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丽瑾 《领导科学》2012,(23):23-24
我国的县数量众多,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单元.对县实行什么样的管理体制,一直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重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2011年,中央编办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河南、广东等8个省进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研究解决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全面实施这项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一、实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1.实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激发县域发展活力的客观要求.我国县域人多地广,发展水平远低于城市,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以农业大省河南为例,县域面积占全省90%,人口占全省80%,经济总量占全省70%,尽管近年来县域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综合实力不强、发展活力不足、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实现全面小康任务繁重.  相似文献   

2.
罗成圣 《决策》2011,(11):6-7
着眼于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和管理创新,政府改革已经从减人、减事和合并机构这种横向结构变革,开始扩展到减少行政层级这种行政架构上的突破。从“市管县”到“省直管县”的行政层级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取消市级管理层与扩大管理幅度的简单问题,而是广泛涉及到行政管理层级的调整,省与市、县职能的重新界定和配置,地方政府内部事权、财权的重...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改革现行区划体制,建立由省直管县的省一县一乡三级区划体制,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化、科学化的必然反映。本文着重探讨了前期省直管县的试行过程中的积极成果和不足之处,为全面推广阶段的深层次改革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趋势     
《领导文萃》2010,(7):8-9
我国加快省直管县改革 我国正加快“省直管县”改革,以有效减少行政层次、较大幅度地降低行政成本。2009年,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明确了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总体目标、内容和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强县扩权改革”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本文探讨了我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可行性条件,并针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目前在加快推进,在不久的将来,“中央、省、县”三级扁平式行政管理结构就要形成。在这项改革当中,县市一级是权力和利益的正流入者。如何正确对待这种流入,如何用好这种流入的权力和利益,是摆在县市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拟自然实验,基于全国县级面板数据,利用可有效校正选择偏差问题的 PSM-DID 方法构造“反事实”状态,估计改革对县级财力水平的平均处理效应。结果显示: 改革增加了人均本级财政收入,却减少了人均转移支付水平,且下降幅度较大,致使人均财政总收入减少,表明“省直管县”改革不但无法提升,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县级财政状况。东、中部地区的平均处理效应与全国类似,上述结论具有比较好的稳健性。此外,还进行了影响机制检验,地级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财政竞争以及省对各市、县的协调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体制改革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强县扩权"改革一直是近年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焦点话题,关于"强县扩权"改革的各种声音也不绝于耳。近日,国家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表明"强县扩权"改革正在提速。进一步精简行政机构、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能是"强县扩权"改革的根本目的。在此项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比如,有些省级政府管理规模与幅度过大,势必给省直管县带来较大难度;县(市)是改革中最大的受益者,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关系的处理和资源的整合问题;市县分治,如何避免形成新的经济壁垒;改革中行政区划是否需要作适当调整;如何从财政体制的省直管县体制顺利过渡到行政体制的省直管县体制,以及需要进行哪些配套的改革;如何有效规避"省直管县"带来的各种风险……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对于"强县扩权"改革的顺利推进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刊本期选编的四篇文章,即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裨益。同时,我们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继续踊跃来稿,以求对此问题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董立仁 《领导决策信息》2009,(11):F0004-F0004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这表明,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阶段性任务的完成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步伐的加快,党和国家正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改革行政区划、减少行政层次的角度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这是上层建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10.
《领导文萃》2008,(19):12-14
2008年7月8日,海南省委会议通过一项决议,177项行政管理权被下放到该省各个市、县。“省管县”的改革试验再次被推向前台。“省直管县”是在中国现有政治体制下,试图降低行政成本的改革。其本意是在弱化市级政府对县级的管理权力,强化县级政府的行政权力,提高县级政府管理辖区内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改革行政区划、减少行政层次、探索实施省直管县体制的角度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可以说,这是对前些年"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抓住了"三农"问题解决的实质,指明了从"市管县"体制到广东省直管县体制的改革发展方向,是上层建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大改革,对于减少管理层级、提高效能、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城市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拟自然实验,基于全国县级面板数据,利用可有效校正选择偏差问题的PSM-DID方法构造"反事实"状态,估计改革对县级财力水平的平均处理效应.结果显示:改革增加了人均本级财政收入,却减少了人均转移支付水平,且下降幅度较大,致使人均财政总收入减少,表明"省直管县"改革不但无法提升,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县级财政状况.东、中部地区的平均处理效应与全国类似,上述结论具有比较好的稳健性.此外,还进行了影响机制检验,地级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财政竞争以及省对各市、县的协调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体制改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省直管县”是中央在重大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最近, “强县扩权”这一词语频繁出现在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国建立省直管县改革的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省直管县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市管县”体制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省直管县”被提上日程,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浙江、海南、重庆、河南等地相继实行试点,本文从当前试点实际出发,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便为该体制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实践中克难前进的省直管县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省直管县(含县级市,以下一般通称为县)改革实质上是对公共行政权力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这种利益的重新调整一定会遇到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省直管县改革的第一步——财政省直管县已在全国实行,那么,省直管县后,省以下的党委政府将面临哪些困惑和难题?近日,笔者在湖南衡阳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进行了调研,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一、省直管县改革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未定稿     
《领导文萃》2014,(23):136-137
省直管县不适宜在全国普遍实施 行政区划是涉及自然、经济、历史、政治、社会等的复杂问题.针对省直管县行政区划划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孟延春认为:1.省直管县不适宜在全国普遍实施,也不宜在省域内普遍实施,县级数量多、县级区域范围广阔的省域不适宜;2.省直管县需要因地制宜开展.经济实力较强.具有或可能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中心城市的县可以实施:3.行政区划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系统性.不宜为了实现单一目标而采用行政区划的手段:4.适宜实施省直管县的区域应充分尊重历史行政区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行政区划不适宜大尺度、大范围调整和重新划定。  相似文献   

19.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改革行政区划、减少行政层次、探索实施省直管县体制的角度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可以说,这是对前些年"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抓住了"三农"问题解决的实质,指明了从"市管县"体制到广东省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改革行政区划、减少行政层次、探索实施省直管县体制的角度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可以说,这是对前些年"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抓住了"三农"问题解决的实质,指明了从"市管县"体制到广东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