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文 《南都学坛》2012,32(4):93-97
列宁主张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利用西方先进设备、科学管理技术来发展现代工业。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现实依据是俄国落后的国情,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根本目的是为了战胜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当前,我们要在正确认清资本主义文化实质的前提下,按照"吸收与批判并举,更重批判"的基本原则来利用资本主义文化;要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之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2.
马尔库塞在其文化批判中,把社会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深入到文化评价,形成了特定的高雅文化观,认为高雅文化具有否定性、超越性的特征,因而是真正革命性的文化,是判断各种 社会文化的重要标准.从高雅文化的标准来看,资本主义流行文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文化体现,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降低并消解人们的主体性、批判性来达到维护资本主义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一种辩护性的非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借鉴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可获得两个启示,一是在推动文化大众化的同时必须防止文化的过度市场化和庸俗化,特别是要防止通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吞噬;二是在同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应当自觉意识到西方流行文化的资本主义本质并防止其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艺术的批判是其社会批判的最后归宿.他力图揭示资本主义的现代文化在其合理性的进化过程的表象之下的反文明实质,提出了消除对爱欲的压抑、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新感受力"的文化艺术革命的途径.当然,马尔库塞的批判锋芒并没有指向社会制度本身,他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极权性归结为文化对大众意识的操纵."文化--意识形态-艺术理性"成为马尔库塞批判发达资本主义文化艺术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契诃夫丰富的文学遗产中。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占有突出的地位。契诃夫将其创作视野投向知识分子群,大约始于1886年。八十年代中期,无论对于俄国社会,还是对于契诃夫的创作,都是至关重要的转折时期。由于民粹派的失败,使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俄国的第二次革命高潮被镇压下去,革命运动转入低潮。亚历山大三世为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加强了残暴统治,疯狂地镇压进步力量和革命活动。这个时期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停滞时代”。  相似文献   

5.
文化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后学科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接受“文化转向”的产物。鲍勃·杰索普试图通过这一方法超越学科边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领域进行观照。文化政治经济学整合了符号学的方法和概念,立足符号过程,分析了经济构想被选择、保留、强化的过程,并揭露出这一过程被国家的权力话语所渗透。正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的批判性,文化政治经济学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6.
技术文化批判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论题,同时也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个新的批判维度.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有着丰富的技术文化批判理论,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技术发展水平很高,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存在技术文化缺失、技术文化沦为消费文化和“肯定的文化”等诸多问题.我们的追求目标应当是建立一种与肯定文化相对的社会秩序.针对技术文化批判,马尔库塞从前技术文化和后技术文化分期的角度相应地作出评论和回答,指出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存在这种希望,希望寄存于技术的前后两个分期之中.研究马尔库塞的技术文化批判的思想,为我们进一步解读国外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度和广度.同时,从技术文化批判的角度进行研究,对当代我国的技术文化建设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俄国民粹派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先后给予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普列汉诺夫在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比较中,通过例举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力批判了民粹主义;列宁则从具体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出发,揭示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从而彻底粉碎了民粹主义的理论基础。列宁认为,俄国资本主义有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只有具体分析,才能说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詹姆逊通过对历史主义的困境的考察,分析了四种解决模式的局限,进而提出了一种马克思的结构主义分析模式——马克思主义文化阐释学,从而把过去和未来都并置在当下维度之内,供集体主体去实践,并以乌托邦的诉求对当下提出了"严厉的裁决",从而提供了一个辩证的、历史的检视历史文化的阐释学,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对晚期资本主义及其文化的分析提供了历史的批判视域。在这个视域——马克思的辩证的、唯物的历史观——中,对文化的批评(如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将被放置于庞大的社会历史中来透视,并将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如晚期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体系)相勾连,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俄国社会的关系,从俄罗斯社会对变革理论的渴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俄罗斯社会的适应,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证明,俄国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沙皇专制难逃历史劫难、各种改革难挽衰败颓势、西欧与俄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俄国难以奏效、平民知识分子对革命必然性的认知等社会现实“刺激”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在俄国落地生根,与它富于革命的理论适应俄罗斯社会“水土”、它的唯物论与俄国传统文化的唯物主义相契、它的辩证法和主体能动性与俄国知识分子和民众改变现实之望的相合、它的资本主义批判与部分抱有俄国“特殊论”的知识分子心理的相符、它的世界历史视野与急于追赶现代化步伐的俄国知识分子理想的相适等等因素息息相关;两者间的“契合”,还与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积极努力分不开。  相似文献   

10.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推行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最直接的社会根源。近代中国经济和政治上的落后状况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最基本的社会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近代的文化矛盾主要是源自本土的传统文化与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文化模式的型变、文化资源的匮乏、文化内涵的混积、文化心理的冲突和文化方向的偏差。在应对近代文化矛盾中出现了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文化批判、中体西用的改良主义文化批判、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文化批判、主张革命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只有坚持革命立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才是从根本上克服近代中国文化矛盾和实现中国文化革新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其旨在揭示这种外在性的现存的资本主义文化使人和社会失去了否定力、批判力和创造力的事实。在我国向工业化推进的过程中,了解一下这种振聋发聩的分析和批判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2.
“文化工业”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形式 ,它使艺术丧失了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功能。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社会语境的产物 ,中国当代通俗文化不同于文化工业。对这一理论不能机械搬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式的考察与分析,早期的列宁阐述了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的思想,即: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是一种历史进步,它极其有力地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前进.今天重温列宁这一思想,对于深化认识列宁资本主义发展观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对待资本主义的应有态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短篇小说《姚内奇》是俄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创作高峰长期的作品。在契诃夫描写知识分子和揭露庸俗习气为题材的作品中,它完全可以与《套中人》、《醋栗》相(?)美,是颇有代表性的一篇。这篇作品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显示出作家成熟时期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金元浦认为文化的历史流传物作为集体文化记忆,是作为当时文化事件的延伸活动被记录的,是由诸多个体记忆碰撞、对话、沟通、交流而形成集体记忆的.集体前理解正是通过不断生成的第三生成物调整、修正、转换,生成新的文化集体记忆和文化集体无意识,改变传统文化意识的既成结构,形成新的集群/民族文化心理共同体.史蝶飞等认为当代中国的新兴中产阶级通过都市化的报刊阅读、旅游文化和教育选择确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品位结构与身份认同.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不能简单地根据收入和社会行为进行界划,也不能仅仅按照西方通行的理论看待这一现象,它受到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语境的多维而复杂的影响.罗如春提出赛义德是后殖民知识分子中惟一一位系统探讨知识分子角色身份的思想家.赛义德心目中的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是:以流亡者、边缘人身份,打破专业藩篱,秉持业余态度,坚持社会批判,面对权势说真话,成为普适价值的捍卫者.赛义德本人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也表征了后殖民知识分子带有普遍性的角色身份及其认同期许.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代以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主革命的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出现新的转变:私人报刊、出版事业的发展、知识分子群体的转型,启蒙思想和科学意识的兴起,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文化向大众的传播。然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文化的等级意识,资产阶级民主文化的暗弱,广大群众文化基础的低下,又成为制约文化大众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落后国家可以跃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入手 ,肯定了文化因素在跃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阐明了列宁晚年对文化革命的思考。列宁为经济和文化落后的俄国指出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而俄国的文化滞后成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严重障碍和列宁的忧虑。列宁对“文化革命”的思考体现了他对文化本身某种重要的政治意义的敏感 ,这对于一个后起的 ,但正以迅速的步伐走向现代化进程、走向“知识社会”的中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产生于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作为舶来品,"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影响着德国。德国的知识分子结合德意志民族文化的特点赋予了"市民社会"以文化的意蕴,使德语语境中的"市民社会"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单纯的经济意蕴,而使"市民社会"具有了"德国特色"的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马克思更进一步发展了德语语境的"市民社会",使市民社会含义既有文明意识,又有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9.
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在自我身份的想象和文化定位方面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差异。前者主要从自己的生存状态和专业分工出发去寻求身份的认同,在这种意义上,其认同行为实际上是被动的和不由自主的。后者却在相对自由的语境之中追求一种精英和全才式的文化定位。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上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空间,由于跨文化交际、体制化的生存焦虑等种种原因被大大压缩了,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混乱和单面人的状况,使其在传统上所担负的价值传承与建构的使命大打折扣,也使他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应对能力和批判能力。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一种基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想象,更应当是一种个体自主的文化价值的选择,其中经常充满着个体性与集体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现当代资本主义问题上,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晚期马克思主义之间并不存在断裂。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确延续了黑格尔的哲学精神并且发扬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及哲学人类学,但同时也展开了对现代资本主义人性以及社会文化结构的深入剖析与批判。这些批判对整个资本主义而言具有一般的性质,也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稳定的社会批判传统,不仅为法兰克福学派所发扬,也为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扬。晚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离弃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哲学批判的基本主线。晚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关注后现代性、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符号、身份、地方性、空间政治、技术—意识形态。这些变化表明,文化越来越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总体现象,但对于此类现象的分析批判,依然有赖于贯彻和深化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及资本(主义)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