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二月,宁夏发生一起历时七个月的兵变斗争,史称“哱拜之变”,其实它是军士刘东旸等领导的一场边兵反封建压迫、剥削的斗争。历代封建文人和谋臣国士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不仅歪曲史实真相,而且把它说成是“贼虏”合流、犯上大逆,是蒙古、回回等少数民族“族类卒难驯服,野性飨弗不常”,以至“茶毒氓黎,祸延宗社”①的分裂叛乱事件。遗憾的是,晚近史学界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未给予应有重视,偶尔涉及,亦未能脱此窠臼。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以期补阙正名。 相似文献
2.
<正> 明朝万历(1573—1620年)年间,神宗朱翊钧派出大批税珰到全国各地横征暴敛,搜刮民财,遣往山东的便是陈增和马堂。本文依据历史记载,拟对陈增、马堂乱鲁史实略加论述,并藉以探讨明亡的内在原因。1 关于神宗派遣矿监税使的原因,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当时内外用兵和“两宫”、“三殿”的修建,财政匮乏,计臣束手。其实,更为主要的原因应是,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3.
道光中后期天山南路兵屯的演变,是清代新疆农垦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新疆屯垦形式的演替趋向以及天山南路农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近年来,不少文章先后接触到这个问题,但受文献资料所限,未能作出具体说明,某些推断亦有疵谬。最近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到部分档案,为搞清基本史实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即以这部分档案为主要依据,探讨、闸述道光年间天山南路兵屯演变的始末原委及后果影响,以期对深入认识这一现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屯田制度。早在西汉时就已有之,此后历代延续,到明代有军屯(卫所屯田)、民屯、商屯之分,管理亦趋严密,屯田制度更渐完备。屯田制作为一种国有土地或国家干予权很大的土地制度,在清代,因地主经济充分发展,其在内地已无大规模存在之可能,统治者亦不能不将其加以变通。“以故屯地升为官庄,屯军改为运军,而无运卫所悉行裁革,内地屯田迴非旧制。”但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屯田却以 相似文献
5.
十八世纪(主要是清乾隆年间,即公元1736年至1795年)清朝统治基本稳固,经济发展较快,是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盛世”。就宁夏地区的经济发展史来说,这一阶段更是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各民族已由分裂而转向统一,宁夏政局也相应地由战乱而转向稳定,本地人口由流散而转为聚集,社会经济由衰败而转向兴盛。十八世纪宁夏的社会发展,对以往几千年来说固然是空前的,而对此后一百多年来说,更是奠定了延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影 相似文献
6.
7.
中国人注重直觉、意象的思维方法带有更浓厚的非理性色彩,而思维成果——思想——借助政治力推行之思想则是理性的。这种理性思想在受佛教思想影响而不断心化的过程中,非理性因素日趋滋长,至明代中后期,在经济发达期与渐重衣食日用之实和直面功利之势相结合而走向了突破理性的门槛。耿定向的攻讦,将强调这种思想的李贽逼出原有地界,从而在价值观、人性论、伦理观、审美观等一系列问题上形成整体变异完成了从以家族血缘为本到非家族血缘——以自我为命;从尊经崇圣的等级观念到非圣非权威的平等观念;从人性公义说到非公义——人性私利说;由道德本体论至非道德本体论——情欲本体论;由倡中和之美到非中和之美——倡狂狷、真率之美的转换过程。它标志着中国人学思想、美学思想由理性到非理性的一次历史性异变。 相似文献
8.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和政治思想的理论根基.春秋时期,人们的头脑中尽管还有非常浓厚的天命鬼神观念,但已认识到鬼神的意志是由民的福祉和感受决定的,即"夫民,神之主也".对于国家的祸福兴衰,不在于祭祀之厚薄,而在于国君的道德修养状况和是否爱民.国君一旦不修身、不爱民,则必然"神怒民叛".此外,民本思想除了凸显政治和道德的关联外,还将道德修养与个人的命运相联系,体现了中国人文思想伦理化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9.
王维在盛唐诗坛的实际影响力超过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其诗歌在当时拥有从宫廷贵族到地方百姓的十分广泛的接受群,形成“天下右丞诗”的局面.这一声誉的取得,与王维全面性的成就与盛唐兼容并包的文化心理之间的契合、王维适应盛唐时代文化趋尚的诗歌艺术特征以及盛唐政治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王维驰誉盛唐和后世赢得的较高声誉为探讨流行和经典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绝佳的样本.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世纪报纸时评的勃兴,新闻学术界开始关注报纸时评,有关报纸时评的文章散见于各新闻学术刊物或媒体版面上。但这些文章,多是对报纸时评个案或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全面而系统研究的文章尚未出现。论文不是从书本出发,也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着重于对新世纪报纸时评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入地考察,归纳和概括了报纸时评勃兴的表现,阐述了报纸时评勃兴的历史渊源,并分析了新世纪报纸时评勃兴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金代女真在学习周围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自身的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它的政治文化尤为引人注目。在汉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以金朝为正统、以南宋和高丽为夷狄的政治观。在金朝前期,女真人实际上是站在“夷”的角度上来看待“华夷之辨”的。世宗、章宗时期,金朝是站在“华”的角度上来对“华夷之辨”加以引申和利用的,申明自己已是典章文物繁盛的堂堂华夏“正统”王朝了。到了章宗、宣宗时代,金朝又进一步掀起了德运之议,自居正统,将南宋贬入“闰”位。金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胆地宣称自己是“华”,大胆地追求正统,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金朝统治阶级未超出以“华夷之辨”理论来解释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范畴,只能陷入“非华即夷”、“非夷即华”的二元悖论中,不能确立共同为“华”、平等相待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以往对于理学教育的研究集中于理学教育思想及书院教育的研究。除这些对宋代理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之外,宋代理学教育发展也与语录体在宋代的勃兴,理学语录的广泛出版有关。宋代理学语录作为理学传播的方式,以其白话性、说理性、教育情境性、补充性等特点促进了理学教育的广泛传播,而宋代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及宋代考试制度的理学化和简易化倾向又为理学语录传播提供实践动力和政策空间。 相似文献
13.
唐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拙稿《古广东野生象琐议》于兼叙唐宋间广东的开发时有言:迟至唐五代,广东地区由封建官方主修的水利工程项目、依旧还保持着仅仅打破了零蛋的一项记录。入宋以后,这情况才有了明显的变化,而宋室南迁之后,则颇有急起直追之势。《琐议》举了一些事例、且曾断言它已足以说明,此时期的广东已进入了一个“具有真正开发意义的新阶段”。这一系列的论述和观点,主旨在于佐证:唐宋间广东大陆仍旧有野生象生聚活动的环境和地域、然在开发加快的情况下,野生象如不迁徙、便将濒临灭绝的险境。这是从佐证论文主题的角度来说的,若从水利建设的角度而言,要论证两宋时期广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意产业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某种产业,严格地说,它是由文化、智力、科技以及全球化等因素深度杂糅酝酿而成的高端产业集群经济,它标志着传统文化产业在现时代发展的新阶段和高级形态,也代表着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核心动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产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对我国全面小康阶段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湖南不仅是是“九一八”后全国抗战文化运动兴起最早,声威最壮,影响最大的省份之一;而且是“七七”后一年半内,全国抗战文化的传播、辐射中心,丰富、发展、壮大了全国抗战文化运动的声威和内涵,对推动全国抗战文化深入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代皖江三大商埠芜湖、安庆、大通,在近代化过程中均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勃兴。这是由其内在的良好商业基础,近代中国兴办实业而求富强的思潮及外在的近代化全球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徐行言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84-88
"创作方法"作为中国20世纪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曾经将文坛上各种叱咤风云的"主义"都纳入到自己麾下,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批评视角。本文对"创作方法"概念的形成、它在中国的传入与应用、它的内涵演变、它的功能与阐释力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对1980年代以来围绕创作方法问题的论争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就这一概念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泛化与短信文学的勃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科技的发展更新了文学艺术活动的媒介、手段以及生产流通和接受的方式。文学的泛化已然是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短信文学的勃兴既与手机短信的技术优势相联系,也是时代的审美特点所使然。形制上的短小,内容上的平面,传播上的快捷,亦即“短”、“平”、“快”构成了时下短信文学最为显著的特征。短信文学赓续着传统文学的特征,又不乏某些新的质素,在某种程度上使文学获得了对时空限制的超越,带来了文学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20.
战国诸子的使命感与散文的勃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讨论的,便是战国诸子的使命意识对诸子散文勃兴的作用。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是最具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的。战国的知识分子尤其如此。儒家是最具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曾参将他的人生价值思想凝结成这样的几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①儒家的“仁”是一个最高的伦理道德范畴,也是一个最高的政治观念范畴。后来的孟子将其发展为“仁政”学说,认为君主只要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天下的人都会归附于他,国家就会走向富强,社会就会走向有序。因而,曾参说“仁以为己任”,并非只是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