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哲学思想的历史作用,并不单纯地取决于它是否正确。这是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事实。科学的发展证明,古代哲学把宇宙归结为水和火等等是幼稚的、错误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它是当时人类对世界本原这一哲学问题的积极探索。同样地,仅仅指出“不可知论”这一“哲学怪论”是荒谬的还不足以具体地展示它在哲学史上的实际作用。恩格斯认为,休谟和康德“在哲学的发展上是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而经过休谟这个环节形成的康德的“不可知论”却并不是“批判哲学”的个别的、局部的思想观点。那么这一观点在哲学发展上的具体作用又是什么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不可知论”在康德哲学中的意义,说明这一否定性的哲学理论是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内在矛盾的暴露,它予示着这一哲学必然走向衰落的最后结局和可能奉献给人类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2.
特点,是比较而言的。与西方哲学相比较,中国传统哲学有些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经过哲学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多次讨论,在以下的几点上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西哲学遵循着共同的规律,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阶级斗争制约着哲学发展,所以必须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哲学史上的斗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根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贯串于全部哲学史中。但是,在西方,高度发展的是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在中国,奴隶制并不象古希腊罗马那样发展,资本主义也不象近代欧美各国那样发展;它有时间特别长、发展最充分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到现代又较早地(相对世界各国而言)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这一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就规定了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封建时代的哲学,与欧洲相比,中国有着更为悠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传统,而象西方近代的机械唯物论哲学,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不过,这不等于已把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穷尽了,本来还可以而且应该从不同角度来作比较、探索.以求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们把哲学史作为人类认识史的精华来看待,把哲学史了解为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从这样的角度来考察,中国传统哲学还有些什么特点呢?  相似文献   

3.
任忱同志撰写的《哲学学导论》(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哲学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哲学,作为“使人聪明的学问”,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哲学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对哲学自身的系统的认识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从整体上对哲学自身的认识首先开始于哲学史。撇开所谓的“哲学史家的哲学史”不谈(它们只是哲学自我反思的一种必  相似文献   

4.
哲学史研究中的“两军对战”说,来源于日丹诺夫在1947年苏联哲学界召开的关于亚历山大洛夫所著《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嗣后,日丹诺夫在发言中提出的“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的定义,即流行于我国。我们认为,尽管哲学史上存在以至贯串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但把复杂的作为人类认识史高度概括的一部哲学史,仅仅归结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史”(人们简称为“两军对战”史),显然是片面的,不完全符合哲学思维发展的历史实际的。 诚然,从理论上讲,“斗争史”和“认识史”并不互相矛盾。因为,人类的认识史就是思维领域里矛盾发展的历史,而认识领域里最根本的矛盾就是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哲学家在回答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问题时,归  相似文献   

5.
中西哲学比较,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与现实的一种对话.哲学比较研究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外哲学概莫能外.整个人类的哲学思想是一个整体,通过中西哲学比较,寻找不同民族、国家的哲学汇合点,为哲学共同发展开辟道路.中西哲学比较方法虽然也涉及可比性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比较价值标准问题,看它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为锻炼人类思维能力以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供哪些有益的东西和理论.同时我们要注意把握各国哲学的整体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有关知行关系问题的论述占有相当大的份量。他的这一学说曾在我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如何分析和评价“知行合一”说,的确是我国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王守仁的哲学思想,从总体上看,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无须疑问,但能不能由此而全盘否定“知行合一”说呢?我认为是不能的。在哲学史研究中,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都是错误的。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中,到底哪些是其精华,哪些是其糟粕,它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探讨的。我想就此谈点粗略的见解。一知行关系问题,是我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所要解决的乃是人们的认识、知识和人们的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自春秋时期的伪《尚书·说命》第一次把知行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命题之后,对我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到了宋明时期,知行关系问题成为哲学战线上激烈争论的中心问题之一,相继形成了一些较为系统的学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宋时期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和明代王守仁  相似文献   

7.
我国各大学的哲学诗坛上,通行着一个公认的观点:原子论是古代素朴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这一观点明确地体现在各大学的哲学史教科书中。但教科书只是把这一观点作为结论提出来,几乎没有说明。我认为这个问题决不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而是如何看待古代哲学和整个哲学史的枢纽之一。这一观点是对整个古代唯物主义的概括,并关系到两条对立的哲学路线的形成,因而涉及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要研究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性,要探索欧洲哲学史的内在逻辑,有必要对这一观点作深入的思索。本文只是对这一问题思考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气”和“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重要概念,不仅唯物主义者把它们作为基本概念,唯心主义者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它们,只是在他们哲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对“气”和“知行”认识的深化和丰富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这主要是由唯物主义完成的,我国哲学史一些论著,因此往往只阐述唯物主义关于“气”和“知行”理论观点的发展,而不涉及或只批判唯心主义在这方面的观点。事实上,唯心主义对之并不是毫不相  相似文献   

9.
高秀昌 《中州学刊》2005,(2):123-126
冯友兰于192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所包含的哲学观、哲学史观和哲学史方法论,是他初步研究中西哲学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又为他后来的哲学研究与哲学史研究,特别是为他后来哲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唯物辩证法在方法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陈世夫,魏克忠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人民出版社黑格尔说:“哲学一般是思维着的认识活动”①。列宁说:“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②。这说明,哲学是以人类认识活动为本质内容的意识形态,哲学史是以人类认识发...  相似文献   

11.
魏艳芳 《理论界》2011,(1):100-102
康德哲学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这一哲学体系的发端,就源自于他在其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进行的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革命"旨在解决形而上学领域内的混乱,重塑理性权威。无论在哲学史,还是在人类认识史和思维史上,"革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是中国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自我 ,寻求生存与发展新理念的重要课题。这种研究的主题与目的不仅仅局限于直接、表面地讨论“中西哲学”知识性的“异同”或“相通” ,而是要从根本前提出发探讨与反思“中西哲学”各自的性质、特点、个性及其“长短” ;发现与评价“中西哲学”各自的人类性意义与价值 ;寻求创造人类新哲学的理论前提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几乎没有一门理论学科与其历史能够象哲学与哲学史那样,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至每一个大哲学家都把对哲学史的重新诠释作为自己研究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里应当提出的问题是:哲学史究竟有什么意义?其本质是什么?哲学史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创造的思想源泉?显然,这是哲学史方法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试图确立如下思想:(1)哲学作为文化精神之“硬核”,集中展示着人的本体论存在状态及内蕴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基本矛盾,体现着主体对这一基本状态之根本改变的终极关切;(2)哲学史是人类在历史维度中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对自身本体论存在的分裂及矛盾冲突之展现和逻辑融通过程,它既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史,又是自身存在状态的表现史;(3)因此,哲学的对象研究和哲学史的元研究本质上是统一的,哲学史是哲学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4.
西方哲学史家大多公认“前苏格拉底哲学”为希腊哲学史分期的基本概念。近年来,我国亦多有认同者。此概念对于理解人类认识发展史,对于揭示人类意识进化过程,意义昭著。作为哲学史分期之科学概念,究其内涵,或可作如下规定。(1)客  相似文献   

15.
孙承叔 《东南学术》2002,(4):107-116
哲学起源于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怀,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类的生活世界,因此理解哲学不能停留在它的表面.从现象上看,哲学史是围绕着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生存论展开的,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对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力量的追寻,是对历史主体以及如何理解历史主体性的争论,因而也是对哲学体系得以建立的前提或根据的争论.研究哲学,如果不深入到生存论的层面、历史观层面,那么充其量所把握的只是哲学的知识,而不是哲学的智慧,这是深刻理解哲学史,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人的理性观念的变化,潜隐着人的价值追求、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从而反映出人类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内在趋向。本文拟从文化哲学本体论角度出发,提出理性“三个世界”的基本观点,并用以分析东西方文化和哲学的历史转向。 一 科学评判的对象侧重于真和假的问题,而道德哲学和艺术哲学则分别侧重于揭示善恶与美丑。真善美作为一种思想学说中的真理成份,和以人类进步与发展为最终真理标准的价值评判原则,无疑是理性在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客观内容。理性在西方哲学史中的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17.
<正> 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是日丹诺夫给哲学史所下的一个著名的定义。多年来,我们都是沿用这一定义来研究哲学史的。它正确的地方是指出了哲学发展中的两军对战这一客观事实,但是却把它看成哲学史中唯一的绝对的东西,从而割裂了作为认识史的哲学史的统一性,这样就容易导致简单地否定唯心主义,不把它看成是人类哲学认识  相似文献   

18.
“体”与“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中国传统哲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既不同于西方哲学、又不同于印度哲学的独特范畴,作为一种人类理论思维的中国传统哲学,便是通过一系列自己所特有的哲学范畴来表现的。“体”与“用”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对范畴。道学集大成者朱熹,承程颐、张载之端绪,把“体用分二”与“体用不二”统一起来,在他的哲学逻辑结构中充分展开论证,丰富和发展了“体用”范畴。  相似文献   

19.
概括而言,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走过了一条以“哲学在中国”为逻辑起点并不断向“中国的哲学”生成的道路。百年来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展示了一种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哲学形态。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当根本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一方面,还西方哲学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系统地开掘出中国哲学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不仅凸显并同时涵容中西哲学之基本精神以及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哲学特质,而且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上,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为达此目标,中西哲学之间应当达成双向互动的“诠释圆环”。  相似文献   

20.
张允熠 《文史哲》2005,1(3):18-25
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转译、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philosophy之“实”。纵观西方近代哲学史,欧洲的两大主要哲学思潮即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沿着反黑格尔主义或曰“拒斥形而上学”的向度发展的。在“重建形而上学”的诉求中黑格尔的幽灵再现,未来的哲学将是“人类形而上学”或曰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