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剧是湖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之一,它的研究已经走过百年的历史.汉剧研究虽然在汉剧史、音乐形态、表演艺术、创作与改革研究以及史料的汇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汉剧的地位并不相称,故而应在薄弱处发力.强化汉剧形成史的研究和此期相关文献的发掘;着力汉剧地域文化特征的研究;极力促进文化艺术系统与高校系统学者的合作,撰写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汉剧史,是今后汉剧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驯悍记》自1913年以来就被我国戏曲改编,最近一次改编是2013年11月武汉汉剧院推出的同名汉剧。对比汉剧《驯悍记》与同名原著在人物行当设置、唱词与唱腔、文化植入等方面的异同,可以发现汉剧改编在保留原著"悍味"的同时,巧妙地追求与原著的美学对等。汉剧《驯悍记》改编的成功,说明只有在莎剧框架内彰显剧种风格,与原著各显特色,才能达到戏曲移植改编莎翁名著的目的,解决容量不对等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文化艺术中,传统戏曲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贵妃醉酒》一出,特别是由梅兰方修改和演出的《醉酒》,在中外的舞台上都有重要的影响.徽剧、汉剧、川剧和京剧中,都有《醉酒》及其它类似剧目.可以说《醉酒》的表演、情节和对它的改革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心理学问题,在我国的传统戏曲,甚至传统文化艺术中,都有相当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湖北戏曲,种类繁多,源远流长。本期特撷取汉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巴东皮影戏等几个地方剧种,从它们的特点、历史渊源、发展及其相关方面作了生动、详尽的描述。这些戏曲大荟萃,一定会引起广大戏迷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现将它们推介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一部中国戏剧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部雅俗艺术互动的历史.梳理汉剧产生的历史轨迹,考察汉剧文学形态与音乐形态的各种特色,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古老剧种,汉剧堪称中国戏剧史上雅俗之变的一个经典个案.可以说,没有清代中叶以后的花雅之争与雅俗之变,就不会有汉剧的问世;而不了解汉剧的前世今生,也就难以深入理解清代中叶以后中国戏剧的历史嬗变与本质特征.汉剧在"花雅之争"的戏剧史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命运始终与汉口的经济发展及都市化过程密切相关.汉剧剧目偏重历史剧的特色,体现出剧本内容雅俗互动的明显特征;汉剧独特的音乐形态与风格,也充分表现了汉剧以俗为雅的审美特征.从这一意义上说,汉剧是中国戏曲史雅俗之变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6.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郭克俭教授主编的《戏曲鉴赏》一书,于2011年1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是上海教育出版社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而组织全国部分专家、教授精心编写并出版的"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10本系列教材"中的一部。  相似文献   

7.
在汉剧艺术中,京胡伴奏与唱腔是融为一体的,京胡伴奏音乐是唱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京胡伴奏艺术进行全面的研究.不仅对京胡伴奏自身规律.而且对京剧表演、演唱风格的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从汉剧京胡的音乐形态这一视角进行初步分析与研究.结合音乐实例进行微观分析,阐释其音乐形态特点;分别从其过门音乐、托腔音乐这两个进行概述和梳理.  相似文献   

8.
许结     
<正>许结,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辞赋研究所所长、中国辞赋学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兼任洛阳辞赋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赋学》主编、《辞赋》编委会主任、《中华辞赋》顾问。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辞赋与图像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辞赋艺术文献整理与研  相似文献   

9.
麻雯 《北京纪事》2014,(5):44-49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日前,著名戏曲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苏国荣先生遗孀,中国作家出版社李玉英女士向我校艺术学院图书馆捐赠了苏先生的483册藏书。苏国荣先生生前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和硕士点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文化部博士生导师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从事戏曲文学和戏曲美学研究。作为常务副总主编,苏国荣先生主编了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大课题《中华艺术通史》。1994年1月,苏国荣先生被国务院表彰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  相似文献   

11.
莆仙戏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至今仍保留着不少宋元南戏的珍贵遗响,其传统艺术价值不可估量.本文通过对莆仙戏艺术价值及发展现状的探析与思考,期望引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莆仙戏曲音乐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院中文系黄群建教授主编的《湖北方言文献疏证》已于1999年5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黄教授在湖北方言研究中的又一新成果。任何学术研究,文献的发掘与整理都是一项基础性工程,都是研究活动深化与开拓的前提性环节。此前,黄教授已先后出版了《阳新方言志》《通山方言志》及黄石方言研究等一系列论著,多有创制,为方言研究频添胜景。《湖北方言文献疏证》的出版,则标示着黄教授在横向扫描时,又展开了纵向探究,将眼光投向历史深处,力图为方言研究开拓一方新的天地。《湖北方言文献疏证》一书,疏证了《蕲春语》《浠水所存…  相似文献   

13.
<正>《传承与融合:新疆戏曲艺术发展衍变与文化认同研究》一书,是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学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江杰主持的教育部课题"传承与融合:新疆戏曲艺术发展衍变与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4YJCZH106)的研究成果,2018年8月由岳麓书社出版。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能够促进和加强民族凝聚力。哥本哈根学派倡导的"非传统安全"理论认为:社会安全即认同安全。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在加强新疆文化认同、民族团结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读王占欣的戏曲油画,正可谓"画如其人",扑面而来的视觉信息传达出她对戏曲的钟爱、对绘画的执著、对舞台的遐思、对人生的感悟。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存二、三百个剧种之多,而在其中独占鳌头的京剧被尊为"国戏"。  相似文献   

15.
2017年12月15日,"纪念张学津先生暨京剧马派艺术研讨会"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召开.来自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河北省艺术研究所、中国戏曲学院、张君秋艺术研究会、马连良艺术研究会等京剧表演、教育及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研究总结了张学津先生对马派艺术的贡献, 深入探讨了京剧马派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未来,积极推进了张学津先生及马派艺术理论的研究工作,对提升北戏教育教学水平、戏曲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促进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2015年1月24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学报(社科版)》编委会副主任成金华教授在公共管理学院学术会议厅主持召开了《学报(社科版)》校内编委会会议,校党委书记、编委会主任郝翔教授,校党委副书记傅安洲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王泽龙教授,以及校内编委会委员、期刊社、财务处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学报(社科版)》主编刘传红所作的2014年工作汇报和2015年工作设想。会议一致认为,进入教育部第二批"名栏工程"、成为《资源环境研究》网刊牵头单位、教育部  相似文献   

17.
观闻 《北京纪事》2016,(1):52-59
由北京京剧院与国家大剧院联合出品制作的新编历史京剧《正考父》,于12月18日-22日在国家大剧院迎来首演.这部讲述孔子七世祖正考父严以修身、清廉从政、恭勤为民、忠义传家故事的新编历史京剧,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著名戏曲导演陈霖苍共同执导,京剧名家杜镇杰、李宏图、张慧芳与著名青年京剧演员张建峰、杨少彭领衔出演,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作曲,并有舞美设计章抗美、服装设计宋立、灯光设计孟彬等业内知名人士加盟,可谓明星阵容、大腕云集.  相似文献   

18.
稀见戏曲剧种二夹弦源流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二夹弦是流行于鲁、豫、皖地区的稀见戏曲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个性的文化价值,2008年二夹弦正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界关于其起源问题的探讨虽很热烈,却尚无定论.二夹弦的传统剧目、特色声腔、表演特征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艺术形态,由此入手探究进行研究,考证其起源,梳理其发展脉络,见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可辨出二夹弦起源于民间曲艺艺术花鼓丁香,在融合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以及借鉴吸收其他兄弟剧种艺术养分的基础上,最终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相对成熟的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与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新世纪全国地方戏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不久前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 ,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刘俊鸿 ,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在德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葵、常务副所长刘桢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艺术百家》主编王永敬 ,副主编冯健民 ,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恒夫 ,东南大学戏曲小说研究所副所长王廷信 ,以及来自全国各省艺术研究所、地方戏剧团、高等院校戏曲研究专家及研究生近 80人出席了会议。会上 ,专家们介绍了现存各地方剧种的分布局面、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本刊主编,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戏曲小说研究所所长徐子方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十五"规划课题"明杂剧通论",不久前通过由吴新雷、郑传寅、冯健民、俞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