011,(1):161-162
值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著《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和郑奇编著《较量》面世之际,“第二届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术报告厅举行。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出现,但只有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之交的诸多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之后,知识精英的文化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故,宏大叙事归于了沉寂,故有的激情和理想逐渐降落在了学术场域之中,此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切实发生才有了可能。就此而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甫一发生,就推动了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语言学转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表征了文学理论与批评已然不是文学的理论与批评,而毋宁说是一种与文学性有关的文化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8.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生其自觉的语言意识,改变其运动的发展轨迹;二是增强其理论性,促进其当代演变和发展;三是开拓其新领域,促成其由文学向文化的转向,使其再次与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虽然这三方面的影响,不一定都是由因果关系式直接引发产生,但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发展的影响确实至关重要、不可否认。  相似文献   

9.
肖翠云 《东南学术》2007,(6):156-160
中国语言学批评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丰硕的成果,90年代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成衰微之势,若想走出困境,必须在三个方面进行加强,并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征,进一步发挥文本分析与审美文化分析相结合的批评特色,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10.
王宁  邹晓丽  王海棻 《学术界》2001,(1):117-123
本文从徐德江状告语言理论专家伍铁平教授"侵犯名誉权"一案出发,论证了什么是学术、学术领域、内行和外行,对什么是伪科学作了明确的界定,并主张从是否违背公理、违反常识和违背事实出发,来辨识正常的学术争鸣和学术造伪的区别.本文还以汉字学的伪科学为例,对伪科学产生的社会原因作了分析.文章指出揭发和批判伪科学,是学者的社会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伍铁平先生于2013年5月26日凌晨3时在北医三院不幸逝世的消息,我是当天下午4时25分自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先生处惊悉的。王宁教授是伍先生和我共同的朋友,当时她正在出差的途中,因为两天后即28日上午将举行伍先生的告别仪式,但包括师大文学院官网在内,均未发布消息,故王老师希望我先在学术批评网上发布伍先生去世的消息。于是,受王老师之托,我于2013年5月26日在学术批评网上写了一则《著名语言学家、批评家伍铁平教授逝世》的消息:  相似文献   

12.
肖翠云 《东南学术》2011,(3):223-232
文本主义是西方语言学批评的核心概念,重视的是文本内部语言形式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以此来反观刘勰的《文心雕龙》,可以发现两者都非常重视文本的形式和辞采,但《文心雕龙》在重视文本形式的同时还兼顾文本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本与外在世界的关联,从而与西方语言学批评的"文本中心论"相区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往往具有中性的含义.本文试图分析隐喻的社会建构性,即剥开其意识形态的内核,并结合博克的"戏剧观"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加以推动阐明.隐喻的意识形态性为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可以推动批评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4.
论学术批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茂泽 《学术界》2001,(2):85-99
中国学术现代化,呼唤学术批评的繁荣.创造性学术批评,有赖于健全的学术批评观."学术"是中国传统语词,含哲学、科学意义在内;"批评"是来自日文的外来词.阐明并丰富"学术批评"一词的意义,是本文任务之一.从中西学术历史看,学术批评是学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或一环节.它和学术盛则俱盛,衰则俱衰.学术批评的进步,集中体现为学术批评方法的进步,而学术批评方法的进步,正是学术发展的标志;学术批评是学者们在真理面前进行的理性对话,批评的结果,学者之间没有输赢,真理才是唯一的胜利者;从实质看,学术批评是以真理为标准进行的自我批评.真正的学术批评,是民主的、科学的批评,是具体的、历史的客观批评,是责任感和理性、革命性和建设性、独创性和真理性有机结合的批评,是融理论性和实践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于一体的批评,是科学批评、历史批评、哲学批评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15.
周文娟 《阴山学刊》2012,(1):70-72,89
在跨学科研究的总趋势下,语言学研究呈现出学科交叉和学科整合的显著特征。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寻找各种途径以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态语言学应运而生。生态语言学为语言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主要体现在对以下三方面的研究: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系统的生态性和生态批评话语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不争不“明”——读伍铁平《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周利娟伍铁平先生的《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以下简称《评论集》)为学术界开展批评带了个好头。学术批评本来是件好事,它有利于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可是“文革”以后,很少有人发表学术批...  相似文献   

17.
自诞生之初,现代语言学就在不断巩固着自己的学科地位。也正因为如此,它在方法论上一直受到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语言学者一定要对语言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学的作用有一个新的认识,开始对大众语篇进行必要的批评性分析。批评语言学是对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新闻语篇常常在表达意识形态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特征。文章选取美国玩具公司召回"中国制造"的新闻中《华盛顿邮报》与《纽约时报》的相关报道作为语料,不同于传统方法,选择以语境和语篇形式结构特征作为切入点进行批评性分析,进而分析语言,权力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关系,提出有意义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语言测试的中立性立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体现出监管、控制、权势等意识形态特征,语言测试存在被滥用的危险。改进测试本身已难以解决语言测试所面临的问题,应关注语言测试的社会及政治语境。本文结合相关案例,从批评应用语言学的理论视角,倡导将语言测试批评的视角从考试结果转向考试过程及考试所涉及的社会因素,进而真正发挥语言测试所应有的功能,促进语言测试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语言具有模糊性,对语言的模糊性研究,不仅仅对人类加深对自然语言的认识与理解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对语言学科以外的工程学科及一切涉及模糊性的科学领域,将直接产生重大的影响,是与以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时代直接相关的重大历史课题。这一领域的拓荒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先生,集其近20年对本学科研究之大成,新近完成的本学科第一部学术专著《模糊语言学》,不仅对本学科的创建及与之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而且有很高的学术品味与学术价值,是本学科系统及其相关领域…  相似文献   

20.
当前艺术批评出现传统媒体艺术批评、新兴媒体艺术批评和学术型艺术批评三分天下这一新格局。学术型艺术批评要在两面夹击中突围,就需推进自身的学术自觉,即心灵文化自觉、艺术史自觉、艺术思想自觉以及学术个性自觉。在艺术批评发生分化的当前,做好学术型艺术批评自己或许正是要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