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 2 0 0 2年第 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 ,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 ,颇示己志”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之“志” ,是“以诗文传世”之“志” ,并把立德、立功、立言 ,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 ,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 ,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3.
杨秀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F0003-F0003
陶渊明和他的作品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对象,千百年来文人学者对陶渊明的研究和认识延绵不绝,经久不衰。其原因是,陶渊明对整个中国文化品格的塑造以及对文人心性的陶冶起着深不可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剑锋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9(3):38-46
陶渊明被写入戏剧最早在南宋,几乎与戏剧的兴起同步。元代涉及陶渊明的戏至少有尚仲贤、王子一等人的五种,隐士陶渊明及其所创造的桃源开始以戏剧舞台的形象亮相。明代敷衍与陶相关的戏剧至少有十一种,其中的陶渊明形象在傲节自守外又略显高逸空幻。清人关于陶渊明的戏剧至少有十一种,尤侗《桃花源》等戏剧凸显了陶渊明与佛教、道教的关系。陶渊明进入戏剧首先显示了传统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不可避免的融合趋势;戏剧中所塑造的高洁自守的陶渊明形象是传统文化理想的一种审美投射,是知识阶层灵魂净化的形象诉求;桃源题材的陶渊明戏既是个人渴望超脱现实束缚的梦幻,也是民族迈向理想的心理动力;如果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陶渊明戏必将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5.
杨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3):16-20
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学具有博大而深厚的哲学内涵,又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它是多元文明起源复合而成的文化整体,具有文化因素的无比多样性及其间的长短互补和互渗互动的开放与交流的动态特征,中原经典文化的主导地位和边缘文化异质性充满了无穷的动力。诸多要素的发生、成长、碰撞、交流、移位、重构,使得这幅多元一体、充溢着千古不磨的生命力的文化地图成为人类文明一道灿烂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孙晓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43-45
文学实践本身就是表意行为,但文学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必然会带上不同的文化色彩,形成具有文化特点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文学便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解读陶渊明的文化心理与生命哲学,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他那里呈现出一种整合交融的态势,这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独到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8.
陶渊明的诗文创作中,许多都有涉及到具体的地名,其中有的属于写实性地名,代表的只是地理意义上的符号,有的则属于写意性地名,这些地名不单纯是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概念,而是和诗人的个人情感与文化理念密切相关的诗歌意象.考察陶渊明作品中写意性地名意象的文化含义,对还原一个完整的陶渊明形象和勾勒完整的诗人心路历程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杨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90-94,97
中国东晋时期的田园诗宗陶渊明与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作家梭罗可谓世界历史上之"隐者双星",然其人其作在中美文学中的接受现象却值得关注。运用"传播研究"的方法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比对分析,可见出二位隐者及其作品在彼此文化中的接受程度,梭罗的"超验主义"与陶渊明的"自然观"中自然情结有分歧也有会通,他们不同的"隐"文化背后蕴含着对生命本身的人文关怀与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0.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4)
明清易代给明末的遗民士人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他们通过回忆陶渊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种伤痛。这种记忆当与明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阳明心学的影响等因素有关。若对陶渊明做人物形象研究,则仅仅依据后人的历史记忆作为史料会有失偏颇,应当综合各种史料才能比较真实地还原历史人物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身世艰辛,却在诗文中大量表现幸福之感。他的幸福是一种内在幸福,是生命形态高度和谐的境界,既是陶渊明合情合理的主动的人生选择,又是融哲理于深情的诗意境界。同时,他的幸福是复杂风格的和谐统一,经过了苦难的洗礼,暗含豪放之气。陶渊明的幸福之路开创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人生艺术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13.
李向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2):77-80,90
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物之妙,触物肖形,都成绝境,其诗中兼具画工和化工之境界。细究其然,首先,在于陶氏田园躬耕中真切的情感体验;其次,在田园躬耕中儒道交融而又自成境界,超越门户之见,兼容儒道,最终达到一个澄明的境界:万物之妙和诗人胸中之妙的水乳交融;第三,栖息田园,神游太古,使得其诗歌中具有理想和历史的双重意蕴。正是这多重的复式情调,形成"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丰富内蕴,并构成了陶诗迥异于他人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4.
郭青林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6):71-75
陶渊明被称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在于其身陷人生诸多困苦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超越的、乐观自适的人生态度.他是采用将生命诗化的方式消解了生活的苦痛,在心灵的超越中安顿了个体生命;儒家的"安贫乐道"思想是其能够超越的根本原因,是其在人生极度困顿中继续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5.
酒中蕴含的深味与至境——从《饮酒》其五看陶渊明的人生体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春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95-98
作为中国古代士大夫追求隐逸之志和真朴之趣的代表,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以理性的思考、鲜活的感受、丰富的情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与自然同化的人生体悟,真切细致地表现了超然尘外、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桃花源记>并非纯虚构之作,它是以湖南古梅山峒及其傩坛"桃源洞"为原型,由陶渊明曾祖父陶侃任武冈令时的见闻及结合当时的一些笔记小说素材,所创作的一篇寄托了陶渊明对东晋黑暗社会现实不满的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桃花源"并非指一个具体的自然村落,而是指整个古梅山峒区. 相似文献
17.
陈峻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8):142-147
本文以2000-2015年被CSSCI收录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媒体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相关论文的发表年份、期刊分布、作者单位、研究主题、所依据的理论或范式、主要研究方法等项目的搜索结果进行分析,考察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的研究现状,发现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的不足,通过研究探讨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人生礼仪是一个人一生中在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仪式。在壮族的传统文化中,人生礼仪主要由诞生礼、婚礼、寿礼、葬礼构成。文章拟在对壮族人生礼仪的主要内容作简单归纳介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人生礼仪中所体现出来的壮族人的生死观念、社会伦理观以及贯穿于各人生礼仪中的人际馈赠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陶菊历经千年盛传不衰,以多元形象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周敦颐的《爱莲说》作为研究濂溪之学的经典文本,其中作者为“君子”和“隐士”赋予了新的内涵,菊被比拟为“花之隐逸者也”,同时,莲被推崇为“花之君子者也”。自此,“菊”原本盛行的君子面目被“莲”所遮蔽和替代。隐士菊与君子莲,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历史组合。观此文化现象背后,周、陶二人君子标准的分流或与嘉祐八年(1063)混乱动荡的政治风波直接相关。周敦颐通过改造菊花形象剥离掉了陶渊明的君子内核,而强化了其隐士外衣,为后世评说陶渊明留下了新的话语范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充分发挥她的文化导向功能、文化创造功能、文化宣传功能和文化示范功能,当好先进文化的领导者、建设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