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进入新时期以后,自由诗几乎一统天下。但同时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一些有志于新格律诗创造与研究的人也开始大声疾呼了。其时,人们议论纷纷,对新格律诗的前景,有的乐观,有的悲观。卡之琳先生则很冷静,他在几篇文章中一再表露,要新格律诗在中国有一个长足的发展,恐怕时机尚未成熟。现在看来,时机的确还没有成熟。从朦胧诗到后起的各种现代派诗是越来越不讲究诗的语言,诗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从诗体角度看,臧克家的《老马》是一首现代格律诗,是臧克家现代格律诗的精心之作。形式整齐,声韵和谐,音节鲜明,语言洗练,是《老马》这首诗的美学特征。此外,文章还从闻一多和臧克家的师生关系入手,对《老马》这首诗进行了解读,并就臧克家与新月诗派的关系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论吴芳吉的现代格律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芳吉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新诗诗人,而且是第一位创作现代格律诗的诗人。他创作现代格律诗52首,分齐言体和杂言体两大类。在音顿、字数、句数、段数及押韵等方面都具较严整的格律。内容丰富,关系国计民生和日常生活,抒情言志,情真意笃,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既有现实主义诗篇,还具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翻译英文格律诗时如何翻译韵脚,各路译家争论颇多。本文第一部分提出应将英文格律诗译为有韵中诗,并试图从中英文字及诗歌的差异来阐述;第二部分则提出不可完全按原诗韵式迻译,并举拜伦《哀希腊》第一节的各家译文为例证明。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新格律诗句式的理论的简要回顾关于新诗的格律,在理论上曾经有过不少的争论,而问题往往都集中在句式的建立上,因为诗的格律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而节奏正是体现在句式上的.关于建立新格律诗句式的理论,闻一多先生最早较有系统地提出过.他的理论中最值得注意的大约有两点.第一是提倡句式要整齐.他说“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调和的音节,字句必定整齐.(但是反过来讲,字数整齐了,音节不一定就调和,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格律诗,或称现代格律诗,从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在《晨报诗刊》倡导以来,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不断探索的曲折历程,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现在的诗坛,写作自由诗者多,尝试新格律诗者少。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它使不少坚持摸索格律新路的诗人感到旅途的寂寞。它还使不顾诗史实际的人,草率地断言新格律诗绝无前途。不久前,我看到有一位评论者对新诗将来的预测。他以现今诗坛的若干材料为依据进行推断,肯定将来最没有前途的是新格律诗。且不说这种推断是违反逻辑的:如果说现在写的人少即可推断将来写的人也少,至少是漠视了文学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7.
格律诗,自有其特殊的艺术美。构成这种艺术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诗韵、平仄、对仗、节奏等等,但更重要的还是融汇并体现于全诗篇章布局、句式结构和字词锤炼之中的那种独特的韵致旋律,那种凝炼的意象意境。律诗之盛,在有唐一代。“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而“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尊”的杜甫,更是有唐一代之诗圣,也是有唐一代格律诗之典范。他对后世影响最大者,也首推律诗。“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  相似文献   

8.
钱仓水、周仲器两同志继编辑《中国新格律诗选》之后,又选辑了《中国现代格律诗论选》,洋洋大观,从“五四”前夕以来关于研讨中国现代格律诗的重要论文(全篇或节选),大体上囊括无佚,内容丰富,读之很受启发。愿抒管见,以代序言。 任何时代的文学样式,都有自己的独特标志,以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诗应当以什么来标明自己呢?一言以蔽之,曰“格律”。无论新诗与旧诗,中诗与西诗,概莫能外。诗而没有格律,读者便无从识别它,能否称之为诗,就成了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新格律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诗歌在世纪之交走到了几近危机的境地,其主要原因是形式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新的世纪期待诗坛出现许多具有诗美特质的自由体诗,更期待诗坛出现更多的真正成形(也就是要有诗型)的新格律诗。要努力总结新格律诗创造的历史经验,特别注意解决它在体式、节奏、发展道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预测,新格律诗要达到繁荣与成熟,尚须近百年的时间,经过好几代人的探索与创造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现代格律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格律诗与自由诗共同创造了百年现代汉诗的辉煌。现代格律诗诞生于草创期白话新诗过于散漫随意、放纵情感泛滥而彰显诗艺粗疏的 2 0年代初期 ,它是自觉从诗的本体出发重新面对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要求的现代性追求和诗艺提升的探索。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 ,伴随着几代诗人和诗论家的艰辛跋涉和拓殖 ,他们肩负着新诗艺术建设的责任 ,提出独到诗观并以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 ,使现代格律诗在今天获得广泛认同 ,并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关国意象诗派对闻一多的影响有两大表现:一是欲在国内引领文学潮流形成流派,二是创作很多色彩浓丽的意象之诗。但他对意象派诗激情澎拜时,并不全盘西化,而认为若强调真艺术,便是国家艺术而绝无例外。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中西结合是闻一多诗之创作的总体战略,三美则是他诗之创作的具体实践。这样,闻一多就于1928年出版了不仅代表他,而且也代表中国现代新诗成就的《死水》诗集。虽然这部作品不像在美时那样注重色彩表现出喷薄状态,但是色彩内敛其中的特点却依然鲜明。尤其内中诗篇意象的浓丽繁密,字句的凝练,结构的严密,思想的深邃,更兼之其虽为自由的格律诗亦有象征表现手法,这就不能不承认其为中国典型的新诗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2.
格律诗的标点一般是一逗一句。有些诗文这样标点是符合文意的,有些则不然。这对理解诗的层次与语义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因而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为格律诗标点,会有助于对诗句层次的分析与语义关系的确定。同时,还要弄清诗行的含量,主要依据是结构,从结构入手,确定句子,分清层次,然后判断各层次间的语义关系。总之,对格律诗的分析应该确定句子不囿于行,分析结构不止于行,划分层次不限于行,判断关系不拘于行。  相似文献   

13.
现代格律诗与自由诗共同创造了百年现代汉诗的辉煌.现代格律诗诞生于草创期白话新诗过于散漫随意、放纵情感泛滥而彰显诗艺粗疏的20年代初期,它是自觉从诗的本体出发重新面对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要求的现代性追求和诗艺提升的探索.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伴随着几代诗人和诗论家的艰辛跋涉和拓殖,他们肩负着新诗艺术建设的责任,提出独到诗观并以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使现代格律诗在今天获得广泛认同并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孔子(公元前552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非常重视《诗》,(《诗经》最初并无“经”的称号,只称《诗》或《诗三百》)并为其保存和流传作出过贡献;他对《诗经》有许多重要的评论,这些评论在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由于孔子和《诗经》的这些关系,汉代人提出了“孔子删诗”说。几千年来,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聚讼纷纭,各持己见,至今尚莫衷一是。孔子是否删过《诗》?他对《诗经》的保存和流传作出过哪些贡献?他对《诗经》有哪些重要的评论?这些评论在后代有何影响?拙文想就这些问题略述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5.
前人对古代汉语系统的研究,发轫于许氏《说文》,继之文字、声韵、训诂之学,百家兴起,不乏建树。自马建忠首创《文通》,继往开来,语法天空风行一时,但各家著述多论“文法”,很少谈及“诗法”。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可谓在我国开了论诗法之先河。不过王先生的论述虽很精辟,也还有许多问题未能涉及,即使王先生已经提出的问题,也似乎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这里我们想先就格律诗的句子结构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的意见,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就算达到了笔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学术的生命在于百家争鸣.要解决新诗形式的理论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展开讨论.吕进先生说"有如散文的基础是内容,诗的基础是形式."[1]没有诗的形式,也就没有了诗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新诗多数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们还不成形.因此,如何认识新诗的形式问题便成了发展新诗的矛盾焦点.丁鲁认为,片面发展自由诗的中国新诗,正处于迷茫的困境之中.其根源主要在于"内容决定形式"的机械论没有得到应有的批判.因此,当前新诗一切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加强格律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出路.黄淮、周仲器认为,格律诗中的"自律体"与"共律体"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前者是"一诗一律",后者是"千篇一律"."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矛盾运动是中国格律诗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下新格律诗的"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继续创新并互动演变,必将迎来中国诗歌形式的第三次伟大变革,实现中国诗歌的真正复兴.万龙生认为,戴望舒对于诗中的音乐性曾经有过偏颇、极端的认识,而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予以贯彻;但是,他后来对那种意见作了修正,并且在创作中实现了向音韵的回归.这一过程,证明了音韵的魅力以及音韵对于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83年,周仲器、钱仓水两位同志编了一本《中国新格律诗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并用长篇文字描述了中国新格律诗发展的历史进程。十年过去了,新格律诗的探索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现在回头来看,觉得周时他们的论文对创建新格律诗作问题的叙述尚嫌不足,今天结合新的实验,加以概括补充,或许可供有志创作新格律诗者的参考。认真检阅七十多年中国新格律诗诗体创建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两种明显的现象:一是有几种新格律诗体,经过众多诗人的共同实验和创造,已经逐步定型化;二是有几种新格律诗体,虽经大家努力构建,并也…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创建和完成的近体诗即格律诗,不论时代内容和诗艺创造,都蔚成辉煌鼎盛的艺术奇观。而在诗的格律运用上也成为后世体式规范,一千多年中成为格律诗的实践认定的标准。对于依据唐代格律诗用韵的经验而标列的"平水韵",以及现代汉语普通话音韵为据的"新韵"进行了古今的比较。特别对今人写作旧体的格律诗,如何认识与实际处理体式与格律中的一些问题,如五律的"孤平"、七言排律体式的局限性等,都发表了不同寻常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刘禹锡(七七二——八四二年),是中唐时期具有革新精神的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也是杰出的诗人。他的一生中写有大量的诗和散文,很有成就,被誉为“诗豪”和“国手”。其中,描绘,歌咏长江的诗篇尤有特色。象《西塞山怀古》以及《自江陵沿流道中》、《松滋渡望峡中》等,就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和传诵。这些诗篇,均是刘禹锡第二次含冤受屈,遭遇贬谪的十年坎坷时期创作的。诗人描绘江景,凭  相似文献   

20.
徐远水 《老友》2013,(10):49-49
齐梁时代,音韵学家发现了"四声",作诗开始讲究平仄。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或"古风";唐以后的诗,尽管是五言、七言的四句或八句,如果不合格律,仍然只能称古体诗或杂诗。格律诗有这样一些特点:①每首四联八句。五字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