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交通工具和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威胁各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外来物种入侵严重,而目前相关立法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因此,借鉴国际上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经验.完善我国与物种入侵相关的法律制度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国内外外来物种入侵的严重现状及立法现状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索我国应如何针对外来物种入侵本身的特点,结合我国目前有关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和管理体制的基本情况,着重针对其中的不足和盲点,从法律层面发掘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3.
该文阐述了中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现状;分析了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和环境影响及其原因;指出了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损失概况,并提出了预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湿地生态系统公益性服务功能主要包括避难所、干扰调节、水调节、废物处理、气候调节等.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外来入侵物种主要是外来杂草、引种失败的外来海洋生物、随船舶压舱水带来的外来有害赤潮生物.以统计数据、典型案例报道为主要信息源,在确定湿地生态系统公益性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外来入侵物种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等重要参数的基础上,计算了2000年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公益性服务功能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计算结果表明,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湿地生态系统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为693.389 5亿元/a.其中,外来湖泊杂草造成的湿地生态系统间接经济损失占总损失的95.60%,外来滩涂杂草的占2.05%,外来赤潮物种的占2.35%.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外来物种入侵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巨大成胁,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对我国造成了重大损害,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安全.我们应当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包括加强立法、促进合作、加大投入以及实施环境教育等多种举措在内的综合治理机制,不断提高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和意识,逐步完善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有400多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多达100余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入侵我国的有50余种。  相似文献   

7.
外来入侵物种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影响本地物种生存,降低物种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在乐业县也有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其中以紫茎泽兰最为严重。外来物种对乐业的旅游业和自然遗产的申报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引起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并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必须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入侵生态学、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入侵物种数据库,明确入侵物种种类、分布、机制,评价入侵物种带来的生态危害,研究控制对策和具体技术,选用其中一种方法或者综合利用几种方法进行防除,这些方法包括人工、机械、化学、生物学等方法。  相似文献   

8.
外来物种入侵法律调整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物种入侵被认为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并且已经给我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应当吸收、借鉴国际和世界先进国家关于此方面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立法实际,构建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调整机制,保护国家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公约》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及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自加入公约以来,积极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推动了我国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针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必须在国际层面进行。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公约的作用,以此来推进和完善外来入侵物种控制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0.
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物种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了一个新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进行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这些外来物种会对入侵地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相似文献   

11.
减少外来生物入侵造成危害的重要手段是阻止可能造成入侵的物种进入适合其生存的地区.以南京紫金山为研究对象,以3个W EB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通过农业气候相似矩从国内外9种林业入侵物种中筛选出研究区域松材线虫、日本松干蚧、美国白蛾3种潜在的外来入侵生物,并在此基础上收集研究地区数字高程模型、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Q u ickB ird,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 rcG is 9.0为空间分析平台,确定影响潜在入侵物种空间分布的主导生物地理因子并数字化为不同的图层,通过图层叠加生成外来入侵物种潜在适生性评价图,从而为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每年入侵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千亿元中国近30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致了大量外来物种的入侵,并加速了外来种在国内的扩散和爆发,中科院研究人员撰写的有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BioScience》2008年第4期上。  相似文献   

13.
柳叶 《老友》2012,(8):69-69
近日,广西柳州市民被食人鱼咬伤手指,而这种可攻击人类的食人鱼在广西乃至国内不少江河中均被发现。据渔政部门透露,食人鱼最早作为热带观赏鱼被引入国内,属于外来物种。科学家们常提到,保持生物多样性,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对于外来的物种,我们都是“来者不拒”吗?对于这些被生态学专家称为“恐怖分子”的外来入侵物种,我们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应对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我国应当借鉴美、日等国家的有益经验,及时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立法,健全完善由外来物种的分类管理、风险评估、引进和放生许可、监测预警、应急反应等组成的制度体系。同时,还应当修改《侵权责任法》,将生态破坏侵权纳入统一的环境侵权责任制度;修改《刑法》,创设破坏生态罪的新罪名。此外,还应推进行政监管体制改革,成立专司生态保育工作的生态部,并在其下设立生物多样性管理局,实现对生物入侵应对事宜的统一监管。从理论上看,研究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调整机理,不仅有助于理解关于环境法可以调整“人-自然”关系之“调整论”的可贵之处,还有利于揭示“自然体权利论”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极端观点的谬误所在,进而修正和完善环境法“调整论”。  相似文献   

15.
物种入侵正日益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安全的又一风险因素;运用经济学的"外部性"问题理论对生态环境法益进行价值面检验,可以得出对物种入侵行为的刑法规制是一种真实的必须而非杞人忧天式的幻境的结论;对物种入侵行为的刑法规制的犯罪构成模式设计是危险犯与实害犯并用,建立在统计科学概率论基础上的疫学因果关是破解生态犯罪刑法因果关系的合理选择,这是对生态环境法益保护的存在面解析;"最小危害"原则、"人格者"理论与"比例性"原则为刑法规制外来物种入侵行为存在的自由保障与安全维护之间矛盾的疑问提供了妥帖的解释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外来生物入侵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代价是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种的灭绝,并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云南省生物入侵现象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云南省生物入侵的原因以及入侵物种的危害,并提出了控制生物入侵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计38种,隶属于17科。从来源来看,主要来自美洲,占总数的79%。同时分析了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和对保护区的生态影响。调查结果将对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外来入侵植物的概念、特点、入侵途径等内容的评述,结合风景名胜区中外来入侵植物在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风景名胜区预防和控制植物入侵的管理对策,认为预防和控制植物入侵是风景名胜区保护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广袤的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整体稳定和平衡不可分割的区域,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西部地区丰富的生物及森林资源面临着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等多重危机。尽管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无论是国家立法还是地方立法都有诸多不足之处,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在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进行地过程中,亟需建立健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同时不断提高地方环保立法和执法水平,从各个层面完善对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贵州省麻山地区引入外来农作物的历史、民族文化等原因进行剖析,首先对这一地区的苗族及其他各少数民族的传统生计与引入外来农作物的历史演变过程作了一个简要的概述。其后就外来农物种的引入对这一少数民族地区造成的生态后果的严重性进行论述,麻山地区引入外来农作物的这一恶性生态后果应该作为一个历史教训远记心头。我们在引入外来物种时不应当仅考虑目前的经济效益和利益,而应当多考虑一些长远的利益和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