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作为高等体育院校最新科技传播的主要媒体———体院学报 ,就体育界学术交流、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传播渠道方面 ,以何种姿态跨入新世纪门槛 ,迎接新的挑战。在总结过去 ,展望未来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学报要求发展 ,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高扬时代主旋律 ,向社会推出精品学报  相似文献   

2.
质量一直是制约高校学报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就如何提高学报质量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且提出高校学报发展的主要动因 :一是提高学术质量 ;二是树立“精品”意识 ,突出学报特色  相似文献   

3.
学报作为一种文字传播媒体,传递当代最新的科学信息,并以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显示着科研实力。学报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学术创新是学报的本质属性。学报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在学识的前沿性、产品的公益性、内涵的深刻性和思维的探索性。探讨学报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学报的发展与壮大。  相似文献   

4.
韩芳 《阴山学刊》2021,(2):79-88
学术失范现象不断发生的今天,高校学报编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高校学报作为高校科研的学术阵地,对维护学术尊严、捍卫学术精神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而高校学报编辑作为学报把关人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校学报编辑要实现“互联网+编辑把关”,要从“编辑”到“编辑+”转变。数字时代的到来会使人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容易使编辑工作重心产生偏移。不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编辑的学术素养仍旧是高校学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04,25(4):26-26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已正式启动,于2003年12月公布了首批入选名单(包括《北京大学学报》等11家)。“名刊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展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重大工程,也是教育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名刊工程的基本内涵是:通过国家(包括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和主办单位)的支持和期刊内部的改革,在5年时间内滚动推出20家左右能反映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科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其中,培育出5-10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科学…  相似文献   

6.
论民国时期新学术范式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和学术创新的重要时期。新话语模式、新的思维模式、新的学术精神、新的学术方法的相继确立,标志着代表现代学术转型的新范式的确立和学术界对这一范式的认同与遵循。  相似文献   

7.
回顾学报 10多年来的工作 ,总结了经验 ,也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提出要进一步改进学报的工作 ,进一步提高学报的质量 ,提高办刊水平 ,努力把我校的学报办得更好 ,办得更有特色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提高高校学报编辑学术素养的重要性,指出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以及提高学报编辑学术素养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与政策理论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编辑业务能力一级高山得道德。如此学报编辑才能站在时代与科学前沿,拓宽视野,使学报工作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学术精神与学术规范——高校学报改革发展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共有高校学报1000多家,占全国注册期刊总数的1/8;文科学报也拥有660多家,几占全国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半壁江山。可见,学报在全国期刊业和学术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学报的质量尤其是学术质量远不及其在数量和规模上的辉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竞争意识在高校学报界表现得越来越强,学报同仁强烈地认识到了质量是学报的生命,纷纷把学报改革与发展锁定在提高刊物的质量上。但笔者发现,为数不少的学报在大力提升其整体质量的运作中,存在着避重就轻的倾向,即对构成学报整体质量的内在质量和外在质…  相似文献   

10.
论新世纪高校学报主编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贵明 《学术论坛》2006,(11):193-198
新世纪高校学报主编的素质构成主要包括忠实可靠的政治素质、广博精深的业务素质、精明能干的管理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政治是学报尤其是社会科学学报的灵魂,高度的政治意识是做好主编工作的首要条件。学报主编的业务素质,主要是指主编的知识根底,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作为管理者,学报主编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策划能力,树立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特色意识和竞争意识。学报主编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与时俱进的道德意识、全心全意的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的奉献意识和虚怀若谷的包容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普通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订购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外文期刊订购工作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校学报资源的认识,加强学术期刊管理,提高学术期刊利用率,制定合理制度,实行科学管理,使学报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伟 《阴山学刊》2005,18(2):120-128
2004年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呈现出成熟的态势,学理性更强,研究方法更科学,注重调查研究,量化的、实证的文章多起来。论题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学报编辑业务,学报编辑出版网络化,名刊工程建设与品牌创立,学报改革与发展,学报编辑主体,学报编辑与作者,学报评价体系,学报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振洪 《阴山学刊》2006,19(2):112-115
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面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战略;是追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综合战略;是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创新、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战略,更是一个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统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与其他省区相比,还存在着学位点总数少、学科分布不均、课程体系和导师队伍急需建设等问题。要适应新世纪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快河南省的经济建设与科教发展步伐,就必须立足河南实际,加大力度做好学位点的培育与申报工作,加强导师队伍的整体建设,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16.
冯金忠 《河北学刊》2005,25(5):97-99
朱雷通过回顾唐长孺领导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出版的整个过程,介绍了古代文献资料整理的特点和规律。张国刚认为,在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的宏观走向上,出现了一个从否定传统到呼唤回归本土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都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冻国栋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探讨了唐长孺在中古史研究方面的取得的突出成就,对唐长孺的治学理路和特点作出了准确概括。宁志新和黄正建侧重分析了胡如雷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阶级与阶层分析方法,并对这一治学方法做出了客观和科学的评价。孙继民在20世纪学术史的背景下,从20 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和确认了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史学研究成就和他们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认为陈寅恪的特点是承旧启新,文化史观中国化;唐长孺是转旧趋新,唯物史观学术化;胡如雷是弃旧开新,古史形态理论化。  相似文献   

17.
唐长孺先生与中国中古史研究--以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冻国栋 《河北学刊》2005,25(5):85-89
朱雷通过回顾唐长孺领导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出版的整个过程,介绍了古代文献资料整理的特点和规律。张国刚认为,在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的宏观走向上,出现了一个从否定传统到呼唤回归本土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都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冻国栋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探讨了唐长孺在中古史研究方面的取得的突出成就,对唐长孺的治学理路和特点作出了准确概括。宁志新和黄正建侧重分析了胡如雷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阶级与阶层分析方法,并对这一治学方法做出了客观和科学的评价。孙继民在20世纪学术史的背景下,从20 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和确认了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史学研究成就和他们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认为陈寅恪的特点是承旧启新,文化史观中国化;唐长孺是转旧趋新,唯物史观学术化;胡如雷是弃旧开新,古史形态理论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学术史背景下的陈寅恪、唐长孺和胡如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继民 《河北学刊》2005,25(5):92-97
朱雷通过回顾唐长孺领导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出版的整个过程,介绍了古代文献资料整理的特点和规律。张国刚认为,在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的宏观走向上,出现了一个从否定传统到呼唤回归本土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都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冻国栋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探讨了唐长孺在中古史研究方面的取得的突出成就,对唐长孺的治学理路和特点作出了准确概括。宁志新和黄正建侧重分析了胡如雷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阶级与阶层分析方法,并对这一治学方法做出了客观和科学的评价。孙继民在20世纪学术史的背景下,从20 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和确认了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史学研究成就和他们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认为陈寅恪的特点是承旧启新,文化史观中国化;唐长孺是转旧趋新,唯物史观学术化;胡如雷是弃旧开新,古史形态理论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它赋予科学发展观新的历史地位、新的精神实质,构建科学发展观新的逻辑结构、新的理论体系,勾画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发展目标、新的总体布局,也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