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蒋孔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其审美关系理论包含了生成论思想的可贵因素,把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蒋孔阳的审美关系理论的逻辑思路包括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间、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丰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并有其自身的特征。审美关系主要是情感体验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是人与世界之间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蒋孔阳的审美关系理论是一种通向未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学。  相似文献   

2.
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以贯穿始终的历史感为特征的美学思想方法;以开放的体系为特征的美学理论;以重视特点及其根源为特征的比较美学思想。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的历史功绩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向前推进了一步;抓住当代美学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在精辟的解答中预示出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蒋孔阳美学体系的动态立体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阳美学体系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蒋孔阳美学体系,从内 容构成来看,是史、论、诗学的立体建构;从体系构成来看,是由审美关系出发 的美、美感、艺术的立体架构;从动态构成来看,是实践论、创造论、人生论的 立体超稳态结构。因此不仅是中国当代美学的典型形态,而且也是未来中国 美学的路标。  相似文献   

4.
<正> 探索美学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蒋孔阳的道路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从艺术规律入手,在“实事”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把总结审美与艺术实践的经验,同哲学思辨融合起来,去发现美的客观规律,寻求自己的独立学说。自1957年以来,经过30多年的辛勤耕耘,蒋孔阳在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西方美学史、中国古代美学史等几乎全部理论美学领域,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学术见解,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立的美学思想体系——创造论美学思想体系,蒋孔阳的“创造论美学”,既是对丰富的审美经验进行升华提炼的产物,又是对众多的美学理论进行哲学沉思的结晶,它具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基础,通过对审美关系的深入全面的研究,为提升审美创造的水平提供理论说明,是关于审美创造的美学理论。蒋孔阳的美的创造这一命题,主要是通过对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而形成的,在当代语境中具有充分的对话交流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作者研究蒋孔阳美学思想的系列论文中的一篇 ,重点探讨蒋孔阳先生的美论 ,认为其核心不是回答“美是什么”即现成、固有的美的本质问题 ,而是围绕着“美如何生成”这个问题展开 ,他用“多层累突创”说阐述“美在创造中”这一核心命题 ,集中体现了对传统本质主义思路、方法的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世界的存在源于人的创造 ,正是这种创造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艺术就是创造 ,而美则是完满的创造 ,是人的生命与环境的契合。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以劳动实践为基础 ,从人的本质创造来构建人本主义美学体系。“创造论美学”、“当代形态中人的美学”、“以美育培养更富有人性的人”是他人本主义美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8.
蒋孔阳是实践美学的总结者,但是,蒋孔阳不是实践美学的终结者,而是实践美学的创新者。蒋孔阳提出的“从审美关系出发”研究美学的思路,不仅是整个世界美学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是对西方美学的主客对立二分思维方式的超越;蒋孔阳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美学资源,正好显示了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蒋孔阳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在创造中”、“美是多层累的突创”、“人是世界的美”等命题也体现了蒋孔阳对于实践美学的创新发展,不仅在结论上,而且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蒋孔阳对实践美学的总结和创新是新实践美学的宝贵财富,新实践美学将沿着蒋孔阳先生的创新之路不断前进和发展,创新出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  相似文献   

9.
审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导线索,人性、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构成重要的理论基石,并且成为推动社会革命、促使文化启蒙的核心。第一阶段是以毛泽东、鲁迅、瞿秋白等为代表的大众审美启蒙论,他们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中的阶级革命理论,将“为大众”视为美学和文学的最高目标,并以群体启蒙的方式建构全新的“人民美学”。第二阶段是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主体性理论,以朱光潜后期的实践美学改造、蒋孔阳的“美感论”以及李泽厚的“美是自由的形式”为代表。美学家试图发掘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有关个体主体、感性、形象、自由等维度的元素,完成美学从集体话语到个人主体、从物质实践到精神体验的理论谱系。第三阶段则是在新时代呈现出集体性与个体性相互交融、审美愉悦和时代责任相互推进的场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人学话语释放了强大的理论包容性和生命力,能够进一步延续美学的主体性和人民性特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属于直接美学理论的问题是美的规律范畴的提出.马克思提出了这个范畴,但在<手稿>中却没有直接阐述,为美学史留下了一个理论难题.由于美的规律范畴是美学理论中的一个显要问题,如何在<手稿>的语境中,沿波讨源地去探寻它的意义包涵,并给予明确的论析,直关美学理论中许多重要问题的回答.蒋孔阳先生长期致力于<手稿>中以美的规律问题为中心课题的研究,在美的规律与人的劳动实践、内在固有的尺度、异化劳动、自然之美及艺术实践的关系上,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论析,积累了卓有成就的美学理论成果,把<手稿>美学和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理论也是蒋先生建构独立的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说的基本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1.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即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席勒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其理论根据是席勒通过对人性的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人生论美学与席勒人性美学体系是息息相通的。从王国维到蒋孔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借鉴席勒人性美学思想体系,逐步完善了中国传统人生论美学。蒋孔阳先生则更进一步,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新型的人生论美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掀起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至今仍在继续,持论者历来存在“美在客观”和“美在主观”、即“客体论”和“主体论”两种观点。周宗岱的《美辨》持“主体论”,该书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基本原理为立论根本,以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化素养、艺术门类的审美实践和人的生理、心理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指出:“论美离不开人”,把握住“美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美是一个形容词”这一本质,便可理清复杂的审美现象,把握审美规律。该书体现了作者丰富的艺术实践、深厚的理论根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3.
以朱光潜后期美学思想中的实践观念为中心,关注其新时期以来的深化和新变,可以揭示朱光潜美学思想对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启发性意义。朱光潜不仅将"实践"理解为日常的物质生产劳动,还将艺术审美活动看作人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践"的含义。新时期以来,朱光潜逐渐构建起一种独立的实践美学形态,他逐渐放弃从概念出发对美进行抽象定义的做法,转而关注具体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关系。但是,受时代与理论资源限制,他最终未能走出主客观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框架,未能完成美的现成论向生成论的正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从“意识与目的”“自由与自觉”“社会性与历史性”等方面,探讨蒋孔阳是如何把人当作美的中心,凸显人的本质和确立人的审美主体地位的。蒋孔阳认为人的本质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人在劳动实践中把本质力量对象化,美也在人的劳动实践中生成和创造。人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世界发生着各种关系,而美只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审美关系只对人而存在,它是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美反作用于人的本质力量,可以促进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美具有重要的为人价值,人的生活需要美,所以人在劳动实践中欣赏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15.
蒋孔阳《美学新论》提出了多层累、开放性、创造性的“实践创造论”美感论。这个美感论超越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和庸俗社会学的美感论,把美感看作是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和自由感等多种审美感受的统一体;超越单一心理因素的美感论,把美感看作是人类整个心理活动的整体,并详细地分析了各种心理因素;超越了形而上学的美感论,辩证地揭示了人类的美感在社会实践中生成、变化、发展的过程。蒋孔阳的美感论超越性,可以引领建设有中国特色面向未来的当代美学。  相似文献   

16.
朱熹是徽州理学美学的开山祖师,他以理学家的身份探索美的本体和生成,形成了自己完整而独特的美学体系.面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问题,朱熹从其理学的角度出发,成功地回答了“美何以存在”和“美如何存在”的命题,建立了自己的审美本体论和审美生成论的思想,完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从“道体论”向“体道论”的转变,这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实践美学从实践本体出发研究审美发生、审美本质等问题,克服了主客观论美学的某些局限,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实践美学混淆了哲学本体与美学本体的区别,说不清实践到审美之间的发展行程,实践创造不出"美本身"和全部审美对象."实践自由"说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美学理论模式,无法说明审美的本质.实践美学缺失"形而下美学理论品格"和"形而下美学理论形态",并不是功能齐全和形态完整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根据维特根斯坦“语义即用法”理论,作者认为,“美学”一词有四种用法,这四 种用法也就是美学的四种形态:美丽论美学,统一论美学,超越论美学,张力论美学。本文 首先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后实践美学”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指出实践论美学被超越 的最重要的理由,实践论美学所受到的最严厉的指控,是它的理性主义。然后论述了西方美 学史上,叔本华对黑格尔,尼采对叔本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超越之旅”。最后指出,超 越论美学之“超越”,本质上是另一种“统一”,是感性统一理性,是感性淹没、覆盖、吞并理性。  相似文献   

19.
杨恩寰是实践论美学的重要理论总结者和体系建构者,其美学思想强调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乃是审美活动的历史发生学根源和心理创造论的深层基底,其中体现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格外深刻和准确的把握。杨先生认为实践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本质上是使用和制造“工具和符号”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价值”活动,其内含的精神生产实践和审美实践等层次可以用于解释诸多审美现象,但关于美本体的问题却只能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客观事物的客观论美学 ,忽略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立足于主观精神的主观论美学 ,说不清审美差异的内在原因和“自由”与“美”的区别 ;以实践为立足点的实践美学 ,夸大了实践的作用 ,只囿于实践不能揭示审美的特性 ;以生命为立足点的生命美学 ,对审美发生和审美本性的生物学解释并不合理。审美是人在非功利状态下对事物形式以非功利情感的知觉过程。认知美学以人的认知能力和结构为理论立足点 ,对美学中争论的诸多问题给予了圆满解决。美学研究的重点应从生命前行到实践 ,再从实践前行到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