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作为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叶芝将爱尔兰民俗和神话作为自己的诗歌创造题材,致力于恢复凯尔特文化传统。与此同时,他在创造中采用了基督教文化元素,将爱尔兰凯尔特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融合在一起。叶芝诗歌中兼具凯尔特传统与基督教元素,此外,他坚持用英语写作,体现了他诗歌中凯尔特文化与英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依赖与对抗。他在保持与本民族的联系同时,借鉴了其他文化尤其是基督教的精髓,使其诗歌具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田思是一位在马来西亚坚持用汉语写作的重要华人诗人。在他的诗歌中,音乐性既是艺术形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是他诗歌的突出特点之一。其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出两种基本特征:一是中国古诗词音韵特征;二是口头语言和民间音乐特征。田思运用诗歌的音乐形式艺术性地反映了他作为诗人的风骨与情怀及其与中国文化的亲缘关系,体现了马来西亚华族社区与中华文化传统的渊源,同时突显了马华族群的本土性,从而体现出田思作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骨和气质的马华诗人的文化立场。田思在这一文化立场基础上进行着自己的本土书写实践。  相似文献   

3.
海子对现代诗歌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追求生命的高远、浪漫、炽热,开辟了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海子是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精华,又充分发扬本民族诗歌传统。海子诗歌的主题也围绕着古今中外众诗人的探索展开和发展,其中田园情结、基督式博爱、神性的召唤等主题元素阐释了海子与中西方诗人先贤们在思想层面、精神气质和语言形式上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是彝族当代文学的旗帜,他的诗歌抒发了改革开放以来彝族的民族意识觉醒的情怀,是彝族诗歌及彝族文化复兴的鼓手。在他的诗歌中大量出现了彝族文化意象,意象与情感交相呼应,体现出了吉狄马加诗歌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与人类性。意大利诗人莱奥帕尔迪是意大利国家独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表现了对意大利光荣历史的回顾和对意大利现实的深深不满。其诗歌中慷慨激昂的情感、冷静独立的思考、细致多情的描绘等等,都无不展现出诗人的个性。两位诗人在各自民族变革的伟大时期,用诗歌的形式对内体现出了对民族复兴的热切渴盼,对外展现了对人性和自然的礼赞、对生命的关爱、对人道主义的关切等等。  相似文献   

5.
诗人晨宏是景颇族作家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多涉及民族生活,并“记录”和“储存”了许多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现代性体验。浓郁的本土意识是晨宏诗歌的显著特点,他在本土意识的书写中实现着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认同。晨宏善于写“树”,并在其中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作为爱尔兰现代诗歌的代表,叶芝自信地承担着对爱尔兰民族性构建的历史责任,然而叶芝自身暧昧的盎格鲁—爱尔兰的民族身份对他构成了一种挑战。因此,诗人试图寻求一种文化的民族主义成为其构建爱尔兰民族性的基础,爱尔兰原始的乡土文化被视为其民族根性的源泉,然而这种民间性又与诗人精英性的气质相抵触。在建立现代的民族诗歌的过程中,叶芝瞥见了神秘的东方传统这一蹊径,用东方文化的宇宙观与美学观为灵感来抵制西方文化中的裂隙。可是强烈的民族诉求又决定了诗人强力主体性的始终存在。通过对东方传统中"无我"的挪用来确立"自我"的民族意识,叶芝的诗歌始终显现出无法超脱的种种悖论。然而,这种悖论的存在也正凸显了叶芝的诗歌美学。  相似文献   

7.
伊丹才让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用汉文写作的藏族诗人,他勤奋耕耘,努力创作,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感情饱满,哲理性强,且比喻俊雅,文字优美。由于他善于汲取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因而在他大量的汉文诗中很好地反映了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读他的诗能够体会到浓郁的藏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领唱人。当中国式的现代派诗人在中西交融的理想旗帜下折回到诗歌创作的“纯诗”之路时,同样接受西方文化的艾青则开创了一条将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现代诗艺与个人气质相融合的艺术之路,正是这种融合奠定了他诗歌的内在灵魂。本文从艾青继承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和他自觉运用西方现代诗艺为表现手法出发,探讨艾青诗歌内在的精神之魂。  相似文献   

9.
经典彝文古籍都是以名言警句、诗句等文体完成,多为五言诗歌体,但也有七言、九言和十一言的,在文体上,句与句、段与段、篇与篇之间非常讲究音韵规律。吉狄马加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诗人。论文通过深入分析吉狄马加汉语诗歌中的民族文化基因,阐释彝族传统文化对现当代用汉语创作的彝族诗人创作的影响。研究表明:彝族古典文集在题材和内容两个方面影响着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他的很多诗歌题材都直接源于彝族古籍;其次,在诗歌的内容上,字里行间无不流溢着彝族古典文集与传统文化的气质与性格。此外,以彝族经典古籍文献为始基的彝族文化因子则通过内化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诗人诗歌创作不竭之源泉。  相似文献   

10.
[摘要]彝族诗人阿库乌雾与印第安诗人约瑟夫·布鲁夏克都来自少数民族部落,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们用诗歌来抒发本民族的心理诉求,力求吹响本族裔传统文化兴起的号角,他们是本民族文化发展历程的主要见证人。阿库乌雾对美国印第安传统宗教文化的关注,夏鲁布克对中国天人合一文化观念的认同,二者在传统文化观念上较为契合。二者的诗歌创作彰显了文化救赎和忧患意识,在多元文化时代思潮下,他们力图捍卫少数民族诗歌的人文精神价值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轼词是宋代词史乃至于中国古代词史中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由于苏轼自己对词有独特的认识且将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故从宋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提出苏轼是“以诗为词”,或者干脆说其“词如诗”。究其原因,确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有关,而更深层的则是由苏轼自身的词学观、创作态度、艺术手法以及文学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12.
杜甫的《月夜》历来被学界看作是诗人向妻子表达思念的深情之作。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阐释此诗,从诗中的“叙述视角”、“居处意象”、“身体语言”等方面寻微探幽,挖掘出潜藏在文本中的男性主义立场。该诗是诗人转换叙述视角后表达隐忍欲望的一首类“闺怨”诗。  相似文献   

13.
北宋著名的诗僧惠洪,诗歌创作体式多样,题材较广,情感丰富,有豪放之势,无寒俭之态,对传统意义上的僧诗有着某种程度的超越,同时也与文人士夫诗歌表现出一定的相近性。这种创作面貌缘于惠洪追求不同寻常,自觉地师法苏、黄,转益多师;惠洪的学识、经历、性格、交游等因素都促使其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这位才华横溢,落拓不羁的诗僧,以其崎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为宋代佛教文学和宋代文化研究提供了独特的个案  相似文献   

14.
杨万里一生共有诗集九部,这些诗集先后作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七月至开禧二年(1206)五月之间,依次体现了他不同阶段的创作特点。对各诗集的创作时间做具体考证,可更清晰地把握“诚斋体”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观照出杨万里文学思想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弗罗斯特曾经把他的《彻底的奉献》一诗称为是“一部用十几行无韵诗写成的美国历史”。在他看来,美国人要想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并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必须完全放弃自我,彻底地奉献。当弗罗斯特在这首诗中说美国人“拥有着当时不被我们拥有的东西”时,他一方面指当时他们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被英国所剥夺,而另外一方面指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真正爱上这块土地,没有像神圣的爱情那样,做到双方在灵魂与肉体上的完全结合。这种“软弱”只有当美国人真正意识到他们必须像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爱自己的国家时才能够被克服。于是,他们发现他们的“软弱”来自自我的“捆绑”。为了“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们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奉献”,因此“立刻从放弃中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毛泽东诗词中最能代表作者艺术水平的当推两首《沁园春》.《沁园春·长沙》借景抒情、忆昔抒情,是毛泽东青年时代诗歌作品中的佳作.《沁园春·雪》写景咏史、境界宏大,是毛泽东诗词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首词.从两首《沁园春》可以窥见毛泽东诗词作品的艺术风格,堪称毛泽东诗词作品的"双璧".  相似文献   

17.
朱熹穷“理”三清山——兼论《读书有感》诗的哲理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淳熙三年(1176),朱熹登游怀玉山脉主峰三清山后而作的《读书有感》诗,不仅是宋代哲理诗的名篇,而且是朱熹“穷理致知”治学的一个明证。这首诗写成于儒道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后一年,表明朱熹的理学思想从此而飞跃飚升,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从《读书有感》诗的写成年代、朱熹穷“理”三清山的史实和朱熹理学思想飞跃的契机动因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以揭示朱熹“格物穷理”哲学思想核心的确立与完善的“顿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人们提及苏轼的词,多以豪放简言之,而对其婉约之风则提及颇少.其实苏轼词的婉约、含蓄、缠绵、忧伤及美艳,较之婉约词大家毫不逊色.他的这首<贺新郎>就是其豪放之外的一首别具一格的婉约佳作.通过对该词的赏析,再次说明:凡是文学大家,其风格是多样的,其手法是高超的,其水准是一流的.  相似文献   

19.
晚唐五代作家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是福建暨武夷茶文化史上最早的咏茶诗,对研究福建及武夷茶文化早期历史极具文献价值。然该诗作者的生平及诗中“冰碗”所指,学界与茶界释义甚少且多讹误。其实,只要案之史志文献,佐以考古材料,结合徐夤诗作及其交游,对上述问题略加考论,答案即明。  相似文献   

20.
海子赋予桃花意象两重现代性意义,一重是对历史、现世的痛苦的透视,另一重是对时代、生命的温暖的关怀,先忧后乐,忧乐圆融,这正是海子的诗歌心灵。因此,当把“春暖花开”与海子诗歌中的桃花意象联系起来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丰富内涵就得到极大的展现,它将忧乐圆融的中国文化关怀和安事逸乐的尘世生活期待诗意地结合起来,表现出灵明清秀的东方诗学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