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卫民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1):5-12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秦文化的研究受到一定的影响。考古发现的秦简牍、封泥、金文、陶文等,反映了秦社会方方面面,给秦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资料,极大地促进了秦文化的研究,使很多历史上难以说清的问题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锡兴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1(3):121-124
简牍学是继甲骨学、敦煌学之后兴起的一个专门学问.简牍文字最初作为释读工具受人关注,在逐步掌握对不同文字采用不同的释读途径后,已经对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了归纳.秦汉简牍文字本体的研究,在文字形义关系、各种字体及形体演变、隶变等方面都获得初步成果.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利用简牍文字来解决传本古籍的一些疑难问题.丰富的原始资料推动了字编的编纂,至今已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字编问世. 相似文献
3.
黄文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秦系简牍文字是研究汉字从篆变隶的重要资料。本文检讨了学术界对秦系简牍文字的几处考释,认为秦青川木牍中的虱实际上是“氏”字,睡虎地秦简“相易也”意指把黑色漆和红色漆的先后次序搞错了,而“耆弱相当”仍以训老弱相当为妥,提出了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徐在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山东新泰市出土的齐国陶文中有陈贺立事,贺字从贝,上部从口,戈声,可看作加字异体,见于齐文字。陈贺应读为田和,也就是陈齐太公和。新泰陶文中的陈不应读为陈无宇;陈宴应读为田婴。燕文字中的贺字与齐文字在形体上存在一些差异,可能是由于地域特点所致。 相似文献
5.
刘庞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从研究商周文字与载体关系切入,根据古辞书释解、古文献记载,利用出土甲骨文、金文考古验证,揭示了简册文是商周文字的使用主体这一象征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社会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6.
张振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4)
《陶文图录》收录了大量的齐、邾、滕陶文,其中有许多疑难之字尚待考证,如"《"、"起"、""、"姕"、"狼"、"猒"、"(癹阝)"、"、"戊"、"早"、"脊"等字。临淄后李出土的一方原释为"左酷右柘"齐陶文,应释为"左酷右户"。 相似文献
7.
刘凤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商代中期的骨刻文,说明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根据田野考古的调查,结合科学测试结果,可以确定骨刻文距今约3300-4600年,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目前已发现近3000个字符,其字体造型可分为写实物象型、主干分枝型和中心圆型或近似圆型三大类.释读骨刻文的方法主要有:考古类比直读图像解形法、历史考据法、指事组合破译法、与甲骨文金文比较顺读法、与彝文比较释读法五种. 相似文献
8.
9.
邱文山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以“八主祀典”、“时节祀典”、“宗庙祭典”、“封禅大典”、“方仙道”等为主要内容的齐宗教,在齐国的历史发展中,既是齐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齐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齐宗教是统治者收服人心、巩固加强统治的重要工具;反过来看,齐宗教又对齐国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具有规范和制约作用。齐宗教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入齐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齐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齐宗教以其系统的体系、完备的形态、独特的思想内容对后世亦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效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5):133-138
傈僳族新创文字自1957年创制以来,至今历经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选用何种文字作为傈僳族的通用民族文字,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争论的焦点,至今仍然没有定论。但是从文字使用的现状调查来看,老傈僳文的使用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张振谦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4)
新泰陶文是2002年出土于山东新泰的战国晚期齐国陶文.在对陶文的朔僕惄叔(牜)(月它)不宴等字进行考释基础上,对新泰陶文释文进行全面整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吴峤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和信息传递的媒介物。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符号系统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字是记录和传递语言信息的书写符号体系。构成文字符号的物化形式由记事图画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3.
吴庆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40-152
太公初封于齐,国小地狭,后世渐行开拓,至战国时期湣王灭宋后,齐国疆域遂臻于极盛.在此齐国版图最大时期的地域范围内,自夏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皆曾有诸多古国存在.这些古国的居民皆为东夷土著,而有国者族属不同、姓氏各异,炎帝后裔之姜姓及东夷姜姓、赢姓居多,后有周族姬姓,间有舜后妫姓及黄帝之后任姓等先圣后裔.这些古国最终都成为齐国的一部分,而各古国之文化因素则随之逐渐汇集融合,终成日后特色鲜明之齐文化. 相似文献
14.
宫源海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56-58
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齐文化中的荣辱观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从齐文化出发,探讨了其“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基本素质、法规措施、核心价值等方面,以求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5.
龙仕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176-176
<正>十年磨一剑,刘精盛教授潜心于古汉语领域,笔耕不辍,论述颇丰,汇为《文字训诂简论》一书(2010年4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既重视具体的、个案的词语考释,又注重词汇、词义系统的全面研究;既重视共时平面的词汇、词义研究,又注重对汉语词汇、词义进行历时性研究。同时还对部分文献典籍中的词汇本体进行了研究,并注意考察词汇产 相似文献
16.
阿力肯·阿吾哈里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古代突厥如尼文字起源问题 ,历来是国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众说纷纭。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 ,突厥如尼文字源自阿拉美———旧粟特文一说 ,不仅得到了突厥学界一批学者们的肯定 ,而且还受到伊朗学专家们的有力支持。事实上这两种文字形体的基本线条是有差别的 ,它们不是整体的、系统的、派生方式的对应 ,不存在绝对借制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海利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2-17
"象形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字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东汉学者许慎将其定义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我国学界对图画文字与象形文字在术语方面的刻意区分,理解上的含混模糊,以及把圣书文字(hieroglyph)视为象形文字等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误将"hieroglyph"译为"象形文字",从而与我国传统文字学术语"象形文字"相混同而导致的。象形文字只是人类文字的初级阶段,或者只是某文字体系的一种文字类型。因此,我们不可以简单地把古埃及文字称为古埃及象形文字。 相似文献
18.
禅宗意境虽不可说,但却可以借助文字有所显示。文字禅所强调的“文以载道”,即是谓此。宋代文字禅的兴起,使禅宗语言哲学完成了由不立文字、道断语言,到不离文字、不执文字的无痕换骨,充分展现了禅宗在语言哲学和方法论上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9.
20.
黄亚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05-109
所谓“广义文字学”是以文字学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它不是对“狭义文字学”研究的简单颠覆,而是一种研究视角的转换,标志着文字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在“广义文字学”之下,从纵向的符号发展史的角度探讨原始图画和成熟文字之间的关系即是“前文字”;从功能的角度讨论符号、文字、图画以及语言等不同表达手段在人类表情达意中的共同作用,讨论广义的“文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视觉转换问题,讨论现代的符号创意活动,为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提供符号的基础支撑,即是“类文字”。“前文字”和“类文字”具备不同的价值,两者都是“广义文字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