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论科学体系的建构和研究者的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依其能否言道德善恶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能言道德善恶的,如知情意、眼鼻耳等等,是心理学等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学等科学的人性概念。另一类是可以言道德善恶的,亦即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本性,如同情心和妒嫉心等等,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伦理学的人性概念。作为伦理学对象的人性就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但是,伦理学的人性论不仅研究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而且研究伦理行为应该如何之本性。因为伦理学就其根本特征来说,乃是一种规范科学或价值科学而不是描述科学或事实科学。它之所以研究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只是为了从中———通过道德目的之善恶终极标准———推导出人的伦理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从而制定与其相符的优良道德规范。因此,伦理学的人性论的研究对象包括三部分: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人性事实如何)与人的伦理行为应该如何(人性应该如何)以及二者之中介: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人性应该如何之标准)。  相似文献   

2.
人性概念辩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遍属性 :它既包括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之特性 ,又包括人与其他动物共同的人之动物性。人性是“体”与“用”的统一体 :人性的“体” ,亦即人性的质之有无 ,完全是生而固有、一成不变的 ,是必然的、普遍的、不能自由选择的 ,因而是不可言道德善恶的 ;人性的“用” ,亦即人性的量之多少 ,在一定的限度内 ,是后天习得、不断变化的 ,是特殊的、偶然的、可以自由选择的 ,因而才是可以言道德善恶的。人性依其能否言道德善恶的性质 ,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能言道德善恶的 ,如知情意、眼鼻耳等等 ,是心理学等科学的研究对象 ,是心理学等科学的人性概念。另一类是可以言道德善恶的 ,亦即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本性 ,如同情心和妒嫉心等等 ,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伦理学的人性概念 :作为伦理学对象的人性就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  相似文献   

3.
方由林 《理论界》2006,(10):144-145
古往今来人性善恶之争不休,其实善恶人皆有之。恶的方面人性具有利己性,善的方面人性具有利他性,所以人类社会不仅有伦理道德,也需要适当的管制。政治的产生既源自于人的利己性,又源自人的利他性。从人性的两个层面上说人类都需要政治,有了政治也就能更好地维护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  相似文献   

4.
张学本 《理论界》2007,(5):199-200
人德管理的人性假设不是基于简单的人性善恶,而是基于人性假设更高的概括——道德人,剖析传统道德人假设的现代内涵:人是有限理性,但具有无限理性(德性)的潜质;指出人是情感的存在。以“道德人”为人性基础的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核心,倡导“柔性”激励,这对于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理念,正确贯彻“人为为人”的管理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纵观古来中外所议人性论,有两种情况需要正视:其一,从反映论角度来说,人们议论人性及其本原,涉及两类相关而不同的内容,一为“人性之本”,即关于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及其本原,属于人性性质领域的问题;一为“人品之本”,即关于人的品性和人的素质及其本原,属于人性品质领域的问题。但人们对此二者往往既不分伯仲,又均以“善恶”泛而论之,则混而乱也。其二,从真理论角度来说,以“善恶”定人性之本或人品之本不当,因为“善恶”实不为人性或人品本原,加之论者不能以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学说指导,或仅以自然性方面为据,…  相似文献   

6.
扬雄对于人性善恶的价值判断,虽然从人与玄的关系看具有性善论的倾向,但从人与气的关系看,他认为人性善恶混;扬雄重视人性的善恶混,论证人必须发展人性中的善,提出许多措施以实现这一点。扬雄的人性论与汉代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人性善恶是哲学思想史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此十分重视。关于人性善恶问题,不同时代的贤哲有不同的观点和论述。孟子以人有四端言人性善,荀子因人好利恶害、贫愿富、贱愿贵而云人性恶,汉唐思想家据善恶之异,将人性分为三品,宋理学家分先天与后天之人性,言天命之性善、气质之性恶,清儒以智,人也;不智,禽兽也,竭力张扬人性之善。不同时期的善恶之辩,争辩的目标指向各不相同,善恶内涵也因此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非效率行为是一种缺乏效率的经济行为。理性非效率行为是行为者为了维护或增加某种在制度与契约规范不明或存在冲突情况下的收益所得,而在理性统摄下发生的非效率行为。①理性非效率行为发生的依据和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性基础、环境因素是两个重要的方面。理性非效率行为发生的人性基础是行为者的生存欠缺、需要及由此派生的行为动机。理性非效率行为的主体是人,而从人的方面或从人的主体方面追寻理性非效率行为的动因,是一个涉及人的本质与人性现象的基本理论问题。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基本理解,对西方管理哲学思想中关于人的本性的讨…  相似文献   

9.
人性是西方政治哲学的经典命题,不同政治哲学的人性规定决定其独特的理论品格。认为人性善的思想家通过道德召唤来完善个人的政治生活;认为人性恶的思想家以法治与规则保障政治生活的有序展开。出于对人性善恶之社会功能的权衡,西方政治哲学家通过建构政治制度来“抑恶扬善”,其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达到相当高的抽象水平,却脱离“现实的个人”与现实政治状况,马克思政治哲学以此为重要思想资源并以“改变世界”的“现实的运动”完成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现实超越。  相似文献   

10.
超越"人性"裂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种不是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利己,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甚至大公无私的简单逻辑,使我们陷入一个难以超拔的"人性裂谷".实际上,人的行为有善恶,但人性本身并无善恶之分,更不是非善即恶.超越人性裂谷的契机在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水平越高,越可能包含利他本身;越是基于人的高级需要的活动,越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活动.符合人的本性的活动具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不仅仅为了自己,而且同时包含了为别人、为同类.它意味着有能力、有作为.与此相比,自私就不仅仅是卑鄙,更重要的是可怜和无能.因为自私意味着需要的低层级,意味着人性发展的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
论孔、孟、荀人性观的时代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本性中包含着从低层次 到高层次的五种需要学说,为我们理解历史上人性善论、人性恶论提供了心理学的根据。然 而,马斯洛对人的本性的解释仍然是静态的。从孔、孟、荀人性观的时代根据来看,可说明 两点:第一,人性虽是复合的,但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常有某一方面突出地凸现出来,在 形态上表现出单一性;第二,人性的善恶之说,都有高低层次之分。这取决于其符合社会发 展必然趋势的程度。与追求物欲相联系的性恶说若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层次上仍高 于追求道德自律的性善说。  相似文献   

12.
“人性善”是我国思想界的传统命题,作者认为,适应我国明清之际反对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空谈心性、倡导所谓“实学”的需要,陈确进一步发挥“人性善”学说,认为“人性善”即人的“气”、“情”、“才”善。进而他指出,人性善恶之别,是后天“习”作用的结果;人性之善是建立在人知善行善的道德实践基础上的,从而赋予“人性善”以实践的品格和特性。  相似文献   

13.
思想家们对人性善恶的预设是为各自的道德、政治等学说寻找逻辑出发点和理论前提。所以,无论是中西方,思想家们总是在探究人性的善恶问题,尽管他们互相争辩诘难,始终没有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談人性的思想家很多,众說紛紜,爭論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人性看成是先天的、抽象的本质。无論主张性善、性恶或性善恶混的,都把人性說成是超然存在、与社会关系沒有联系的东西。可見他們的人性論是唯心主义的,他們的爭論是形而上学的。其次,他們还把人性的善恶标准絕对化,不以为人性善恶标准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而且在同一历史时期,处于不同的阶級地位的人,其善恶标准也根本不同。这些思想家所謂善恶的标准,都沒有超出維护剝削制度的需要,如把仁义礼智之类的封建道德作为善,把反对这种封建道德当作恶。因此,他們的爭論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为当时的統治阶級效力。  相似文献   

15.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先天规定好了的;通过对先天本心的养护就可以实现人的道德化;康德则认为人性是由自由意志决定的,是善恶相互调和的历史过程,人性的实现是善对恶的拯救过程。这两种人性观造成了中西人格特征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从人性善恶的角度看,王安石人性论经历了"性归于善而已矣"、"性可以为恶"、"性有善有恶"和"性不可善恶言"四个发展阶段。"性不可善恶言"是王安石人性善恶问题的最终定论,且这一定论与扬雄的"性善恶混"在实际内涵上完全相同,王安石最终认同的是扬雄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7.
对于人性善恶问题,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自己的看法,伊斯兰教也不例外。可人们对伊斯兰教人性善恶观的关注很少,这主要体现在对其原典《古兰经》人性思想善恶观的关注不足上面。本文将对《古兰经》人性思想的善恶观进行研究,并指出在它那里人性既具有善的一面,也具有恶的一面,人性是善恶两重的,并认为这种人性善恶观有利于穆斯林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王军  高开军 《理论界》2007,(7):177-178
原始儒家特别关注人性问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虽然孟子与荀子的人性学说都未能真正解释人性的起源,但是如果以人性善恶作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博弈,性恶说应该是一个比较占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诸种属性(attributes)的集合,那么,人的本质就指其中使人区别于他物的根本属性(essentialnature)。①战国时代的人性善恶之争,是从道德伦理的方面表达的对人的本质的看法。过去对儒家人性思想有过一定研究,但仍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而对韩非的人性思想则研究较少,更需要下力气仔细研究,而且,把韩非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放在诸子思想的历史结构中加以考察,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却都是把人的心当作善的源泉,而把情作为恶的根据。他们…  相似文献   

20.
“人性”问题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与我们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因此,管理心理学就应对此予以关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管理流程中的人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而每个人的心理及行为表现又不能脱离其对人的看法。事实上,每个人的世界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乃是人性观、世界观对人的行为和思想起指导作用。基于这一点,关于.人性的看法,便成为管理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人性问题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因此不能被抽象地看待。人性不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必须看人们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管理心理学探讨的人性问题,不是关于人性的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