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规划不搞"一张脸",延揽不搞"一招鲜",资助不搞"一窝蜂",服务不搞"一阵风",考核不搞"一刀切"。相关专家建议———人才规划不搞"一张脸"。人才工作创新,重在规划引领。但常见规划"千城一面",常沦为"一张脸"。科学的人才工作规划既是区域性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量化,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个性化目标追求。人才延揽不搞"一招鲜"。你组织这个"会"、我举办那个"周",活动揽才越来越成为不少地方招才引智的“拿手戏”。  相似文献   

2.
马虎 《人才瞭望》2010,(2):89-89
某报曾刊出一篇短文,介绍旧时南京人曾用"马虎子来了"吓唬儿童以制止其啼哭。该文作者称"马虎"是"一种怪兽",十分"凶恶",所以小儿无比害怕,自然不敢继续哭闹。文末又引述了一段"传闻",在我国四川、贵州两省交界处似乎真的有一种"怪兽"叫"马虎",凶猛得很。  相似文献   

3.
常言道:"人入乡随俗,船进港随湾。"随着内地与香港在商贸、文化、旅游诸多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密切和广泛,出入香港的大陆游客也越来越多,因此,了解香港人的风俗习惯就必不可少。 香港人凡事重吉利,讲究好彩头。众所周知的"8"和"3"用香港话来讲,就是"发"和"升",所以平时运用很普遍。  相似文献   

4.
"贝勒"在满语中写作"beile",在《金史》中被称作"孛堇"或"勃极烈",是部落酋长之意,其复数被称为"贝子"。起初,贝勒是一个拥有实权的官职,地位仅次于"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曾被称为"淑勒贝勒",意为"聪睿的贝勒"。此外,努尔哈赤也用贝勒称其子侄。  相似文献   

5.
"侬"是方言,而且是个极其特殊的方言,这个方言的国学意味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雅言。顾名思义,"侬"表示从事农耕之人,用于人称时既代表"我",亦代表"你",还代表"他",兼顾三个人称。一字多义的情形很多,但兼顾三个人称的汉字仅此一例。  相似文献   

6.
热点声音     
《人才瞭望》2014,(5):109-109
浙江省省长李强最近指出,必须坚决防止一些部门在砍自己权力过程中"走偏门"、设"灰色地带"的做法——要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而不是"关在自家柜子里",想拿出来时就拿出来用,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相似文献   

7.
他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嘉奖,也被周围的人夸赞为难得的"人才",但在自己口中,他是一个"菜贩子",他应用"一场一策"带动周边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8.
病了可以请"病假",有事可以请"事假",如果心情不好、无心工作怎么办?可以请个"情绪假"吗?不要以为这是天方夜谭。眼下,在大城市里,一些深谙人性化管理之道的老板们开始给员工放"情绪假"。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朝代的"王",或曰"皇帝",一开始创基时大都有一点本领或业绩。到了末代的"王"或"皇帝",就成了这样那样的可怜虫。夏桀饿死夏朝的启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他的父亲禹因治水有功,只是被部族推举为带有不固定性的首领,到了启才确立了国号"夏"且有血缘承袭性的王。夏禹的第十四代孙子叫夏桀。  相似文献   

10.
连续三年旁听某部委厅局级领导干部竞选面试,深感面试题越来越灵活,越来越综合,但是每个竞选者答题都能有话可说。最大的感触是厅局级竞争上岗面试"临时抱佛脚"突击准备越来越不奏效,厅局级竞选面试"不可准备",这也回归了能力导向的公选初衷。但竞选面试"必须准备",否则一些工作经验丰富、能胜任的人难以脱颖而出。"不可准备"是公选趋势,是针对应试者;但"必须准备"又是给工作经验丰富但应试能力欠缺者的忠告。  相似文献   

11.
在历代考试中,因为一些考生在答卷上写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字,阅卷者"以牙还牙",在试卷上写下使人看后忍俊不禁的批语。现撷取数例,以飨读者。 伯夷叔齐卸八块清代张问陶在莱州(今山东掖县)当知府时,曾出题"伯夷叔齐"让考生作八股文。这八股文分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每部分要写两段,全文共八股,也称八比。伯夷和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相似文献   

12.
文史 《人才瞭望》2014,(4):86-86
在汉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的官职叫"太史",太史的长官叫太史令。国人熟知的司马迁,就是汉代有名的太史令。太史令手下有许多官员,其中就有"掌故"一职。"掌故"专门负责收集管理国家历史故事,因其工作性质是掌管国家的"旧事",所以称为"掌故"。  相似文献   

13.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普教、轻职教的情况仍较为普遍,造成职教生源差。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根本不会选择技校就读,这是不争的事实。许多人把职业教育视为"次等教育"甚至"末流教育",认为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累"的"妻妾"义不是来源于"累赘""包袱"义,也不是来源于"疲劳"义,而是来源于"累"的"财产"义。 在汉语中,用来称呼妻妾的词语很多。"拙荆""贱内""内人"皆是,这些词语比较常见,构词理据也比较清楚。汉语中还有一个词语也是用来称呼妻妾的,那就是"家累"。《土风录》:"妻孥谓之家累。"妻妾何以称"家累"呢?"家累"最初当作"累",语出《汉书·西域传》:"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颜师古注日:"累重调妻子家属也。  相似文献   

15.
"顾问",顾名思义,就是不光是"顾",还要"问"。廖汉就充分做到了这一点。作为沈阳华利公司聘请的首席技术顾问,他注重对我方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公司技术人才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凡 《人才开发》2010,(11):20-20
事实上,一年一度的公务员考试本不算什么惹眼的新闻,要说2011年度的公务员招考最大的亮点,则在于坚持眼睛"向下看",更加注重报考对象的"基层工作经历",把招考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基层,有利于遏制年轻人"一心向上看"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木文南 《人才瞭望》2014,(11):22-22
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每年的9月1日,是各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椿萱",在传统文化中有约定俗成的含义,在特定的场合,椿、萱已经不是两种植物,而是代指父母。这种称呼自有其来源。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极长寿的椿树,就被后人借用为长寿老人的代称。又由于在《论语·季氏》中,有孔子的儿子伯鱼"趋庭而过"接受父亲教诲的记载,后人遂将"椿"和"庭"合起来,将父亲称为"椿庭"。萱就是"萱草",又写作"谖草",萱草的花蕾就是金针菜,又叫黄花或黄花菜。  相似文献   

19.
逃匿者     
彭瑞高  瑾轩 《人才瞭望》2014,(1):101-104
一庞雨生的心怦怦乱跳,穆亚龙在电话里说得很随意,让他去小餐厅"吃个便饭",中午"有事要商量一下"。他知道坏事了。就像香港廉署的"喝咖啡"一样,穆亚龙"吃个便饭"也是个要命的信号,财务处骆处长被"双规",就是穆亚龙请去小餐厅"吃便饭"时宣布的。厅纪委改成"省纪委纪检组"后,原厅纪委书记穆亚龙就成了组长,人事关系也转入了省纪委,有点"钦差大臣"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一、例题精讲 【例题1】消极完美主义者总是非常仔细地检查任何事情的细枝末节,有时竟达到_______的地步。他们缺少一种适时放弃的智慧,他们所追求的"完美",不是美学意义上的"完美",而是一种非常刻板而教条式的"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