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自然条件复杂,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这里的农耕生态、森林生态和草原生态受破坏严重,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发展生态农业入手,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建立生态优化的生产体系,实现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
宁蒗彝族自治县,是滇西北高原上一块丰裕秀美的宝地。境内平均海拔3千米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林宜牧。林业和畜牧业是宁蒗彝族自治县的两大优势,在全县903万亩土地中,可利用的土地795万亩,其中林地占了433万亩,森林总蓄积量达1743万立方米,云南松、冷杉、落叶松、红松等优质树种遍地都是。自1965年开发宁蒗林区以来,给国家提供了2百多万立方米的木材。近年来,建立了14个经济林木基地,重点发展苹果、花椒等经济林木。在发展林业的同时,畜牧业也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全县大小牲畜存栏数已达50万头以上。宁蒗已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木材和畜牧基地。山川秀丽的宁蒗县,也是珍禽异兽和各种  相似文献   

3.
李国栋  张建伟 《西藏研究》2023,(1):120-126+159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受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高产为基本理念的现代农业体系与传统可持续农业体系之间形成基本矛盾,传统农业耕种技术、生产经验和农业智慧面临消失的困境,西藏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业文化的记忆留存,保护和传承好西藏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目前,西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需要从保护体系建设、内生价值提升和历史传承发展等角度推动西藏农业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让西藏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相似文献   

4.
试论西藏的农牧结合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牧结合这种经营形式是藏族人民充分合理利用西藏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高原地区农业的一种创造,也是西藏农业的重要特征。农牧结合这一经验,不仅在过去的西藏农业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就是在当前和今后对发展高原地区的农业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西藏的经济结构、农牧结合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群众生活特点以及有利于农牧互相促进等方面进行分析,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5.
金代黑龙江流域的农业和手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1~12世纪初,女真族崛起于黑龙江流域,建立了大金政权,黑龙江流域出现了历史上的又一次经济大发展时期,其中农业和手工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金统治者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家畜家禽饲养业的繁荣和农产品的商品化,以及金属冶炼技术和手工工艺的提高等方面。成为黑龙江流域古代历史上最繁荣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6.
利用野生资源,发挥自然优势,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尽快富裕起来的一条重要门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土地面积大,野生资源多。据过去普查,全国有野生植物3万种,其中已经发现可供利用的达2,500种,按用途来分,包括造纸原料、淀粉原料、工业和食用油料、天然食用色素、香料、糖料、胶料、鞣料、树脂、皂素、甜味素、纤维素、维生素、蛋白质、各种有机酸、中药材和农药原料,以及野生果菜、编织原料等十几个品类。这些野生植物大部分蕴藏在森林、草原、荒山、荒地较  相似文献   

7.
梨品种果实组织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43 个梨品种果实组织结构发现,果实的角质层、表皮、果皮及果肉的组织结构具有品种的特征,可供品种鉴定和分类的参考,又可帮助了解果实组织结构与果实物理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闽、粤、赣、浙四省交界的丘陵山区,散居着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兄弟民族——畲族。畲,烧木种田的意思,正式作为族称,是南宋末年的事,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今天,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生活怎样?经济上发生哪些变化了呢? 调整产业结构种养一起抓畲族地区,山岭重叠,溪水萦绕,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非常适宜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生长。目前,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不少新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它们顺应了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但对于我国来说,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西藏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伍达 《西藏研究》2006,(2):104-111
近几年西藏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渐趋合理。享受资料、发展资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由于受经济水平的制约,西藏城镇居民整体消费水平仍比较低。研究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特征,对拓宽消费品市场渠道、确定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和正确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业不是短期的产业,强调农业的持久展,增加农业后劲,这是任何国家农业发展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持续农业”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求人类通过社会化劳动生产,永久待续地利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资源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和保护生态环境,以生产足够的农产品、畜产品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如何吸收国内外持续农业发展的先进思想,借鉴国内外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好经验,已成为西藏农业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极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西藏东部农业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实…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 ,壮族地区的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出现了打稻机、玉米脱粒机和拖拉机、收割机等新式生产工具 ,同时 ,在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化肥 ,并逐渐推广良种和科学防治病虫害的技术 ,这些生物和化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技术创新的同时 ,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 ,商业性农业日益发展 ,农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这些情况说明 ,民国时期壮族地区已开始了农业现代化的启动。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对西藏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象习习春风,拂遍千里高原。尽管近几年连遭严重自然灾害,但“世界屋脊”上的农牧业,仍然生机勃勃。西藏是以农牧业结合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藏南各地是主要的农业区,生产着青稞、小麦、荞麦、蚕豆、油菜等农作物;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则是西藏最大的牧区,有草原8.2亿多亩,其中比较丰富的草场即达8,900万亩,牧养着牦牛,马、绵羊等各种牲畜2,300万头。全区有良田340万亩、森林9,400多万亩,完全具有发展大农业的优势和条件。  相似文献   

14.
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据考古资料表明,新疆农作物种植至少已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见王炳华《从考古资料看新疆古代农业生产》,载《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10期)在张骞通西域时,天山南部各绿洲城郭之国的农业,在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已居于主导地位.经过数千年发展,新疆农业生产水平虽然逐步地有所提高,但这种提高,其速度又是相当缓慢的.只是到了清代,新疆农业生产才获得重大的发展,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生产技术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为新疆近代、乃至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直接和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就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团素——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技术几方面,来考察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同时.与同一时期内地各省区农业生产状况作一简单比较,大致确定其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15.
在灾难的人类学研究中,历史的角度具有关联性。历史分析可以揭示出灾难以及人类生境脆弱性后面的生态、经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线索。灾难自身也具有启示性,它将过去与现在联结起来。通过对长期的历史记载的研究发现在墨西哥的生态环境中,干旱、农业灾害和食品危机显现出周期性。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灾难研究可以对社会现实提出批评和校正。  相似文献   

16.
壮族饮食文化的历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从主食、副食、饮料、果品、器具的种类、结构、制作及饮食礼俗和饮食思想几个方面,初步勾勒出壮族饮食文化史的发展脉络和变迁过程。壮族是岭南土著民族,其中绝大部分聚居在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域,山区和丘陵占土地面积的82%左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里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从很早的时候起,壮族先民就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及其先民又与当地的汉、侗、瑶、毛南等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既具有本民族特色,又揉和有汉、侗等其…  相似文献   

17.
谷中原  方凯 《民族论坛》2003,(10):15-16
一、湘西农民科技素质结构现状农民科技素质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劳动的历史演化中,养成的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创新、运用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精神潜质。作为一种生存智慧和文化模式,科技素质也是以结晶体的形式而存在的。任何时代的社会主体的科技素质结构都是不同时代和具体生存环境的自然反映。湘西农民在千百年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科技素质结构。1、从科学层面来看,湘西农民科学素质结构尚未成型。主要表现在科学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绝大多数农民对劳动对象或劳动过程的认识还处于感觉阶段;只有少数知…  相似文献   

18.
在国庆前夕胜利结束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发表的公报和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等各项决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各民族人民的斗争意志和争取新的胜利的信心。毫无疑问,党的  相似文献   

19.
以信息化带动湘西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琼 《民族论坛》2004,(12):60-6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老、少、边、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绝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人开始步入富裕道路。但由于历史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原因,其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低于省内其它地区,特别是农村农业生产还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湘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并逐步迈入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信息化对湘西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以信息化推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  相似文献   

20.
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探讨和分析鄂伦春民族“价值观”的变化 ,离不开鄂伦春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背景 ,用历史的、辩证的、客观的眼光看待其变化的过程 ,有利于提高鄂伦春民族对自身的认识 ,对鄂伦春民族今后乃至将来的发展 ,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鄂伦春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一切观念形态“归根结底都是从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 ,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中引导出来的。”有史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 ,鄂伦春民族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 ,从事原始的狩猎生产 ,辅之以采集、捕鱼 ,过着与世隔绝的森林游居生活。历史学家认定 ,解放初期鄂伦春民族是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