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王廷相(1474──1554)作为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其杰出贡献是发展了张载(1020──1077)的气学,为后来王夫之(1619──1692)全面总结气论哲学的精神传统,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基于这个认识,以往论及王廷相哲学的论著,固然都比较重视阐述王廷相如何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气学,却对其“气本”论的逻辑展开缺乏应有的分析。这不能·不是王廷相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缺憾。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文对王廷相“气本”论的分析,便重在梳理其内在理路。至于藉此文能否达到这个目的,则有待大方踢教。一、“气者,造化之本”王廷相辩证思维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张载气学弥补了中国古典气学形而上学不发达的缺陷,"太虚即气"、"气兼有无"等哲学命题的问世,标志中国古典气学已趋近内涵的思辨性和逻辑的周密性。明代王廷相在"理学"与"心学"双峰并峙之时,大力弘扬张载思想。在思想史的逻辑进程中,王廷相气学的意义不可忽略。但是,古代气学从张载演变到王廷相,并非单一表现为深化、进步与超越,而是呈现出前进与倒退并重、发展与停滞纠缠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如何评价王廷相哲学的历史地位。目前学术界的议论不但过于空泛,而且缺乏应有高度的认识。我认为,只有把王廷相放在整个宋明哲学的发展链条中,作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才能确定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通过研究发现:王廷相不但是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气论学派的主帅和奠基者之一,而且也是从北宋张载到清初王夫之气论思想发展中的界碑式人物。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第一流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4.
作为“气本论”哲学派别承上启下的重量级人物,王廷相不但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而且还在“气本论”宇宙观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性论和认识论,为“气本论”哲学观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个复杂的问题,文学艺术在表现人性上是从古至今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对人性的看法,在我国古代哲人那里始终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问题,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王充的性有善有恶论、韩愈的人性上、中、下三等新的“性三品”说、北宋的二程“天理”与“人欲”对立的人性论、明代罗钦顺“天理”与“人欲”相统一的人性论、王廷相以形气为基础的人性论、李贽功利主义的人性论等十多种观点。从总体内涵上说,人性应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从对人的本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功利角度上观照,人性又有优点与弱点之分,这与  相似文献   

6.
太虚始造化,一气判两仪。万形从此出,厥理亦随之。 耳目既已形,聪明乃因依。不有天地气,覆载安附诸? 理先气乃后,兹论委支离。习识痼真鉴,昏老尤难移。 知道古来寡,吾将铸钟期。(《王氏家藏集》卷九《咏怀》) 以上是明代中期杰出的气论思想家王廷相的一首唯物主义哲理诗,诗中表现了他坚持元气本体论的哲学立场,不以时论相转移,独自探索真理而寄希望于将来的高远情怀。王廷相的气论思想上承张载,但在心性论、认识论上与张载和程朱陆王的思想皆不相同。在宋明道学的泛道德论主导中国文化的发展时,他独到而深刻地指出:“世儒专言理一而遗理万,偏矣!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有人之理,物有物之理……各个差别。”(《雅述》上篇)这在中国哲学史上  相似文献   

7.
曹端(1376—1434),号月川,河南渑池人,学宗程朱,称明初大儒.他在理学中,排开技节的议沦,直接就理学中心的理气问题,著《戾说》篇,提出理气一体之说,与朱熹“商订”.曹端比说一开,即有“闻先生(曹端)之风而起者“薛瑄,和以曹端之说而发异议者罗钦顺,王廷相等等,他们或者把朱学推向“悃愊无华”的境地,或者把朱学理本气末,推阐为气本理末,颠倒了朱学.因曹端之说而产生的这些影响当中,即可看到新的思想,在原来理学的土壤中是如何孳生的?又可看到朱学(即程朱理学),至明代是如何被弄得“支离破碎”,以至王学得以乘间而起的?可以说,曹端在理学中提出理气一体之个新的论题,在后期的理学中是别开生面的.但曹端这一重要思想,过去却几无触及.本文即以曹端的理学及其影响两个方面,试为论述.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773—819)和王廷相(1474—1544)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廷相对柳宗元十分推崇,声哲学思想上,王廷相是柳宗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现将他们在宇宙观、无神论和历史观诸方面进行比较,这对于柳宗元思想本质的剖析和历史地位的评价,无疑是有益的。在宇宙观上,柳宗元和王廷相都是著名的唯物主义元气论者。中国元气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唐以前主要是元气本原论。从北宋张载  相似文献   

9.
李延仓 《青海社会科学》2007,(2):120-123,145
明中叶以来,理学发生了转向。其“理气”论从理主气从、理本气末、理先气后转向气为本;其“格物”论的伦理意涵逐渐弱化,而表现出重视科学探索、习行致用、实事实功的倾向;其心性论由扬性抑气、化情从性、以道心宰制人心向自然人性论发展。气论、格物论、心性论的转向体现了理学从超越追求到现实关怀、从修身到经世、从崇德到重情的转向,因而使社会思想得到了启蒙和解放。  相似文献   

10.
宋应星是我国明代末期的杰出科学家,他在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作出了独到的贡献。 一、宋应星进步的自然哲学思想 从宋应星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宋应星自然哲学思想的核心。 宋应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当时是十分突出的。他认为“盈天地皆气也”。这“气”是什么东西呢?他解释道:“气本浑沦之物”(同前),它充满了整个宇宙空间,是一种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1.
王廷相著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今河南省兰考县)人,生于明成化十年(公元一四七四年),卒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一五四四年)。他是明代中期一位卓越的社会改革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王廷相的主要著作,经编辑为《王氏家藏集》和《王浚川所著书》。他的著作在中国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要研究王廷相的思想,恢复他的历史地位,必须从整理他的著作入手。因此对王廷相的著作作一考证,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陈碧 《船山学刊》2008,(3):65-67
《周易》对中国“风水”理论有深远影响,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阴阳理论、方位观念、吉凶观念、气论和乐天知命观念等。“风水”理论讲究阴阳平衡、五住相得、趋吉避凶、气感而应和天人合一等思想.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风水”与“迷信”划等号,而应该辨证地去看待它。  相似文献   

13.
<正> 宋明时期,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讲“本体”。程朱讲“以理为本”,陆王讲“以心为本”,张载讲“以气为本”。王廷相在同程朱、陆王的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气本体论,认为“横渠此论阐造化之秘,明人性之源,开示后学之功大矣。”(《横渠理气辨》)他在张载的气本体论的基础上,立足于当时的科学成果,进一步论证说: 两仪未判,太虚固气也;天地既生,中虚亦气也,是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是故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清通而不可为象也,太和氤氲,万物化醇,生生而不容以息也。其性命之本原乎! (《慎言·乾运篇》) 气至而滋息,伸乎合一之妙也;气返而游散,归乎太虚之体也。是故气有聚散,无灭息。雨水之始,气化也;得火之炎,复蒸而为气。草木之生,气结也;得火之灼,复化而为烟。以形观之,若有有无之分矣,而气之出入于太虚者,初未尝减也。譬冰之于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家中,朱熹可谓最富于思辨性的一位。他以散见于语录、书信、诗文、题跋以及各种注疏中的吉光片羽,构成了以“理本气具”的哲学本体论为基础,由“文从道出”的艺术本体论、“感物道情“的艺术特征论、“气象浑成”的艺术理想论,以及“养性导情”的艺术功能论、“通悟自得”的艺术鉴赏论和“远游精思”的主体修养论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哲学体系。本文着重探讨朱熹所推崇的艺术审美思想——“气象浑成”。  相似文献   

15.
论“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媚”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 ,结合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徐渭的“媚”论思想 ,可以归纳出“媚”的五个特性 :世俗性、情感性、形式美、阴柔性、个性化。感性生命及动势美是“媚”的本质界定 ,区别于中国古典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代表范畴如“雅”、“和”、“静”、“冲淡”等 ,“媚”是对以宋代美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突破 ,以及对以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为代表的新型审美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王廷相(1474——1544)是明代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文学家。在文学上,他力排“台阁体”,是明中期“前七子”的重要成员。他不仅撰有许多诗文,而且提出了“文以阐道”的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风格理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作为古典风格理论主题形式的“气”论、古典风格理论主要艺术手段的“喻”论、古典风格理论典型美学特质的“风骨”论,在民族性的共同主题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明清鼎革之际,易堂九子崛起于赣南,蜚声天下,于学术、文学俱有建树.易堂论诗,以“真情”为本,倡导“自标风概,自具机柚”的“真诗”之说,既吸收了明代性灵诗学的精髓,又力避其弊,以正“品”而矫其或泛滥失统、或幽邃险涩之弊;同时也对明代的模拟之风予以针砭廓清.以情本论为核心,他们对诗歌之如何“发生”做出阐发,提出“感兴”论,在前人物感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感兴”有二义:一为“有为而为”,一为“无待而起兴”,前者强调诗歌的温柔敦厚,后者强调“自鸣之意”,即诗人的一己情怀.易堂诸子的情本诗学,本末兼重,视野融通,体现了鼎革之际诗学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9.
自七十年代初期以来,国人研究“宋学”的人日益增多,成为中国学术界一个热门的课题,形成了研究的高潮。如《天工开物》一书,先后有各种印本,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注释本、新注研究本、还有英、日、法、德等国译本。《野议》、《谈天》、《论气》、《思怜诗》四种学术著作、有上海人民出版社白文本、江西人民出版社王咨臣注释本、宋应星的传记却比较少,只有潘吉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杨惟增《宋应星思想研究及诗文注释》、谢先模《宋应星年谱》、王咨臣《宋应星年谱稿》(待印)王河、王咨臣《明代杰出的科学家宋  相似文献   

20.
哲学与文化形态的差异主要基于思想范畴的不同。气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主干范畴,王充气论是中国古典气论的典型样式。泛生命性、泛道德性、经验性和前逻辑性是王充气论乃至中国古典气论的四大特质。在近代严复气论产生之前,古典气论的四大内在缺陷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哲学超越。气不是一个哲学“纯粹概念”,气从未获得“绝对的纯粹形式”,气实际上只是一个前哲学概念。广而论之,道、理、天、心等主干概念也具有与气同样的哲学本质。缘此,学术界有必要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哲学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