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邱昊 《学术探索》2012,(7):87-89
进入风险社会,科技发展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风险社会中的风险与掌握的科学知识程度息息相关。科学知识水平高,意味着能从更深程度和更广的范围对风险的性质、范围和带来的诸多问题进行认知,从而防范风险的发生和弱化风险的社会负面效应。随着媒介影响力和渗透力的不断加强,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探讨风险社会中传媒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关系并提出传媒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中应当肩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谢进川 《理论界》2008,(5):248-249
传播行为的普遍化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同样伴随传媒自身风险的叠加。本文着重对传媒风险的来源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对于传媒应当具有的适宜态度。  相似文献   

3.
龚举善 《学术论坛》2004,(3):111-115
现代传媒的发展与报告文学的转型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从报刊、广播、影视直至今天网络媒介的转轨,报告文学也由最初的口传形式相继转进为纸质报告文学、广播报告文学、影视报告文学和网络报告文学.这或许表明,借助于现代传媒的不断革新,将来时态的报告文学完全可能获得更为博大、灵活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4.
国家转型过程是政治风险的多发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政治风险的防范与治理将决定国家转型成功与否。民主风险是政治风险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民主过度"风险和"民主不足"风险两种类型,这两种风险又各自分别对公共权力及社会公民层面具有危害。民主风险的诱发因素包括:权力核心、文武关系、经济社会状况、国家形式,以及外部示范效应;民主风险防范与规制的总原则是:民主发展要适度,要与具体国情和政治现实相适应,要防范民主不足的风险,特别要防范民主过度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中国正处在一个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的转型,从经济领域起始,进入社会领域,最后坐实在政治领域.中国的国家转型,明显遭遇到国家偏执地提倡权力型治国理念、治国方略的阻碍.对于一个稳定的现代国家来讲,国家应当呈现出一种超越完备的宗教、哲学与道德学说的中立性,从而具备整合国内多元文化价值偏好的个人与群体的政治观念与制度前提.对一个多元社会的稳定来讲,国家站在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平等对待每一个体和所有群体,国家才能发挥出为社会解压、稳定秩序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莫智勇 《江淮论坛》2012,(1):182-185
电视传媒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是数字信息传播技术广泛应用的必然结果,是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随着互联网计算机、广播电视、电信三种信息技术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三网合一”的传播生态。从传统的“看电视”变为“用电视”,电视信息的接受主动权转移到受众手中。电视传媒业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市场格局调整形成媒体传播的新价值,达到媒介市场战略成效最大化是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在国家政策与产业规划下传媒市场走向共生共赢,媒介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营运模式与管理观念的创新是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传媒对社会的影响越发明显,日益展现出来一种对于社会现实强大的重新塑造力量。因此,将传媒引入文学转型研究就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将重点放在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及中国作家现代转型的交互关系上,详细阐述现代传媒影响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认为现代传媒在多个维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对现代作家的创作观念、文体选择和话语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语境下的新闻自由与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风险社会中,新闻传媒处于异常尴尬的位置,它的风险预警功能受到质疑而风险放大功能得到强化,这就导致新闻传媒与政府的关系需要在风险社会的语境下加以重新审视。在西方,有一部分学者跳出新自由主义的思维,提出国家和政府并非自由的天然敌人,奥巴马政府信息规划办主任、著名法学家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甚至提出温和的自由主义的专制主义概念。本文试图指出:在新闻自由问题上,中国与西方的历史基点不同,貌似同归,实则殊途。第二,中国的新闻体制改革依然需要进一步深化,政府对传媒的传统控制方法亟需改进。  相似文献   

9.
文化软实力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宇宙 《天府新论》2008,(6):113-117
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的比较优势,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国家综合安全度的重要保障.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上,我们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民族文化之中,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西方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切实增强文化的创新力;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产业化、国际化,努力提高文化和文化产品在国内外文化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主体推行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实质性地承担了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责任;而且电网企业承担着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应当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统筹推进。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兴起标志着由等级文化形态向平等化的文化形态的转型,是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要实现形式.大众文化具有民主和多元化的品格;大众文化形态下的文化真理性在于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在于通过文本间的比较来揭示彼此的真理性限度.我们既要正视大众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又要对它进行合理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2.
媒介的公共产品转型与公民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生存于由自身创造的各种文化符号组成的虚拟世界中,媒介传播则是其中最为感性具象的符号体系,从而充当着人们获知外部世界的理想中介。通过互联网技术,媒介日益成为广泛参与的虚拟社区。因此,媒介具有作为社会公共领域或公共产品的先天因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媒介变革实质上是媒介的公共产品化转型,具体地说,是由计划经济时代理论上的纯公共产品嬗变为市场经济时代事实上的准公共产品。这一转型使媒介有效地参与并促进了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的健康发育。与媒介的进步相比,我国的媒介批评转型明显滞后,新型的媒介批评应当追随媒介转型的脚步,将媒介是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产品作为其最重要的尺度。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全球化与构建中国先进文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文化全球化指的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所决定的、以文化传播技术为媒介的、以不同文化在全球层面上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为内涵的世界文化发展过程。文化全球化并非世界文化的同质化。不可否认的是 ,西方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文化将会一统天下。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构建中国先进文化 ,首先必须坚持文化开放 ,汲取国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其次要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民族文化 ;最后要在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嘉璐 《文史哲》2004,(2):5-1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它可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中华文明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中华文化来源是多元的,商周以来,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散,并吸取周边各种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任何文化,单凭自己的内部力量,难以有大的发展。中华文化在成长和细密化过程中各种学术异彩纷呈,并以其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异质文化。20世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封闭消沉走向文化自觉的历史。民族的文化自觉决定着文化走向和建设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当前,应该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鼓励发展雅文化,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好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5.
羽离子 《学术探索》2004,(4):101-104
作者认为,所谓"汉文化圈"的含义和内容等既不明确,也缺失现实的基础,并且事实上对"汉文化圈"存在着许多误读。作者认为,"汉文化圈"这一归纳的消极意义远较积极意义为甚,不宜在现实的政治和经济活动中提用这一类的概念;但可在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中,保留和使用这一类的提法。  相似文献   

16.
王曼玲 《学术探索》2003,(10):75-76
旅游业作为一个发展前景诱人的绿色产业,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挖掘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将是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水平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乃至世界各地基督教文化的再度兴盛,有着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和基督教自身的多种原因。无论是那种原因,都是当代社会需求的产物。基督教在这样的时代,顺势而变,把自身的伦理变成了世界伦理,从而获得了人们的认同。而西方文学受这样的语境制约,也体现出了文化转型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8.
魏海香 《学术探索》2008,4(2):114-117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着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关系问题、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问题等。科学认识和把握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建设的关键、民族文化建设的原则、民族文化建设的起点、民族文化建设的契机等,对民族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贺立华 《文史哲》2002,(4):23-27
中国加入WTO顺应了世界文明的潮流 ,WTO原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是当今时代的深刻主题之一 ,其结果必将促使以儒家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跃迁和升华。这次文化转型是 2 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血脉延续 ,是“民主科学”启蒙口号的法制化的具体实践行动 ,它将是比“五四”更深刻、更切实、更有效的文化现代化转型运动。在全球化的文化流动中 ,中国的有识之士当在“对内促转型、对外促互动”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结构转型与国民人格塑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忠武 《文史哲》2002,1(5):106-112
国民人格即一个国家的公民所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格 ,它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创造的本质联系 ,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是实现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现实国民人格发生了重大的积极变化 ,但在目前低能人格、双重人格、依附人格、片面人格、病态人格、从众人格、拜权人格现象仍大量存在 ,因而必须加以改造以促使其向着现代化方向转型。国民人格转型的目标模式是塑造国民理想人格 ,为此必须认清理想人格的目标模式与设计原则、建立理想人格的塑造体制与塑造机制以及改造现有文化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