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师学生在接受西方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牢固地掌握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有助于全面接触与掌握两种不同审美观的音乐文化。中国钢琴音乐在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上千首作品,这些作品在保留和突出原有的民族音乐特色的同时,通过复调、和声等西方作曲要素的运用,赋予了民族音乐新的活力与感染力。这既是对民族音乐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教学中,通过教材这个窗口,加大对中国钢琴作品的选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钢琴作品,是一个必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著名的音乐家,李焕之在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民族音乐方面,坚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音乐艺术“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信条,从而使其民族音乐作品体现出了“民族气质”和“大众显质”的音乐哲理,富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指引着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方向,为中国当代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百鸟朝凤》原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作曲家王建中在1973年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视角,结合钢琴演奏技法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对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的音乐结构、踏板处理、音色表现以及句法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旨在进一步探究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挖掘其特有的气质和神韵,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4.
田联韬教授音乐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尤其是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表现则更为突出。在他的创作中,体现出西方音乐的传统技法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语言的有机融合,反映出他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以其代表性作品为例,通过对旋律、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结构等方面的论述,以揭示其音乐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声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看,中国优秀声乐作品所体现的民族性特征,表现在作品创作中所运用的民族语言和民族音乐中,即:民族特色的语言,民族特色的音乐,运用民族特色歌曲的演唱技能与表现,抒发民族情感,展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属于中国的民族音乐形态学理论至今仍在探索中。我国地大物博,多民族共聚一堂,各区域的地态、心态、史态、语态各不相同,形成了民族音乐千差万别的音乐之源,导致了我国多姿多彩的音乐形态。我国民族音乐种类多,但其分布零散、不易收集整理的特点,使中国音乐形态学面临缺乏较深入的理论研究的严峻问题。中国音乐形态学研究应深化各分支学科、各体裁、乐种、乐目及根植传统的新作品研究,加强少数民族音乐形态的研究,从整体形态学的层面进行比较与整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本文通过梳理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并结合笔者声乐专业实际,从藏族民歌的演唱技巧方面入手,分析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中的地位、传承和发展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它最终的结果是:钢琴音乐更加贴近中国人的音乐欣赏口味,实现了钢琴音乐的大众化;民族音乐作品焕发了活力,具有了新的美学品质;激活了对传统音乐的再认识和再创作,拓宽了民族音乐的创作道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及音乐文化.为中国钢琴音乐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江文也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音乐创作的先驱者,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其创作的每部作品均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特性,这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在创作中立足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民族化道路的开辟者之一。江文也对中国近代音乐民族化的形成与发展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武侠电影配乐中的中国民族音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配乐中的使用,在从<卧虎藏龙>到<十面埋伏>等武侠电影作品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民族音乐元素与电影的结合,深化了对女性人物的刻画,营造了具审美情趣的武侠场面,符合当代大众文化关注女性心态与复兴民族传统的审美潮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乐既是我国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能代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音乐形式,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涵深刻,旋律优美,是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弘扬中国民乐,不仅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因此如何从民乐发展的角度找到民乐教育的路径值得人们关注,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民乐团为例探索如何以民乐团来促进高校民乐教育,为我国高校民乐教育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多元文化视野中,中国民族声乐唱法应在重视本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用开放、豁达、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多种不同形态、不同层面和不同趣味的唱法的创新,以丰富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让中国民族声乐与时代接轨,与国际交融,朝着更宽广的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建立在“天人文化”^[1]基础之上的本原性音乐。当代学校教育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而当代民族民间音乐及实践的时代性反差表明,对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传承的“当代”意义进行辩证、系统的思考是必要的。这是一个涉及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将怎样在当代弘扬优秀、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用现代声乐理论理解、分析我国最早出现的声乐理论专著——元代燕南芝庵纂写的《唱论》,研究其在我国民族民间歌唱艺术理论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工尺谱刍议     
工尺谱是我国历史上主要的几种乐谱形式之一,因使用工、尺等汉字为符号记录音乐而得名。工尺谱历史悠久,在民间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许多民间艺人依然用工尺谱来演唱和记谱,它对我国民间音乐传承和音乐遗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学校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必须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教育中寻求新的定位。为了与世界音乐教育发展趋势相协调,我们应树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本的观念,深化学校音乐教学改革,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真正求得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人类音乐文化某种程度的“回归”与“统一”。  相似文献   

17.
刘天华先生是五四时期杰出的音乐教育家、革新家,也是我国近代史上优秀的民族音乐作曲家和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之一。在北大的六年中,他在国乐研究、创作、演奏、教学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为后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经验,为整个民族音乐及其音乐教育谱写了新的篇章。他对我国近代民族音乐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音乐教育、音乐创作、乐器改良、音乐思想以及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扬等。研究先生的学术思想、历史功绩,有助于加深对他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光荣传统。  相似文献   

18.
艺术素质教育在古往今来的教育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中国民族音乐作为集艺术性与民族性为一体的音乐艺术形式,在世界音乐艺术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不同的艺术教育途径,发扬和传承中国民族音乐,让更多的理工科大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国民族音乐,提高自身音乐修养,最终达到专业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9.
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结合早已有之,本文无意驻足于某一个发展时期,而是希望在这些流行音乐创作的语境下,推演出一些传统音乐元素的嬗变方式或规律,观察在现代意识下的流行音乐中如何阐释中国传统民歌、戏曲、曲艺、民族器乐等昔日的"民间流行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歌是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重要窗口,具有很强的人文研究价值,但目前它由于种种原因处在了一个弱势的地位。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中国民歌在当代中国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如何运用音乐传播的规律使中国民歌的传播更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