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启示和影响。在口头文学领域,对话理论为整个表演事件的考察提供了新视角,开辟了新领域,并为口头表述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文章借助对话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表述、对话性和对话策略,审视口头表述的过程和性质,揭示了对话理论对于口头文学研究的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结构"与"能动性"是人类学理论中一直探讨的焦点之一,体现了人类学对社会、文化与个人关系的探索。以杜尔干、拉德克利夫-布朗及曼切斯特学派等为代表的社会决定论和文化与人格学派、象征人类学等为代表的文化决定论强调结构,代表了社会、文化对个体行为制约的结构决定论观点;相反,利奇对个体能动性的关注及巴特等人以分析个体为出发点的能动性理论,则强调个人及其能动性对社会、文化的形塑。当然,"结构"与"能动性"并不是一条线的两端。  相似文献   

3.
象征人类学是近三四十年来人类学界的新思潮,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及方法为研究教育打开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评述象征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特点;概述"动态平衡"、"格栅"、"阈限期"、"双向度的人"等象征人类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并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审视教育,试图为教育研究打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类知识的不确定性出发,以自然科学的大量事例,论述了理论在民族学研究中的正当性,提出民族学学科的研究,并不止于看和事实的记录,同时应包含对理论预设问题的追问。民族学学科研究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对已有理论预设的追问和新的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彝族丧葬仪式由一系列物质、事件、行为方式等象征符号体系构成,象征符号体系是意义的浓缩,由多种意义综合而成,渗透多个领域.此仪式是表达彝族传统文化和反映彝族风水观念、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等的仪式之一,也折射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
共餐作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类学家的高度关注,自罗伯逊·史密斯(Robertson Smits)在《闪米特人的宗教》中将上帝及其信徒称为共享者以来,西方人类学家对共餐的研究随着学科史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研究面向。共餐的研究为民族志的写作创造了丰富的文本资源,然而关于共餐的研究却仅散见于祭祀、宴席、仪式、饮食、民俗等方面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当中,鲜少有以共餐为研究重点的民族志资料呈现。迄今为止,学术界也未见关于共餐的相关研究综述。因此,梳理西方人类学民族志资料中共餐的研究脉络,对促进和拓展共餐这一重要主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口头文学涉及四个分析范畴:功能、传播、过程、历史记忆。文章着重从社会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的多元视角来展开对范畴相应的经典个案的介绍,从口头叙事内部理论动态的角度,发掘口头文本的整体视角。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家认为不同的仪式行为反映出人类群体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透过对仪式的解读,可以认识到他们的生存习性与文明发展模式。仪式与文学的共同之处在于表达人类复杂的诉求,触及心灵世界,并发挥特殊的社会功能。小说中的仪式书写不仅承担着文本对社会现实的"直接表现",还起到了对社会文化"含蓄表现"的作用。仪式书写有多种存在方式,既具有符号的象征意义,又具有文化认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总结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当代理论和方法论.这里所讨论的这些美国人类学的当代观念是基于它们的历史脉络、继承、重现、转变和对立.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诸如主观性、权力和民族志表述等问题上,人类学理论和方法论发生了许多非常显著的转变和分歧.这种状况起因于人类文化学研究的文学化途径,这种途径是经由格尔茨(Geertz)以及其他学术运动,如英国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特别是福柯(Foucault)的后现代主义而发展起来的.由此,人类学由来已久的喧嚣的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对峙已经演绎出独立的认识论阵营,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了一些大学中人类学系的分离.同时,这种分裂也激发或伴随着一种对当代全球化形势下文化人类学研究对象的定位的承认,比如本土性(indigenous)、下层 (subalterns)研究,确认了这些研究对象在研究项目中具有合法的权利和合作的声音.这种转向使人们愈加关注应用人类学,同时也伴随着许多新的问题,例如"本土知识"的观念.另一个分裂是一些特定的专门研究领域的学科建制,如医学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等,而这些领域的每一个又都存在着其内部分歧和区别.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引起了对于博厄斯学派所传承下来的诸如文化、文化相对主义等观念的效用和学术规范的质疑.过去的30年是一个骚动激荡、分崩离析的时期,人类学研究在这个时期卷入了全球资本主义的新的文化逻辑的转换之中.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族口头文学的传承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族说唱艺人是民间的,来自普通的游牧人家,深受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形成具有游牧生活特色的传承方式。哈萨克族口头文学从最初的无意识的血缘传承方式发展到有意识的业缘等传承方式,形成了血缘、业缘、书面和巡回等颇具特色的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11.
神话原型批评由西学东渐到生根本土,经历了从弗莱理论向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延伸与转化。其倡导者和实践者大都具有明确的学科建构意识,他们力图借助人类学观念来促成国学的更新,以实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现代转型为终极目的,其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文学批评理论流派的范畴。从神话原型批评迈向文学人类学研究,为西方理论旅行中国提供了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实例。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近30年来象征人类学理论方法在中国的引进与研究状况,对当代中国学术界围绕"象征"展开的理论探讨与学术实践进行了综合评述,并进一步指出此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文化人类学理论的两大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文化人类学 ,各种理论彼此激发 ,相渗互补 ,推动了其文化研究的深化和广化。2 0世纪文化人类学众多学派的理论 (传播论、历史具体论、新进化论与整体论、功能论、结构论、解释论 ) ,以研究文化的演变历程和内在状态为不同取向 ,分别汇成两大理论之流 ,一是探讨人类文化史的演变 ,一是探讨文化的整体、功能、结构和解释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视野--论旅游的本质及其社会文化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人类学的认知框架为基础,提出了旅游的仪式本质,并对其表达性和建构性的双重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同时,从文化变迁、社会分层、身份认同、角色再造和城市化发展等方面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族口头文学的传承方式有一个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最初只是无意识的血缘传承方式,后来发展到有意识的书面、业缘等传承方式。血缘传承分为直系和旁系亲属之间的传承等两种。一位说唱艺人一旦进入幻境,就可以连续说唱几天、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拥有一种神秘的说唱天赋。这就是他们之所以把说唱技艺只传给自己的直系或旁系亲属的缘由,也是古老口头文学主要靠血缘关系进行传承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区域研究是将有关宗教、种族、语言、思维等文化观念同某一区域的群体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人类学的区域性研究视野。二战以后的地中海一带形成了系列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范式,20世纪后期又形成了后殖民主义批判的浪潮。中国的人类学也在与西方"主流"人类学的非对称性碰撞中,形成了宗族、仪式、乡村与民族等研究领域,即中国人类学在世界范围内比较突出的研究模式。不同于地中海的多元文明复合区域,中国的"区域人类学"带有较为明显的国家意象之下的文化与社会研究视野。从不同的区域来观察人类学的多元理论地带,可以逐渐反思并弱化长期主宰学术思维的"西方-非西方"二元架构,从差异中深化对人类学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术相对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人类学视阈来看,高校毕业典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蕴,它承载了高等教育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同时它又是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发挥着毕业生身份转换的文化功能,展演了个体生存与社会控制之间的文化逻辑。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之下,应该加强对高校毕业典礼的精心设计,强化毕业生的角色认知,提高毕业生的责任承担意识,发挥毕业典礼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济人类学自20世纪40年代成为现代学科以来,经历了一个学科发展的黄金时代,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趋势,一直在稳步发展.尽管时代不同,但交换、货币、消费和私有化一直是经济人类学讨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文学人类学批评理论及实践的若干问题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文学人类学批评理论研究中,还存在有三个问题:一是一些文学人类学批评的文章,重视寻找作品的原始性、原始意识,归结原型及原型沿袭的动因,而忽视或曲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二是不少文学人类学批评文章,在分析、整合作品时,强调了连续性,忽视了阶段性即忽视了作品的时代性和审美价值;三是一些文学人类学批评文章将数种相似但并不一定相关的文化形态合成在一起,随意构建模式。我们相信,随着文学人类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和规范,文学人类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理论为人类学框架下的文化遗产研究开辟了具有启发性的方法论路径。后现代人类学"多声部"的民族志为人类学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一种整体观方法;同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启发又为"文化遗产空间"概念下的文化遗产民族志研究提供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整体观方法论支撑。在后现代理论观照下的人类学文化遗产民族志研究将引领跨学科的文化遗产研究实现物质与非物质、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实及未来的多重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