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风险投资,也称为创业投资,是指投资者把资金投入蕴藏失败风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目的是促进新的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风险投资的“风险”在于没有任何财产作抵押,而是以投入的资金与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建企业或中小企业(称为风险企业)的股权作为交换,投入是建立在对企业拥有的新技术或新产品,甚至是新创意的认同之上。风险投资的投资周期较长,一般需要3—7年,投资者除了投入资金外,还要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同时,风险投资并不追求长期的资本收益,往往是以转让股份的形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Markowitz均值 -方差投资模型所产生效率前沿的高收益高风险现象,以收益率倒数之投资损失函数为基础,提出一个可以适当地反映期望收益率与风险间均衡关系的投资组合指标 (IR)。透过实例验证。IR指标的适用性得以确认,同时也发现以“差异系数”作为组合投资指标并不适用于高收益高风险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王雷 《管理科学》2016,29(4):80-93
控制权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由控制权配置带来的控制权收益是激励投资家物质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投入的重要手段。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从控制权收益和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视角,研究公司创业投资支持企业的控制权配置问题。分析创业企业中公司创业投资者与企业家的控制权收益构成和类型以及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专用性和专有性特征,厘清公司创业投资者与企业家各自私人收益、货币收益与其拥有的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特定控制权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控制权共享收益来源,构建基于企业家人力资本专用性和专有性的控制权共享收益函数,分析控制权私人收益和战略收益、企业家人力资本专用性和专有性以及控制权收益与人力资本交互作用对公司创业投资支持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特定控制权配置的作用机理。以公司创业投资支持的110家不同行业上市企业3年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数据混合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控制权收益、企业家人力资本及其交互项对中国经济背景下公司创业投资支持企业两类控制权配置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创业投资者拥有的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专用性正相关,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专有性负相关,企业家控制权私人收益对公司创业投资者获得创业企业特定控制权比例具有正向影响,公司创业投资者控制权战略性私人收益对其自身获得创业企业特定控制权比例具有负向影响;企业家控制权私人收益正向调节企业家人力资本专用性与公司创业投资者剩余控制权占比之间的关系,负向调节企业家人力资本专有性与公司创业投资者剩余控制权占比之间的关系;公司创业投资者战略性私人收益负向调节企业家人力资本专用性与公司创业投资者剩余控制权占比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企业家人力资本专有性与公司创业投资者剩余控制权占比之间的关系。由于不同产业类型的创业企业会给公司创业投资者和企业家带来不同的控制权收益,进而导致双方对控制权的关注程度和类型发生变化。同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企业,公司创业投资者和企业家对剩余控制权、特定控制权关注的重点也不相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创业企业进行控制权分类治理。 研究结论为完善公司创业投资支持企业的控制权治理、提升控制权激励效果进而促进被投资创业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噪声交易者与IPO溢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数学模型分析IPO市场中的噪声交易者(狂热投资者和正向反馈交易者)对新股首日交易价格的影响.模型表明,持过度乐观预期的狂热投资者愿意为IPO支付较高的价格,来自狂热投资者的需求使新股上市首日交易价格高于发行价格;正向反馈交易者观察到上市首日交易价格的上涨,会在随后积极加入市场,理性投机者预期到正向反馈交易者的存在,会在上市首日加大对新股的需求,使首日交易价格进一步上涨.狂热投资者和正向反馈交易者的同时存在使IPO上市首日价格偏离了内在价值,产生了IPO溢价.IPO溢价与投资者狂热程度和正向反馈交易风险成正比,而IPO长期表现则与投资者狂热程度和正向反馈交易风险成反比.噪声交易者的存在能较好地解释IPO首日超额收益和长期表现欠佳现象的并存,也能较好地解释中国IPO首日超额收益在不同时期内的波动.  相似文献   

5.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一直都被视作资产定价的主体。但在个体投资者众多的中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谁左右A股股价的变化?则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视角,构建个体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未预期交易量两个异质信念测度指标,对比分析二者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个体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异质信念与股票当期收益显著正相关、与未来一期收益显著负相关,但个体投资者异质信念的作用更强;进一步,异质信念对小公司、价值型公司收益的影响更明显;当控制了规模、价值等风险因子,以及不同时间区间和是否可以卖空等市场影响因素后,结论依然成立。表明在现阶段的中国A股市场,个体投资者的异质信念仍是左右股票定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投资基金与专家理财——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探讨了国内封闭式基金的相关特性。对于2001年前上市的33只封闭式基金与同期证券市场从收益与风险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得到:33只封闭式基金其收益率的均值与同期证券市场的平均收益无显著的差异。基金不能给投资者提供超过同期市场平均收益的回报;基金的管理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构成投资组合时,更注重的是对投资风险的控制;相对于普通投资者,基金的管理者同样不具有预测证券或证券市场未来变化趋势的能力;33只基金其业绩总体上不具有持续性;投资基金不具有“专家理财”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邵岩 《经理人》2005,(7):36-38
一个理性的投资者不会贸然进入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领域参与创业投资活动的有两类最为重要的主体:一类是人力资本的拥有方,或者说是创业企业家及其管理团队;另一类是投资资本的拥有方,或者说是投资者,他们一般可以分为财务投资者(如天使资本投资者和创业投资机构等)以及战略投资者(如实业投资企业以及实业集团附属的创新实业投资企业等)。在创业投资活动过程中,两类主体可能会遭遇以下“八大陷阱”。  相似文献   

8.
中国投资者支付了公司治理溢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资公司治理好的公司应该得到回报。麦肯锡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愿意支付不同的公司治理溢价,而且公司治理状况较差的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愿意支付更高比例的公司治理溢价。这说明公司治理从微观上影响了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第一,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状况好的公司会形成一定预期;第二,对公司治理状况改善空间大的上市公司,投资者的这种预期更大。形成这种预期的根本原因,在于好的公司治理能够提升上市公司的价值,带给投资者丰厚的回报,投资者——企业的“上帝”对收益的预期便是最好的证明。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促进股…  相似文献   

9.
Pollet和Wilson的研究认为,股市平均相关性-收益关系比股市波动-收益关系能够更好的阐述总体风险-收益关系。本文研究了投资者情绪对股市平均相关性-收益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于股市波动,平均相关性对股市预期收益的解释能力明显增强,并且在低情绪期,平均相关性-收益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而在高情绪期,平均相关性-收益关系被削弱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高情绪会削弱总体风险-收益关系。这一结论在随后的稳健性检验中被证明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0.
赵胜民  刘笑天 《管理科学》2020,23(3):100-115
股票特质风险与预期回报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在前景理论视角下探究特质波动率、投资者偏好行为及股票预期回报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理论模型分析特质波动率对投资者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股票有未实现的资本损失时,特质波动率越大的股票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越强,预期收益率与特质波动率负相关;而当股票有未实现的资本收益时,特质波动率越小的股票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越强,预期收益率与特质波动率正相关.文章使用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计算特质波动率,使用前景理论效用值衡量投资者偏好,以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数据为基础,通过分组检验和Fama-MacBeth回归的方法证明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基于前景理论视角的分析在为股票特质风险方向的理论研究形成有益补充的同时,也为投资者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1.
只有进行科学的管理道德成本与收益分析,才能使管理者更为准确地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道德, 努力发挥管理道德的“经济力”,实现管理道德的经济性,使管理者走出管理道德的“利他性”与经济的“逐利 性”相冲突这一困惑。  相似文献   

12.
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它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家投资某企业,不是为了经营,而是为了获利。同时风险投资的高风险和高收益要求,不可避免地导致相当数量,甚至于绝大多数的投资都将以失败或未能达到预期而告终。可见,风险投资无论成败都要退出。于是风险投资家的成熟还表现在选择退出的时机和方式。 风险投资的退出,一般可归纳为五种退出方式。即:出售、公开上市、购并、回购和清算。 1. 出售 出售就是产权所有者将其股份卖给其他投资者。 这是从事公司的产品种子期投资的风险投资家最主要的退出方式。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种子…  相似文献   

13.
“一人公司”是由一个股东出资筹建的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一人公司”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投资者是公司惟一的股东;是特殊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是企业法人,而不是自然人;公司财产与个人财产严格分开,投资者只以投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一人公司”之利1.降低了公司设立的门槛,拓宽就业门路。按照规定,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5万元,既可以是现金,也可用实物、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股权作价等,不过现金出资额要不低于30%,即不低于1.5万元。这既适应了市场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国有股减持中的代理冲突、股权价值与路径依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国有股减持中政府、公众投资者和承销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没有形成“多赢”的局面 ,实际上是国有股减持涉及的代理关系中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冲突的表现。其根源在于公众投资者在现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中对股权价值的低水平预期。由于国有股东不会轻易放弃其私有收益 ,使得国有股减持中存在着路径依赖 ,所以 ,在现行的减持方案下国有股出售受阻 ,就谈不上国有股减持有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证券市场功能效率的意义。要达到现行《减持办法》中确定的国有股减持目标 ,必须在政府与公众投资者之间实现激励相容。这实际上是要政府“让利”于投资者 ,打破目前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路径依赖 ,从证券市场功能完善、健康发展以及由之实现的国民经济战略调整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知识产权可以说是企业财富收益的主要来源。这一点在企业领导者中早已达成共识。奇怪的是,尽管许多管理者天天把“知识产权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挂在嘴边,但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却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识产权来为企业创造财富、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市公司热衷于采用"高送转"这种股票股利的分配方式。虽然"高送转"对公司基本面及投资者利益没有任何改变,但投资者却偏好投资于"高送转"的股票,这是理性金融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基于行为金融学分析框架,我们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是投资者认为低价股票较"便宜"、容易上涨,管理者通过"高送转"来迎合投资者这一名义股价幻觉,并实现其自身利益。本文从"高送转"动机、行为特征和后果三方面展开论证,发现低股价股票溢价程度越高,上市公司越倾向于通过"高送转"来降低股价,并且送转的比例也越高;投资者账户数据说明"高送转"主要迎合了个人投资者非理性需求;"高送转"后公司绩效及股票超额收益显著下降,进一步说明追逐"高送转"股票的投资是非理性的。此外,我们从上市公司增发和大股东减持角度揭示了"高送转"是管理者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股市参与程度低,投资者非理性以及股价暴涨暴跌的基本事实,本文在一个简单的定价模型中刻画了新投资者参与市场背后的注意力传染机制,发现投资者关注在资产价格形成过程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投资者的有限关注导致价格对信息反应不足,引起收益动量;另一方面,关注投资者通过注意力传染机制诱导无经验的正反馈交易者进入市场,导致收益反转。因此,注意力传染机制的引入合理地解释了股票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并存的事实,对于理解在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中投资者关注定价效应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油气产业具有“高科技、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该产业的“高门槛”,即一般企业和投资者难以也不敢涉足。但该产业这个“赚钱大蛋糕”一直吸引着众多企业和投资者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减员增效”的策略被世界上许多大公司的管理层采用。1999~2002年由于全球经济低迷,企业利润滑坡,企业裁员人数创造了十几年来的最高记录,美、日等国家的吉利、通用汽车、施乐、惠尔浦、松下、日立、东芝等公司纷纷采用这一策略渡过困境。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减员增效”作为我国搞活国有企业的一项政策措施,在国企改革、脱困过程中发挥了应有作用,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反观这一过程,“减员增效”策略成为国企改革的一把“双刃剑”。“减员增效”策略的负面效应实施“减员增效”策略的出发点在于我国原来的国有企业冗员太多,…  相似文献   

20.
王硕  李鹏程  杨宝臣 《管理科学》2016,29(3):123-135
传统资产定价模型假设所有的投资者对于同一种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相同。但是,这一假设很难得到实证研究的证实。在现实市场中,投资者往往存在意见分歧,这样的意见分歧就是异质期望。理解异质期望如何影响资产价格是金融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也颇具争议的问题,这一课题的研究焦点在于,市场中投资者意见分歧的增大是否产生溢价。实际上,研究投资者意见分歧与资产定价的关系就是研究市场中的信息是如何进入价格的。投资者由市场信息产生或调整自己的预期,通过交易行为体现出来,最终反映在价格中。这一信息的融入和传导过程是市场微观结构研究的核心内容,而这一点在已有研究中往往被忽视。 从市场微观结构的角度就投资者预期和异质期望对定价的影响进行研究,结合中国股市交易机制,建立指令驱动系统下的Easley-Kiefer-O′hara-Paperman模型,通过交易活跃度这一参数,以买卖订单交易量为基础,利用带机制转换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信息状态概率,更准确地估计市场中的知情交易比例和不同信息状态下非知情交易者的预期。利用沪深股市29只股票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的5分钟高频分笔数据进行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异质期望衡量指标,利用多因素模型回归研究异质期望与股票定价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投资者意见分歧较大,市场逐渐低迷,交易活跃度从5.149%降至1.357%,其中知情交易比例为28.184%,比例较高;市场转冷时,知情交易量的减小远小于非知情交易量;非知情交易者对市场中的信息估计不足,但是可以较为准确地从市场交易中判断看涨的走势,却不能在价格下跌时有效止损,这也体现出其投机心理比较严重;垄断优势强的企业投资者意见分歧较小;异质期望水平较高会导致价格被高估,且二者成正比,这一高估会在两个月内得以完全修正。 所建立的模型可为投资者捕捉市场状态和监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