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教育的原点是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长期忽视个体生命"个我化"的内在要求,这对医学生的自我生命探索以及未来职业使命的担当产生极大阻碍。应当在医学生中大力开展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归生命原点,使医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性,懂得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生命、敬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一直贯穿着一种教育的生命哲学。杜威把教育看作是有生命的,并且把每个受教育者都看成一个有生命的、不断成长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他提出教育要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律,为生命的成长提供保障。杜威教育生命哲学启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存在和每个生命的差异性。探索教育的生命真谛应该从教师入手,培养教师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感,增强对教师发展的生命关怀,摆脱传统的师生角色,探索师生之间最真诚的、具有生命关怀的交往。  相似文献   

3.
永远的隐痛     
下雨还是下雨,季节肆无忌惮地落下无端的泪水。小镇蜿蜒的溪流似乎也无法珍藏这漫无边际的嚎啕大哭了。空气里弥漫着缕缕愁绪,一点一点地抑郁着。陀螺般转了一天,停下来反而手足无措。于是翻阅久违的《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近来繁忙,没挤出时间细品,尽管我一直认为这是本有生命厚度的杂志,那来自心灵的文字是稀存的清净。一口气读完两期,几近深夜,一段段似曾相识的情节,一句句充满生命关怀的感悟,一个个激荡生命温度的语词,似无数的银针细细地扎进每根神经末梢。“我是个称职的老师吗?我对学生做了些什么?为什么我没有教育好学生?”我吃…  相似文献   

4.
时间过去很久了,有这样一件事情,还常常在点醒我,告诉我师生相处要常常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要时刻把尊重学生装在心中。特别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尊重,那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学生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那是一个个鲜活的孩子,既然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那么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上应该是平等的。  相似文献   

5.
近日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微博:如果生命只有七日,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看着博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不禁感慨万千。固然,生命是美好的,也是很珍贵的,但终有走到尽头的那一天。如果生命只剩七日,我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不到位,继而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对传统儒道生死观进行解读,并结合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多维需求,研究其对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当代价值:引导医学生积极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启发医学生树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科学生命观;提供医学生临终患者照护的哲学认知与实践指导;指导医学生调节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基于生命的教育,只有德育生命化,才能真正激活生命,促进生命发展。但是目前德育工作中生命教育严重缺失导致德育效果低下。本文从德育方式、方法不尊重学生的生命独特性;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德育工作者缺乏生命教育意识和相关知识;校园文化氛围缺乏生命关爱四个方面论述了学校德育工作中生命教育缺失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尊重学生的生命独特性;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塑造生命化的教师;创设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希望能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徐斌华 《新天地》2011,(6):72-73
笔者作为一个实践者也在尝试着将生命教育同一些边缘学科(心理辅导课、思想政治课、班会课)教学内容相结合,利用事例向学生讲述生命于我们的伟大意义..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态度,使学生在人格上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一种关涉人的生命成长的教育活动,是生命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德育应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这既包括在德育的内容方面应呼唤学生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关爱,又包括在德育实施中应倾注对学生精神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0.
教师公正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内在要求 ,有着特定的现代蕴涵 ,在师生关系中主要体现为平等性、适度性、开放性。教师公正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 ,是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发展和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最基本德性 ,是学生认识与追求人类社会公正的桥梁 ,是学生对社会拥有希望的重要保障 ,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公正的实现受着主客观两方面条件的制约。从主观因素看 ,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现代素质 ,并充分认识和理解学生个体生命的独特性 ,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 ,掌握调控情绪与延迟处理的基本技巧。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健全之“人”。从生命化教育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古典教育观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强调生命具有理性和超越性,倡导生命交往式的师生关系,教育目的是培养整全的人。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点亮”生命,在教育场域中体现为自然教育思潮强调个性化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文化修养。现代科学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发展态势,极端的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导致独特生命个体的价值被漠视,教育忽视了对生命的关照。在回望人类思想宝库中蕴藏的生命教育思想,反思现代性教育潜藏问题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层面提出构建新时代的生命化教育,以使教育更好地培养具有情怀和个性,更好引领社会进步发展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6.
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即是以学生生命为本的教育,是否遵循了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即是评价一种教育方式是否成功的依据。依据生命教育的内涵对"家长签字"现象的利弊进行解读,从而得出"家长签字"现象兴起的初衷遵循着生命教育理念,而被工具化和模式化之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儿童的生命健康成长,它成为应试教育的助推剂,忽视对学生生命独特性的尊重,不利于孩子心理、人格的健康成长,导致孩子被动成长。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命特性的生命价值及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教育在学生的知识增长方面抓得很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方面存在着缺陷,这是我国生命教育提出并推广的深刻的历史背景。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一部分《总体战略》中的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也是在国家教育改革文件中第一次载入了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在全世界勃兴了一门新的教学门类——生命教育。这是培育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条新途径。为此,本刊约请了海内外四位学者就有关生命教育历史、现状、未来展望、生命教育主要性质与内容展开讨论,以期推动生命教育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的教育在学生的知识增长方面抓得很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方面存在着缺陷,这是我国生命教育提出并推广的深刻的历史背景。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一部分《总体战略》中的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也是在国家教育改革文件中第一次载入了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在全世界勃兴了一门新的教学门类——生命教育。这是培育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条新途径。为此,本刊约请了海内外四位学者就有关生命教育历史、现状、未来展望、生命教育主要性质与内容展开讨论,以期推动生命教育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事业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教育在学生的知识增长方面抓得很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方面存在着缺陷,这是我国生命教育提出并推广的深刻的历史背景。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一部分《总体战略》中的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也是在国家教育改革文件中第一次载入了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在全世界勃兴了一门新的教学门类——生命教育。这是培育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条新途径。为此,本刊约请了海内外四位学者就有关生命教育历史、现状、未来展望、生命教育主要性质与内容展开讨论,以期推动生命教育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